論我國保稅物流中心的定位、布局與發展對策
2009-7-21 0:52:00 來源:王先慶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廣東商學院 王先慶
前言:中國貿易報就有關保稅物流中心的問題采訪我,剛好我也正在進行有關“《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與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課題研究,于是結合采訪做了些初步的研究性思考。這里我將自己的原稿發表在此。采訪稿附后。
一、保稅物流中心與保稅港區的異同
保稅物流中心是國際貿易自由化的產物,是指經海關批準,由中國境內一家企業法人經營,多家企業進入并從事保稅倉儲物流業務的海關集中監管場所。它的功能主要有保稅倉儲;國際物流配送;簡單加工和增值服務;檢驗檢測;進出口貿易和轉口貿易;商品展示;物流信息處理;口岸;入物流中心出口退稅(入園退稅)。不過,實際上各保稅物流中心在功能的組合以及輕重選擇上,有所不同。在性質和功能方面,它與保稅港區有著相同的地方,一是都是封閉的海關監管區域;二是都具有“保稅”功能。
二者的主要區別有三方面:一是授權的等級有所不同。保稅物流中心海關總署批準即可,而保稅港區則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在國家對外開放的口岸港區和與之相連的特定區域內,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二是區域范圍不同,前者所處的區域一般要小些,主要是在港口、火車站或機場附近的某些主要物流基地或園區內,而保稅港區一般都在沿海或內河靠近船舶運輸的口岸區域內,范圍一般要大得多;三是功能上有所區別。前者主要是為了進出口貿易節約成本和提供便利,重點在于強調保稅業務;后者則更有自由貿易區的功能,強調的是保稅區域。
二、我國保稅物流中心的定位與作用
在我國目前經濟國際化和市場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保稅物流中心的設立與發展,實際上起著“國際窗口”的角色。這種定位實際上具有一定的試點和過渡性質,是從半開放經濟向開放經濟轉型的一種探索。
就一般意義而言,保稅物流中心的主要作用主要有三點:一是解決一般貿易出口商品進入保稅物流中心的退稅問題;二是解決一般貿易進口商品保稅問題;三是解決加工貿易中的深加工和結轉貨物問題;四是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加物流服務價值。這些作用是由它的功能所決定的。
同時 保稅物流中心對于各地方經濟與企業發展也有不少好處。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一是有利于建立一個穩定而長效地吸引國內外物流企業進入園區發展的機制;二是就近解決當地從事出口加工的生產制造企業和進出口的貿易型企業的出口退稅、保稅等問題,降低物流成本,也有利于吸引外資和促進企業投資;三是豐富了當地的物流業態和形式,促進本地物流業的國際化和現代化。
例如,東莞作為全國排名前四的進出口城市,東莞的交通運輸、港口配套和軟件服務都一直快速發展,唯獨缺少保稅物流這一關鍵環節。每年800多萬箱貨柜絕大多數從香港、深圳和廣州進出口,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運輸成本,東莞也沒有分享到其中的報關報檢費。而與東莞相似的蘇州早在2003年試點時就拿到了B型保稅物流中心的批文,大大便利了進出口貿易。顯然,東莞保稅物流中心的建議,將不僅解決這些貨柜的就近進出口問題,而且給當地的經濟尤其是物流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刺激效應。
三、我國我國保稅物流中心的分布和主要特點
為應對金融危機沖擊,國家將保稅物流政策大面積推向全國,2008年12月23日,海關總署、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外匯局聯合發文,批準設立上海西北物流園區等17個保稅物流中心(B型)。這些保稅物流中心的分布在東部、中部和西部物流業相對發達的主要省區。除了東南沿海外,還涉及陜西、山西、湖北、湖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布局相對均衡,基本上覆蓋了全國一些有代表性、前期基礎較好且輻射范圍較寬的城市。
這種布局的作用和意義主要體現在:
一是兼顧了東部和中西部經濟發展對保稅物流的需要,尤其是照顧到了中西部省區工業化過程中進出口貿易業務不斷擴大的需要;
二是有利于推進不同區域市場經濟的均衡發育和深化,尤其是有利于推進發達的市場經濟理念在中西部省區的引入和融合;
三是有利于加速國內經濟的國際化,尤其是外向度不高的中西部省份經濟的國際化程度;
四是兼顧了不同形式和業態的物流中心,既有鐵路和公路物流主導的(上海西北),也有航空物流的(廣州空港);既有沿海港口物流的(東莞虎門),也有內河航運物流的(湖北宜昌、長沙金霞等)。總之,基本上主要的物流形態,有利于未來進一步的示范和推廣。
四、我國保稅物流中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我國保稅物流中心的建設畢竟剛剛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完善和調整的地方還很多,主要體現在功能組合、設施配套、市場培育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完善:
一是雖然保稅物流中心具有多種功能,尤其是展示、采購、配送等現代物流功能,但實際上,大部分保稅物流中心還僅僅只是實現倉儲和轉運功能,離高增值的其他保稅物流功能距離還相當遠,因此,各保稅物流中心應不斷發揮其他功能的作用;
二是推進設施的配套建設,包括內部和外部的配套。上海西北陸路物流園區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典型,它的規劃和配套做得相當好,從而有利于物流資源的聚集和業務的拓展。外部配套,包括與城市內部的配送網絡體系、流通渠道體系和其他交通體系的銜接;內部配套則是與展示、采購、分撿等功能相適應的設施配套。
三是加快市場培育。物流市場資源是有限的,比如珠三角各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的保稅物流體系,廣州、深圳、東莞、中山、珠海都有,這樣,針對有限的市場資源,需要增強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這就是市場的培育問題,否則,有些保稅物流中心的業務就處于冷落和不飽和狀態;
四是應該將保稅物流中心與本地的經濟發展密切結合起來。有些地方建設保稅物流中心片面地為本地的外向型加工制造業服務,僅僅只是強調進出口業務的轉口功能,而不是從推動本地的市場經濟國際化和整體經濟發展服務,沒有將它融入到本地的物流體系和市場體系中來,成為一塊真正的“飛地”,這實際上大大降低的保稅物流中心的作用。
對于保稅物流中心的發展,特提出六點建議:
一是保稅物流中心的發展要真正學習發達市場國家保稅物流中心的內在而不是形式,遵循物流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將國際貿易與物流業的長期發展結合;
二是保稅物流中心畢竟是一種服務于進出口貿易的場所,各地不要變成一種變相圈地、商業地產的手段,就如同早期的開發區一樣;
三是保稅物流中心的規模應該適當有序,應考慮物流需求的變化趨勢;
四是將建設保稅物流中心與市場經濟完善以及產業升級轉型結合起來;
五是政府在推進保稅物流中心的過程中應該突出本土的民營經濟,不要盲目偏向外資,將它弄成了外資的天堂,民資的盲區;
六是應該繼續推進其他省市的保稅物流中心的建設和均衡布局。西南、東北、河南、安徽以及其他各省市,最好都有不同形式的保稅物流中心,這樣以點帶面,構成全國的一個保稅物流網絡體系,有利于全國物流業的整體發展。
下面是《中國貿易報》2009-4-16日第9版發表的采訪稿:標題為“保稅物流中心為出口貿易平穩發展再添動力——專家提醒應注重配套設施建設”,記者為汪秀芬。
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至今仍尚未見底,中國作為進出口大國,采取積極措施保證實體經濟發展顯得尤其重要。物流業一直被視作為實體經濟輸送血液的“大動脈”。今年元旦前夕,海關總署、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文,正式批準設立上海西北物流園區等17個保稅物流中心,為保障進出口貿易平穩發展再添動力。
功能定位凸顯三大作用
“保稅物流中心是專門從事保稅倉儲物流業務、實行封閉管理的海關保稅監管場所,俗稱‘自由貿易港’。其主要功能包括保稅存儲、流通性簡單加工和增值服務、全球采購和國際分撥配送、轉口貿易和國際中轉等,實行國外貨物入中心保稅、國內貨物入中心退稅等優惠政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教授藍慶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
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教授表示:“總的來說,保稅物流中心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幾點:一是解決一般貿易出口商品的退稅問題;二是解決一般貿易進口商品的保稅問題;三是解決加工貿易中的深加工和結轉貨物問題;四是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加物流服務價值。這些作用是由保稅物流中心的功能地位所決定的。”
據介紹,與保稅物流中心同樣發揮“保稅”作用的還有保稅港區,雖然兩者同屬于封閉海關監管區域,但是也有一定區別。首先,授權等級有所區別。保稅物流中心是指經海關批準,由中國境內一家企業法人經營、多家企業進入并從事保稅倉儲物流業務的海關集中監管場所。而保稅港區是指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在國家對外開放的口岸港區以及與之相連的特定區域內,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其次,區域范圍有所區別,前者的區域面積一般相對較小,主要是集中在港口、火車站或機場附近的某些主要物流基地或園區內,而保稅港區一般都在沿海或內河的口岸區域內,面積一般大得多。再其次,功能有所區別。前者主要是為了進出口貿易節約成本和提供便利,重點在于強調保稅業務;后者則具有自由貿易區的功能,強調的是保稅區域。
試點成果將推及全國
作為中國進出口重鎮的廣東東莞,其交通運輸、港口配套設施和軟件服務一直為人稱道,唯獨缺少保稅物流這一關鍵環節。東莞每年800多萬箱貨柜絕大多數是從香港、深圳和廣州進出口的,這不僅使企業背負了巨大的運輸成本,也沒有分享到其中的報關報檢費。
與東莞不同的是,2004年5月,海關總署批準在蘇州工業園區開展全國首家“海關保稅物流中心”試點,吸引了近鐵、BAX、UPS等國際物流巨頭以及大田、錦海捷亞、怡亞通等近20家知名物流公司進駐中心,為蘇州及周邊地區的企業提供一流的物流服務,降低了蘇州及周邊地區企業的生產成本。
兩相對比,保稅物流中心的重大作用不言而喻。“設立保稅物流中心,有利于建立一個穩定而長效的吸引國內外物流企業進入園區發展的機制,對解決當地從事出口加工業務的生產制造企業和貿易型企業的出口退稅、保稅等問題有很大幫助。同時,降低物流成本也有利于吸引外資和促進企業投資。”王先慶說。
以試點成果為借鑒,2008年底,海關總署、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文,批準設立上海西北物流園區等17個保稅物流中心。這些保稅物流中心分布在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物流業相對發達的省區,布局相對均衡,基本上覆蓋了國內一些有代表性、前期基礎較好且輻射范圍較寬的城市。
建設仍需多方面調整完善
王先慶表示,目前我國保稅物流中心的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完善和調整的地方還很多,主要體現在功能組合、設施配套建設、市場培育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等幾個方面。
王先慶告訴記者,首先,保稅物流中心具有展示、采購、配送等多種現代物流功能,但實際上,國內大部分保稅物流中心還僅僅只是實現了倉儲和轉運功能,其他的高增值功能還沒有發揮出來,這是各中心尤其需要改進的一點。
其次,要推進設施配套建設,包括外部配套和內部配套。外部配套包括與城市內部的配送網絡體系、流通渠道體系和其他交通體系;內部配套是指與展示、采購、分撿等功能相適應的設施配套。
再其次,加快市場培育。物流市場資源是有限的,比如珠三角各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的保稅物流體系。因此,需要抓好市場培育問題,增強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否則,有些保稅物流中心的業務就處于不飽和狀態。
最后,應將保稅物流中心與本地的經濟發展密切結合起來。有些地方建設保稅物流中心僅僅是為本地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企業服務,只強調轉口功能,沒有將它融入到本地的物流體系和市場體系中,從而為推動本地整體經濟發展服務,這實際上大大降低了保稅物流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