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我國綜合運輸體系構建發展的基本思路(下)

2009-7-15 22:5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 羅仁堅
    六、合理規劃布局和加快建設綜合運輸樞紐,促進一體化運輸發展
    1.克服體制障礙,構建一體化運輸系統,落實綜合運輸樞紐規劃與建設。
    在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中,綜合運輸樞紐的建設對于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配合非常重要,交通運輸樞紐是幾種運輸方式相互連接的結合部,各種運輸方式通過運輸樞紐才能形成一個整體。交通運輸樞紐的建設與布局,也會影響到各種運輸方式網絡布局的完善和綜合運輸能力的形成以及城市的合理布局。目前,我國的綜合運輸樞紐規劃和建設滯后的重要原因:一是體制障礙和行業壟斷;二是壟斷造成了缺乏“一體化”運輸的思想和服務創新意識。為此,必須加快包括鐵路運輸行業在內的市場化進程,在政府的有關政策引導下,由市場來推動。
    2.實施“統一規劃、聯合建設”,加快綜合運輸樞紐發展。
    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是多種運輸方式相互之間實現一體化的全程“無縫”物理連接和邏輯連接的關鍵。在目前的各種運輸分別管理的體制下,規劃與協調工作應由國家主管交通運輸的綜合部門主持,各種運輸方式的交通管理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共同參與進行。同時還必須制定主要單位(部門)負責按規劃進行建設,采取“統一規劃、聯合建設、共同使用”的方式,加快將對必要性的認識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盡快為“一體化”運輸系統的建立創造物理連接的基礎。
    七、統籌交通發展與經濟、資源、環境的關系,堅持可持續發展
    1.正確處理交通運輸發展與經濟、社會、環境的關系。
    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發展趨勢。
    人類社會要走上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用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來重新審視交通發展的歷史、現狀,對交通運輸給環境、社會帶來的諸多影響和壓力予以足夠的關注,尤其要完善新的發展觀,構建基于可持續發展概念的交通運輸規劃、建設和管理體系,并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融入到相關理論和技術的每一個環節。
    交通運輸既是現代社會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又是占用資源和消耗能源較多的產業。因此,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和環境制約下,如何使交通運輸系統滿足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必須面對的實現問題。當今世界交通發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趨勢:一是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二是地球環境問題對交通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三是在新的交換體系發展中,各國都特別重視交通的信息化、個性化以及經濟性和公平性。
    交通運輸的經濟可持續性是我國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交通運輸的經濟可持續性是指交通運輸必須以較優的組合方式、較高的效率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需要,交通運輸的規模與活動水平必須與經濟發展的規模和資源合理開發和配置的需求相適應。為此,交通運輸必須具備一定的發展規模,必須有足夠的能力和物質基礎以支持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應該充分吸收國際上新理論和新思想,從戰略的角度做到交通運輸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等之間確立一種協調發展的辯證比例關系。
    2.強化節約型交通運輸模式的發展,以需求管理減少交通需求。
    我國交通運輸的可持續發展,一是要提高系統效率和較少對資源的浪費;二是從結構上降低單位運輸量的能源消耗量和污染量;三是通過需求管理,減少對交通基礎設施的需求。
    交通需求管理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一項具有成效的可行措施,從資源的有限性出發,人類在追求生活享樂中應該有一定的節制,應該從全球的角度和人類長遠發展的角度較為自覺地調整的消費觀念和交通行為方式。一是建立與我國國情和資源稟賦相適應的綜合運輸體系,在結構上實現交通模式的優化;二是鼓勵人們采用較少資源消耗的交通模式和減少交通出行的模式;三是促進交通行業的技術更新,提高交通系統的運行效率的技術等。
    八、加快管理體制改革,促進規劃、政策的統一和各種運輸方式的緊密融合
    1.加強政府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綜合運輸體系加快構建和完善。
    交通運輸具有極強的基礎性和社會性,依靠市場和企業的力量僅能改善局部或某一個體的效率,難以推動整個系統全面的完善和效率的普遍提高。綜合運輸體系必須依靠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力量進行推動。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有: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序列目錄,政府投資和投融資政策等。
    2.加快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
    要建立完善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實現運輸各個環節的“無縫”銜接,就必須在戰略、規劃等以及管理體制上進行統一的協調和宏觀調控。在我國經濟發展報告和全國交通運輸發展戰略中,都強調要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協調和發展綜合運輸體系。但由于受到體制等制約,各種運輸方式自成體系、各自發展的傾向依然很強烈,綜合規劃或是各種運輸方式規劃的平衡結果以及指導各種運輸方式具體規劃的約束力不強。為此,必須加快交通運輸管理體制的改革,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才有可能實現各部門間規劃、政策的統一,達到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綜合運輸體系盡快構建形成和不斷完善的目標。
    九、以信息化、智能化等技術途徑增加能力供給和體現人性化
    1.加快交通運輸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提高現代化水平。
    信息化、智能化是現代化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
    從世界發達國家的交通發展現象可以看到,20世紀70~80年代以來,雖然現代化國家道路網已經四通八達,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其能力越來越不能滿足交通量的增長。這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采用高新技術來改造現有運輸系統及其管理體系,以便解決問題。美、日等國家已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進行智能運輸系統(ITS)建設。信息化已經成為21世紀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方向。
    交通運輸信息化、智能化是解決交通運輸發展問題的重要手段。
    交通運輸智能化是信息化的一種具體體現,ITS的應用將有助于實現由單一的基礎設施擴張向集約型交通發展的轉變。
    可以減少交通運輸工具對交通網絡的占用,提高網路的通行密度。
    可以減少交通工具在途停留時間。
    可以減少交通事故。
    可以減少系統的不協調造成效率低下和選擇最有效的出行路徑。
    2.信息化、智能化是我國交通運輸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實現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綱要》和“十六大”明確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的跨越式發展”、“以信息化、網絡化為基礎,加快智能型交通的發展”。在加快信息化、智能化的同時還必須大力提高硬件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使交通基礎設施與交通運輸工具在技術上達到協調發展,實現產業的整體升級和增量供給。
    加強信息平臺和共享機制建設,提高系統整體效率和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交通運輸信息化、智能化既是提高系統效率的技術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是交通運輸發展應貫徹的重要戰略之一。未來的發展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完善協調與決策機制,打破部門分割,積極推進一體化運輸系統建設和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和整合交通運輸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建設綜合運輸信息平臺和建立交通運輸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提高行業整體信息化水平;將以人為本、全程高效服務、節約資源的思想充分體現在發展方式中。
    十、以宏觀調控和市場化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交通資源的合理配置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和市場化運作模式。
    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需要依靠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化兩個方面的合力。交通運輸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也只有加強宏觀調控,發揮政府在基礎設施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各種運輸方式才能協調發展,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交通資源和盡可能地提高系統效率。在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中,制定出符合符合我國國情的交通運輸發展戰略,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和交通發展政策,消除現有的體制性障礙。加強各種運輸方式之間以及運輸方式內部的銜接配合,為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系統的一體化創造基礎條件。要深化各種運輸方式的管理體制與經營體制改革,消除行業壁壘,鼓勵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市場競爭與聯合,通過市場競爭促進運輸系統的完善與效率提高。
    從經濟全球化角度合理控制經營性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規模。
    在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以及加入WTO后國內市場的逐步開放、國外產品不斷搶占國內市場的今天,如何從我國經濟發展大戰略的角度對收費公路的發展規模進行較合適的把握,既能使我國的公路建設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和公路狀況的不斷改善,不斷提高對運輸需求適應程度,又能更好地提高我國產品的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將直接影響到交通運輸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以及交通運輸在發展過程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如何體現的問題。處理好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關系是至關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成本、經營管理方式以及運輸價格等問題,要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和國家的經濟戰略角度去考慮,也就是說,交通基礎設施的成本應更多地體現由政府提供的社會成本投入,經濟流通領域內的必不可少的運輸成本要靠市場去解決,由用戶承擔。這些問題都必須在宏觀調控政策中加以明確。 (完)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