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真會不期而至?
2009-7-12 3:4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印久青
近幾個月來的統計數據顯示,世界經濟下滑的速度已經放緩,西方金融市場已遠離崩潰的邊緣且趨于穩定,復蘇的 “初綠萌芽”似乎隱約可見。然而,伴隨著原油等基礎材料價格的持續上升,市場近期對通脹的預期陡然上升,對通脹是否即將來臨,經濟學家之間的爭論陡然升溫。
認為通脹即將來臨的依據很多,從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和財政狀況看,通脹幾乎不可避免。
由于美國等西方國家央行實行激進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金融系統貨幣供應量超常增加。有觀察發現,近8個月來,美國的基礎貨幣已增加為原來的10倍還多,銀行準備金幾乎增加了20倍。根據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理論,貨幣供應增長率是經濟周期唯一的、決定性的因素,“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個貨幣現象”。
考慮到許多國家的財政狀況,通貨緊縮無疑是一場噩夢,制造或縱容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對這些國家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為救市和刺激經濟,發達國家大規模舉債、大力度減稅和增加公共開支,財政赤字急劇增加。IMF的最新數據顯示,世界10個最主要的富裕國家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從2007年的78%迅速上升到2008年的114%,這些國家的每一個公民平均要承擔5萬美元的公共債務。此外,不少新興經濟體本來財政就不寬裕,經過危機的沖擊更顯窘迫,財政赤字大幅躥升。如果經濟前景持續不佳,償還債務無望,一些國家就要違約,或者不負責任地通過央行印鈔填補財政赤字 (即債務貨幣化),制造通貨膨脹來減少債務負擔。
不過,認為通脹不會很快到來或不可能出現惡性通脹,同樣也不乏有說服力的依據。
目前的數據表明,美國、中國等主要經濟體,消費價格水平近幾個月來一直處于下降階段。非常時期就要采取非常政策。在信貸緊張狀況遠未明顯改善的情況下,向危機中的金融機構大量提供準備金,不可能導致貨幣發放和信貸的迅速增加。事實上,雖然基礎貨幣超常增加,但由于需求不足,貨幣流動速度相對較慢,M1和M2的增加并不是很明顯。因此,在最近一年或兩年之內,真正的威脅是通縮而不是通脹。價格水平出現輕微上漲的趨勢應當認為是積極的現象,美聯儲如過早收緊貨幣政策將會抑制復蘇。而長期國債利率較危機剛發生時有所上升,但并不很高,處于正常水平,應當意味著投資者心態在恐慌之后恢復常態,而不是因為投資者擔憂通脹得不到控制。
至于未來是否會發生通脹,不應僅憑現在的數據作出斷言,更重要的還要看未來經濟走勢、看各國貨幣財政當局的作為。
不容否認的是,許多國家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創記錄的財政赤字的確為通貨膨脹埋下了伏筆,如果一直延續這種貨幣財政政策,一旦經濟活動恢復正常的活躍狀態,通貨膨脹必然接踵而至。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市場的通脹預期已顯著上升。近期基礎原材料價格的上升不能簡單看作是需求回升的反映,更主要的是投資者對美元貶值的擔憂和國際金融資本利用通脹預期炒作的結果。通脹預期上升造成基礎原材料價格的過快回升,對我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很不利,對世界經濟的復蘇也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威脅。能否有效制止通脹預期的上升,防止高通脹的形成或過快到來,要看各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效率提升的情況,還要看各國貨幣財政當局如何應對、主要債權國和債務國之間如何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