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1小時城市圈"宿州著力打造皖東北中心城市
2009-7-1 11:2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過去,宿州城市區位交通優勢明顯,但中心城市集聚效應較弱;資源條件豐富,但開發利用仍處于較低水平;經濟發展較快,但基礎薄弱,整體實力不強;中心城市發展較快,但進一步發展需要跨越較多的“門檻”。因此,近年來,宿州市加速推進中心城市建設,拉開了宿州市城市建設框架,提高了城市基礎設施水平。按照該市規劃,到2010年,宿州市要實現“雙60”的目標:即城市人口60萬人,建成區面積60平方公里。
重新修正城市規劃
宿州位于安徽的北大門,黃淮平原南端,處在淮海經濟區腹地、長江三角洲經濟帶西緣;與蘇、魯、豫3省11縣接壤,北鄰江蘇徐州市和山東菏澤市,西接河南永城市,東連江蘇宿遷市,是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向內陸輻射的前沿,又是南北經濟文化交匯的要沖。該市現轄碭山、蕭縣、靈璧、泗縣、埇橋區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71個建制鎮, 23個鄉,1206個中心村,市域總面積9787平方公里。
人文、旅游、礦產資源豐富的宿州,由于原縣級宿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于1995年,1997年省政府批準實施。隨著省轄宿州市的建立,原規劃目標、指導思想已不能適應建設和發展的需要。為此,該市市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從2002年5月開始,由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院承擔、宿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協助,并特邀國內一些知名專家學者擔任技術指導,對原城市總體規劃進行調整、修編。
修編后的宿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分為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宿州市城區總體規劃兩個部分,確定的城市規劃區范圍包括:宿州市主城區、三八鄉、城東鄉、汴河鎮、西二鋪鄉、北楊寨鄉、符離鎮的梁套水庫以南和朱仙莊鎮西部,總面積427平方公里。
近年來,宿州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凝心聚力促發展,大力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城鎮擴容戰略,城市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市框架全面拉開,至2008年底,宿州市建成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人口50萬人,均是1999年撤地建市時的2倍。
打造皖東北中心城市
目前,宿州正在實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計劃年底前完成。總體規劃將該市城市性質確定為皖東北中心城市,淮海經濟區及京滬鐵路沿線重要的加工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之一。
該市提出2010年要實現“兩個60”的目標:城市人口60萬人,建成區面積60平方公里;遠期實現“兩個100”目標。對城市建設發展,提出了“一疏散,兩集中”(人口從老城區疏散、建設向新區集中、工業向開發區集中)的總體要求。
為加強規劃工作力量,2005年下半年,該市經批準成立了副縣級城市規劃局。為進一步提高規劃編制水平,對城市重大規劃項目采取向國內外招標方式,引進一流規劃設計人才編制規劃。規劃編制經費投入逐年加大,近兩年規劃編制經費投入均近千萬元。
近年來,在加快城鎮擴容做法上,宿州市政府采取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綜合開發等措施。
宿州市政府成立了城市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收儲、拍賣、運作土地資源,爭取國家開行貸款、農業發展銀行貸款、國債資金、境外貸款、國內商業銀行貸款,并采取建設置換方式獲取和籌集城市建設資金。
另外,該市還加快公用事業引資改制步伐,宿州市燃氣公司、公交公司相繼被中國燃氣公司、合肥星辰巴士有限公司收購重組,使企業煥發新的生機。特別是近兩年,市建投公司在籌融資方面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每年籌集建設資金約7億元。
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宿州境內的沱河,過去臭氣熏天、污染嚴重,曾經是宿州人心中的“痛”。兩年前,隨著以運糧河水系綜合治理為標志的老城區環境改造工程,這條臭水溝變成了清水河。如今的沱河兩岸,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大片的綠地和公共設施星羅棋布,這美麗的景觀帶已成為宿州老城區的新亮點。
目前,該市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三角洲公園建設,這座頗具江南風格的公園建成后,將與沱河、汴河、環城河的綠化帶合力形成宿州的城市“綠肺”。據該市建委工作人員介紹,三角洲公園占地500畝,地處新汴河和沱河交匯的三角洲地帶,地勢低洼,雨季容易積水。在建設時,將地勢低的地方再挖深,形成內湖,將高處堆高,形成小島,內湖與沱河連成活水。
五年來,宿州順利完成了北關新城、雪楓公園等重大市政建設項目拆遷,拆遷難的問題得到了重大突破。可以說,近年來,是宿州城市建設投入最多、發展最快、城市面貌改善最為顯著、廣大市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一個時期。同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入大幅度增加,由年均投入3000萬到5000萬元,提高到每年1至2個億。
道路建設、環城河治理、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一批工程相繼建成,泗縣、靈璧、蕭縣、碭山污水處理廠先后投入試運行,縣城環境有了較大改善。
至2008年底,宿州市建成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人口50萬人,均是1999年撤地建市時的2倍。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建立了多渠道、多元化的籌資機制;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逐步形成了以宿城為中心,四個縣城為次中心,一批中心鎮為衛星城的城鎮體系格局,全市總人口為62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85萬人(宿城50萬、四個縣城53萬、鄉鎮86萬人),城鎮化水平達29.6%。房地產綜合開發穩步推進,公用事業加快發展,城市面貌和人居環境大為改觀。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先后榮獲全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省級園林城市稱號。
構建“1小時城市圈”
隨著合徐高速開通,從合肥到宿州的時間僅為3個小時,市民出行越來越方便。接著,該市圍繞著下轄的四縣一區,打造起以市區為中心的“1小時城市圈”。
四縣中,碭山縣離宿州市最遠,沒有直達的高速,開車需要3個小時。為解決縣城離城市距離遠的問題,宿州在進行城區和四個縣城道路建設的同時,著力改善城際間交通現狀,計劃在五年內建成合徐、泗永、祁濟、明徐的“兩縱兩橫”高速公路網,同時建成津浦鐵路、京滬高鐵、隴海鐵路、宿淮鐵路、徐蘭客運專用線的“兩縱三橫”鐵路網,配合國道省道縣道建設步伐,構建市區在1個小時內可到達各縣城的“1小時城市圈”和中心城鎮半個小時可到達縣城的“半小時城市圈”。
為打造四縣一區中心城市,五年來,宿州市區路網建設投入約16億元,城市西部和南部路網基本建成,鐵路以東和沱河以北路網建設全面啟動。相繼完成迎賓大道、銀河一路等40余條主次干道及50余條小街小巷改造建設,道路總長近200公里。隨著城市路網的延伸,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到2008年底,宿州城區已擁有城市道路長度總長為429公里,道路面積719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15.81平方米。
力爭步入大城市行列
加快擴張縣城規模,強化聚集和輻射功能。著力打造黃河故道、梨鄉風采城市特色,把碭城建成優質水果生產加工基地、新興的生態旅游城市;擦亮書畫之鄉、防腐大縣品牌,把蕭城建成環境優美的生態城、工貿城;打造奇石文化、鐘馗文化特色,把靈城建成以發展加工業和商貿為主的靈璧奇石文化城;唱響泗州戲,做足水文章,努力塑造泗城江北水城新形象。
根據歷史成因、區位優勢、人口規模和資源條件,努力打造對周邊鄉鎮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區域性中心鎮,實現大并小,強并弱,真正優化城鎮布局。該市選擇10個重點中心鎮進行扶持培育。力爭到2013年小城鎮人口規模達5萬人以上的3個;3萬人以上的10個;2萬人以上的10個;1.5萬人以上的20個。
力爭到2013年末,宿城實現“雙70” 目標,即建成區規模達70平方公里(含符離鎮),城市人口達70萬左右;四個縣城實現“雙20” 目標,建成區面積達20 平方公里,人口達到20萬人。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45%。到2020年,宿城建成區規模達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100萬人,人口與面積比現在要增加一倍,步入百萬特大城市行列。努力建成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三級職能分工明確,空間布局合理,等級規模有序的梯次城鎮發展體系。(記者 向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