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舒:寧夏交通發展60年成就
2009-7-1 11:0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寧夏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歷史上曾是古絲綢之路的轉運重鎮,朔方古道也是我國古代陸路連接亞歐的交通要沖。長期以來,由于受歷史、地理因素的影響,資金投入不足、交通相對閉塞、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一個“瓶頸”。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建國6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區交通運輸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交通綜合運輸體系逐步完善,為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60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幾代交通干部職工的不懈奮斗,譜寫了寧夏交通發展的華彩樂章。
【周舒】: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記者】:周廳長,寧夏歷史上曾是古絲綢之路的轉運重鎮,朔方古道也是我國古代陸路連接亞歐的交通要沖。長期以來,由于受歷史、地理因素的影響,資金投入不足、交通相對閉塞、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一個“瓶頸”。新中國成立這60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首先請您向大家介紹一下60年來寧夏交通的發展歷程。
【周舒】:我認為,建國60年來寧夏公路交通先后經歷了發展5個階段,即初步發展、曲折發展階段、穩步發展、深入發展和跨越式發展階段。
【周舒】:初步發展階段是從1949年到1958年。寧夏自古有“遠介邊陲,交通梗阻”之稱。建國初,全區公路通車里程1167公里,永久式、半永久式橋各1座。其中,干線公路4條,支線公路5條。這些公路基本沿用原來的大車道,除個別路段鋪有沙礫外,其余都是土路面,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一片泥濘,路況差,而且此時公路的線型、彎曲半徑、縱坡均不合要求,如西蘭公路的六盤山越嶺線,坡度超過10%,客車行至山麓,旅客要全部下車,與“耕牛”并駕將汽車拉上山,人稱“上山人拉車,下山車拉人”。公路通過能力很差。
【周舒】:建國后,為了醫治戰爭帶來的創傷,寧夏交通部門主要致力于恢復被破壞和年久失修的公路,除重點對原有干線公路進行整修、恢復橋涵、加鋪沙礫路面外,還配合當時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食鹽運銷,修建了食鹽運輸專線--吉(蘭泰)三(道坎)線。截至1957年底,寧夏公路統計里程為2241公里,與1949年相比,增加574公里。這些新增里程,多是農業合作化期間發動群眾以義務工完成的,其中466公里是恢復抗日戰爭前的舊有公路,新建線路僅108公里。
【周舒】:新中國成立之初,寧夏的運輸方式仍以車駝、船筏等人蓄力運輸為主。當時只有舊政權留下的19輛汽車可以使用,這一時期交通部門組建了寧夏省運輸公司,將舊政權遺留的報廢汽車進行整修,5年共拼裝78輛營運車,緩解了運力少的矛盾。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后,寧夏運輸發展速度明顯放慢,到1957年民用汽車保有量僅290輛。
【周舒】:第二個階段是曲折發展階段,是從1958年到1978年。1958年9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從這一年開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寧夏交通受“大躍進”“大練鋼鐵”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沖擊,在曲折中緩慢前進。這一階段的公路建設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周舒】:“地群普”方針指導下的筑路運動。1958年全國各行各業開展“大躍進”的形勢下,交通部也提出了公路建設“大躍進”的基本方針: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實行中央與地方建設相結合,以地方為主;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主;大中小型相結合,以中小型為主,簡稱“地群普”方針。在這個方針指導下,寧夏也提出“全黨全民大辦交通”,開展群眾性筑路活動,在短期內修建近2000公里“公路”。僅1959年9至11月,即修建改建公路585公里。這些公路大部分只有土路基,未經檢測,而且線型、坡度、路基、路面都不合標準,有的不能通車,有的被山洪沖毀,少部分經改善提高后投入營運并正式列入公路通車里程。 【周舒】:修建第一條瀝青路。“大躍進”結束后,公路建設也和其他行業一樣,進入調整時期。1963年7月,動工修建汝箕溝--西大灘煤運專用公路,當年11月竣工通車,其中汝箕溝口到西大灘的14公里鋪筑了瀝青路面,成為寧夏有史以來的第一條瀝青路。
【周舒】:推廣渣油路面。經過調整鞏固、休養生息,公路交通從1964年進入正常發展階段,新的設計理念和規范、新的施工技術在公路建設中被普遍使用。此時,我國的石油工業已取得突破,為公路的路面改善提供了物質條件。從1965年開始,對蘭包公路(今109國道)的銀川南段進行技術改造,以渣油代替瀝青對路面進行表面處治取得成功,為以后在全區推廣奠定了基礎。
【周舒】:修建“戰備公路”。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后,公路建設完全停頓,1969年生產秩序恢復后,建設重點是修筑“戰備公路”。主要工程有:1970年12月通車的寧夏第一座黃河大橋--葉盛黃河公路橋;1972年開工的葉軍路(307國道)境內段;1978年竣工的宜蘭路(309國道)境內段等等。截至1978年底,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達5227公里,其中,高級、次高級路面1097公里(絕大多數為渣油路面),中級路面76公里,低級(沙礫)路面2170公里,無路面里程1884公里。公路的技術等級普遍較低,以沙礫路面為主。
【周舒】:在這個階段公路運輸緩慢興起。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全區車輛保有量猛增到864量。隨即開始的“大躍進”“大煉鋼鐵”運動使交通運輸呈現極度緊張局面。由于忽略維修保養,配件缺乏、道路狀況不好等原因,行駛的車輛技術狀況很差,1961年行駛的汽車僅291輛(其中232輛帶病行駛)。1965年底,全區共有民用汽車2073輛,公路運輸度過了興起階段,可以基本滿足長途客貨運輸需求,但大量短途物資,仍依賴各種民間交通工具完成。
【周舒】:第三階段是穩步發展階段,從1979年到1990年。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為我區公路交通發展帶來了新的曙光。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把交通運輸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公路交通事業進入持續健康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完成的主要工程有:
【周舒】:改造干線公路,改善路網結構。交通廳1985年制定《加快公路發展的意見》,首次提出建設科學合理、干支結合的寧夏公路網。按二級公路標準改建了109國道、312國道、211國道境內段和101省道,為配合干線公路網新建了193公里的沿山公路。
【周舒】:改渡為橋。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南北交通長期受渡口制約:夜間要停渡;封凍期要破冰才能渡;大風洪峰來臨不敢渡。渡口已經不能適應寧夏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區黨委、區政府領導下交通廳開始逐步改渡為橋,1986年建成中寧黃河大橋、1988年建成石嘴山黃河大橋,又開始論證設計其他跨河橋梁。
【周舒】:發展縣鄉公路,提高通達深度。寧夏經濟落后各級財政都無力投資修建公路。資金問題是發展縣鄉公路的癥結所在。交通廳積極爭取國家投入,努力進行地方自籌,大力實施以工代賑,加快縣鄉公路建設。修建山區公路29條,761公里;建橋25座,長505米。
【周舒】:改革開放十年,寧夏公路技術等級大幅度提高。至1990年底,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達7400公里,比1978年增加2173公里,二級公路從181公里增加到688公里,公路技術等級大幅度提高。
【周舒】:第四階段是飛速發展階段從1991年到2002年。1992年,黨的十四大之后,交通繼續列為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1997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央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包括交通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1999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要求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以上三項重大決策,為公路建設提供了史無前例的歷史機遇。我區交通部門搶抓歷史機遇,開啟了以高等級公路建設為中心的公路交通現代化工程。這一階段完成的主要工程有:
【周舒】:制定長遠規劃。“八五”初期,開始制定《公路水路交通發展規劃》,經不斷修訂、完善,于1995年編制完成《寧夏回族自治區1991-2020年公路網規劃》,確立了以首府銀川為中心的“X”型公路主骨架及“三縱六橫”干線公路網長遠建設目標。
【周舒】:建設高等級公路。1991年6月開工建設,歷時3年建成寧夏第一條高等級公路-銀(川)古(窯子)一級公路,2000年6月,建成寧夏第一條高速公路石(嘴山)中(寧)公路姚伏至葉盛段。此后幾年,相繼建成了古(窯子)王(圈梁)、麻(黃溝)姚(伏)、葉(盛)中(寧)、中(寧)郝(家集)、銀(川)古(窯子)、銀川繞城南環高速公路、桃(山口)同(心)、同(心)固(原)、固(原)什(子)、鹽(池)馬(兒莊)等高速公路。
【周舒】:建設大型橋隧。1991年至1997年,相繼建成了青銅峽、銀川、中衛3座公路黃河大橋。1999年吳忠黃河特大橋開工。國道312線在寧夏南部要翻越六盤山,16公里越嶺線,28個回頭彎,坡陡彎急,尤其冬季冰封雪蓋,車輛通行十分困難。1997年歷時7年的六盤山隧道工程終于完工,從此天塹變通途。
【周舒】:調整路網結構。“八五”到“九五”期間,對全區路網大力進行改造,以調整路網結構。新建了中部橫干線-鹽(池)興(仁堡)路、東部縱干線、通往河西走廊及蘭州石營路中衛以西段等省道;改建石(嘴山)營(盤水)路、中(衛)靜(寧)路、吳(忠)青(銅峽)路、銀(川)巴(彥浩特)路等六條省道,新建了一大批縣鄉道路。
【周舒】:至2000年底,寧夏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06萬公里,是1949年的9倍。有高速公路84.3公里,一級公路146公里,二級公路1677公里,三級公路4742公里,四級公路3770公路,等外公路182公里。公路密度達到19.6∕百平方公里;二級以上公路比例占18%;全區313個鄉鎮全部通公路,92.5%的行政村通了公路;高級、次高級路面占總里程的54.4%,這4組數字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總體來看,這十余年時間寧夏交通走上了飛速發展的公路交通現代化階段,公路基礎設施在我國西部各省區中居前列,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東部、中部各省、直轄市相比則還有一定差距。
【周舒】:第五個階段是跨越式發展階段,也就是從2002年到現在。黨的十六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交通事業的發展,把公路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將建設大進大出的公路運輸大通道列為發展經濟、社會進步首要任務予以關注。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交通廳認真貫徹落實交通部“三個服務”理念,結合寧夏實際,創新交通發展思路,公路交通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的較好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一階段交通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周舒】:首先是公路建設投資規模明顯擴大,公路通達能力明顯提高。2003年至2008年完成公路建設投資211.7億元,占同期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的8.5%,相當于2002年前53年公路建設投資總和的1.48倍。截至2008年底,全區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10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1公里;農村公路里程達16468公里,實現全區70%的行政村通油路。公路密度為31.63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級以上公路所占比重為15.54%,排全國第8位;瀝青、水泥路面占通車總里程的53.74%,排全國第10位。
【周舒】:第二是公路質量明顯提高。建立健全了政府監督、法人負責、社會監理、企業自檢四級質保體系,促進了工程質量的提高和建設市場秩序的規范。制定發布了《寧夏公路工程質量監督規定實施細則》等規章。建立了農村公路建設廉政巡查制,加強了對監理市場的監管,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通過在全區開展抓典型、樹樣板、創精品工作,促使我區公路的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穩步提升,涌現出一批優質工程。
【周舒】:第三是道路運輸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加快結構調整,強化市場監管,完善市場機制,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公平、競爭、有序的道路運輸市場基本形成。開通了銀川到蘭州、西寧、包頭、榆林等多條高速客運線路,初步形成了以銀川為中心,輻射周邊省區的高速客運網絡。積極發展農村客運,保證農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通過整頓規范,汽車維修市場穩步發展,機動車駕駛員培訓質量進一步提高。建立了由60家維修企業組成的汽車救援網絡,拓展了道路運輸省際合作,推進了城際物流配送運輸和汽車救援網絡建設。截至2008年底,全區營運車輛98134輛,其中,貨車81955輛,客車16179輛。全區開行客運班線1374條,日發班次6575個。全區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行政村通班車率達到93.8%,比去年增長2個百分點;完成公路客運量8221萬人次,旅客周轉量49.59億人公里,貨運量7006萬噸,貨物周轉量82.87億噸公里,同比增長分別為6.05%、6.65%和6.43%、6%;全區機動車維修業戶4279家;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業戶46家;全行業從業人員16.27萬人。全區共有各類船舶(艇、筏)1100余艘,7193總噸位、共計16274千瓦,總客位8088座,其中旅游總客位6800座,占全區船舶客位的84.5%;一級漂流皮筏500余具。
【記者】:新中國60年來寧夏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創新交通發展思路,奮力開創交通事業的新局面,交通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請您談談寧夏交通事業在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上發揮的重要作用。
【周舒】:好的,我認為這可以歸納為五個跨越。
【周舒】:跨越一:制定完善規劃,搭建路網骨架。“八五”初期,開始制定《公路水路交通發展規劃》,經不斷修訂、完善,于1995年編制完成《寧夏回族自治區1991-2020年公路網規劃》,確立了以首府銀川為中心的“X”型公路主骨架及“三縱五橫”干線公路網。2000年,我們將“三縱五橫”干線公路網調整為“三縱六橫”,2008年又加密省道,將“三縱六橫”干線公路網調整為“三縱九橫”, 省道從7條增加到12條,其中放射線3條,縱線3條,橫線6條,提升了首府銀川的輻射功能。2002年編制完成了《2000-2020年農村公路網規劃》,提出了鄉、村通公路目標。2004年完成了《2004-2020年干線公路網規劃》,提出了全區高速公路建設總里程1600公里的發展目標。2005年完成了自治區高速公路網路線規劃,明確了高速公路路線走向及控制點。
【周舒】:跨越二:高速公路通車1000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寧夏境內段基本建成。2000年6月,建成寧夏第一條高速公路石(嘴山)中(寧)公路姚伏至葉盛段。之后,我們不斷加快建設步伐,到2008年底,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000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的(北)京(西)藏公路寧夏境全部建成;青(島)銀(川)高速公路、福(州)銀(川)高速公路寧夏境內的主要路段基本建成,公路等級實現了質的跨越。
【周舒】:跨越三:建成“三縱六橫”路網,實現“三大目標”。截至2005年底,“三縱六橫”公路網全部硬化,路網結構進一步完善。實現所有縣(市)1小時上高速公路、所有鄉鎮通油路(全國僅10個省市)、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全國僅5個省市)“三大目標”。
【周舒】:跨越四:建設大型橋隧,橋梁密度居黃河、長江流經省份之冠。1991年-2007年,相繼建成了青銅峽、銀川、中衛等7座公路黃河大橋和312國道六盤山隧道、高速公路三十里鋪、牛營子、大灣、什字隧道,在建吳忠黃河大橋、沙坡頭黃河大橋。在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的水面上,平均39.7公里就有宏橋飛架。寧夏山川天塹變通途。
【周舒】:跨越五:實現“有路必養”。堅持建養并重,加大養護資金投入,率先35在西部地區實現了全區所有公路“有路必養”,居全國前列。
【記者】:周廳長,新中國成立的6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交通運輸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交通綜合運輸體系逐步完善。請您介紹一下改革開放30年來寧夏交通跨越式發展的舉措。
【周舒】:首先要著力更新發展理念,拓寬跨越式發展的視野思路。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為我區公路交通發展帶來了新的曙光。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把交通運輸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公路交通事業進入持續健康發展階段。我們通過改造干線公路,改善路網結構,對重要渡口改渡為橋,大力發展縣鄉公路,提高通達深度,大幅提高公路技術等級。1997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央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包括交通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1999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要求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公路交通成為優先發展的行業。為公路建設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歷史機遇。我區交通部門搶抓機遇,開啟了以高速公路建設為中心的公路交通跨越式發展階段。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抓住機遇,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加快建設大進大出、通邊達海的快速運輸大通道。
【周舒】: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找準位置、應對挑戰、破解發展難題,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加快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當時有相當一部分干部群眾對發展高速公路持觀望甚至否定態度,“寧夏不需要高速公路”、“修建高速公路是浪費”、“西北的高速公路是花錢曬馬路”等等觀點成為加快發展的阻力。面對置疑,我們迎難而上,積極爭取自治區和各部門的支持,組織自治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東部沿海發達省區參觀考察,長見識,找差距,尋求代表、委員和人民群眾的支持;同時,啟動項目培訓計劃,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分批輸送交通干部、技術骨干到國外培訓,開闊視野,轉變觀念,增強干部隊伍加快發展的內在動力。通過努力,統一了認識,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思維定勢,在全區上下形成了加快交通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寧夏交通廳黨委因勢利導,乘勢而上,制定了超常規發展的工作思路,調整了公路網規劃,明確了工作重點。
【周舒】:一是加快國道主干線和西部大通道建設,著力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在“十一五”期內將國家7918高速公路網規劃寧夏境內段全部建成;二是加快國省干線和自治區公路網建設;三是加快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建設,在“十一五”期間實現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經過近10年的發展,我們投入184億元,建成1000公里高速公路,為自治區積累了300多億元的公路優質資產。
【周舒】:2003年以來,我們著眼于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變區位劣勢為優勢,轉變發展理念,規劃建設了第二條亞歐大陸橋運輸走廊,并爭取列入國家高速公路網。
【周舒】:亞歐大陸橋從我國華東沿海的連云港市至荷蘭鹿特丹港,全長10900公里,是連接亞洲和整個歐洲最快捷、最廉價的重要運輸通道,在跨越亞歐兩大陸的國際物流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亞歐大陸橋在我國境內有4000多公里,橫跨東、中、西部11個省區,并在連云港、徐州、鄭州、洛陽、西安、寶雞、蘭州、武威等城市與南北交通大動脈相連。這些城市隨著亞歐大陸橋的進一步發展而成為沿線重要的交通樞紐,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歷史上的寧夏因為黃河天塹的阻隔,東西部大通道不從寧夏經過,而選擇了西安、寶雞、蘭州、武威等近鄰城市,一步之遙,天壤之別。我們要想突破被邊緣化的困境,必須搭上亞歐大陸橋飛速發展的快車,必須開拓新的發展領域。
【周舒】:第二條亞歐大陸橋運輸走廊路線基本控制點為青島、石家莊、太原、定邊、鹽池、中衛、營盤水、武威,出武威后,路線與亞歐大陸橋重合,經過烏魯木齊到鹿特丹。這條路線比連云港、鄭州、西安、蘭州、武威線更經濟,更有吸引力。屆時,鄭州以南車輛通向亞歐大陸橋沿線國家有兩條運輸通道可選擇。一條是鄭州、西安、蘭州、武威、烏魯木齊到鹿特丹;另一條是鄭州、太原、鹽池、中寧、中衛、武威、烏魯木齊到鹿特丹。兩條路線運距相當,其中鄭州至武威段里程約1520公里。但經過寧夏的路段收費額低,地質災害少。西安、寶雞、蘭州、武威線要翻越秦嶺和祁連山兩個山嶺地段,地質災害頻發,尤其是祁連山烏鞘嶺段,海拔3500多米,遇雨雪天氣,車輛通行困難,嚴重影響運輸安全。青島、鹽池、武威段大部分經過平原地區,地勢相對平坦,不受天氣的制約。鄭州以北車輛通向亞歐大陸橋沿線國家選擇過寧夏境還減少繞行銀川和蘭州兩個三角形頂點城市,縮短里程500公里,節約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和效益。
【周舒】:第二條亞歐大陸橋運輸走廊在我區境內就是鹽中、中孟、孟營三個高速公路項目,總長283.5公里。鹽中、中孟兩個項目于2008年8月底建成通車,孟營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這條公路經過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太陽山開發區、紅寺堡開發區,串起寧夏新的經濟增長帶。可以預見,第二條亞歐大陸橋運輸走廊的建成,帶給我們的是一個騰飛的寧夏,一個被世界矚目的寧夏。寧夏在交通方面被邊緣化的困境將徹底打破。
【周舒】:第二是著力突破瓶頸制約,構筑跨越式發展的堅實平臺。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地方經濟基礎差、底子薄,建設資金短缺,籌資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約公路建設速度和建設水平的主要因素,寧夏也不例外。我們迎難而上,加快發展,公路建設投資、質量、速度呈現歷史最好時期。一是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確保資產增值升值。“十五”以來,我區公路建設平均每年投入30多億元,資金籌措難度很大。我們拓寬投融資渠道,努力破解貧困落后地區公路建設的第一難題。我們充分利用國家“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公路發展政策、爭取國家有關部委支持、自治區出臺優惠政策、銀行貸款等方式籌集公路發展資金。
【周舒】:僅2003-2008年,完成公路建設投資211.7億元,占同期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的8.5%,相當于2002年前53年公路建設投資總和的1.48倍。在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我們不等不靠,想方設法籌措公路建設資金。克服“費改稅”輿論宣傳、征費環境差等不利影響,加強源頭管理,創新征費手段,堅持讓利于民,降低征費標準,公路通行費征收標準僅高于新疆。6年實征汽車養路費32.32億元,車輛通行費43.51億元,征費總額是“八五”、“九五”10年的3.51倍。二是開展理財業務,增加收益和節省利息支出6.38億元。2003年以來,積極開展外債理財業務,創收1.21億元,爭取銀行下浮貸款利率節省利息支出0.96億元,開展貸款置換節省利息支出0.34億元,壓縮銀行沉淀資金節省利息費用0.7億元,發行15年期企業債券預計節省利息費用2.97億元。公路建設資金還貸、續貸工作基本步入良性循環軌道。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彌補建設資金不足。
【周舒】:從修建第一條高速公路起,自治區政府就出臺了《支持重點公路建設優惠政策》,內容涵蓋征地拆遷、取土場地、地上附著物等補償標準,相關稅費實行即征即返或先征后返,全部用于公路建設。以后修建高速公路都參照這個標準執行。優惠政策的出臺,為我們節約了一大筆建設資金,寧夏在川區和荒原地區修建高速公路的造價一般都控制在2000萬元/公里以內。我區市縣財政收入嚴重不足,多數山區縣都是“吃飯財政”,修建農村公路自籌資金不到位,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加大了對部分城市連接線和農村公路項目的補助力度。2003年,自治區政府出臺全區公路通行費收費站實行統貸統還政策,將部分市縣農村公路項目捆綁到收費公路項目中。2006年,自治區政府又出臺了全區農村公路建設項目享受重點公路建設項目優惠政策,將全區“十一五”農村公路建設列入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按照重點公路建設項目進行管理,享受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有關優惠政策,為農村公路建設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政策保證。
【周舒】:第三是著力調動多方積極性,增強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合力。
【周舒】:公路交通的跨越式發展,必須打破部門辦交通的格局,充分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內推外拉的強大合力,實現跳躍式前進、跨越式發展。一是部門配合。通過積極努力,我們爭取到了良好的公路建設內外部環境,通過加大宣傳,贏得社會各界的關懷支持,各級政府積極出臺支持交通發展的優惠政策,爭取到發改委、財政、土地、電力、水利、文物、環保等有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為交通建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二是群眾支持。我們特別注重把和人民群眾利益相關的事情辦好辦實,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形成了上下聯動、全社會參與的生動局面。群眾從交通建設發展中得到了實惠,交通建設發展也得到了群眾的全力支持。在修建省道中(衛)靜(寧)公路時,路線經過回族聚居村西吉單家集,村干部帶頭捐出自家的承包地和房屋院子,在村干部的帶動下,155戶村民無償獻出27.6畝水澆地、3畝墳地,為國家節約投資近40萬元。三是職工苦干。交通廳黨委歷屆班子成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不越位,不扯皮,增強了凝聚力和號召力。廣大交通職工艱苦奮斗,負重拼搏,敢為人先,苦干實干,創造了交通工作新業績。同時,我們加強對各級班子和干部的選拔、培養、監管教育,確保交通干部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記者】:您認為改革開放30年,寧夏公路交通事業取得的這些長足發展,為推動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歸結起來,有哪些啟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借鑒。
【周舒】:說到啟示,大概有四點吧。
【周舒】:第一是必須服務城鄉經濟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近年來,我們加快了城市道路和城市出入口道路建設步伐,建設了銀川親水大街、賀蘭山路、正源街南、北段、文萃路、石嘴山西環路、世紀大道、吳忠濱河路、西環路、青銅峽濱河路、中衛中央大道、南環路、固原中央大道、北出口、固原實驗區道路等項目。積極支持自治區1號工程建設,近3年,在寧東基地和太陽山開發區建設公路投資達16.46億元。全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3年以來,投資45.4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9657公里,行政村通油路比例達67.5%,排全國第14位。積極發展農村客運,建成了132個農村客運站和招呼站,開通了201條農村客運班線,全區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行政村通班車率達到93.8%。成功化解了全區所有涉及交通建設的鄉鎮債務8856萬元。
【周舒】:第二是必須加強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開展了濕陷性黃土地區筑路技術課題研究。在修建福(州)銀(川)高速公路固原段時,大部分路段經過濕陷性黃土地區,地基工后沉降時間長。采用沖擊壓路機和重錘強夯機對地基進行處理,在鋪筑路面下面層后試通車,預留2至3年的時間使其自然沉降,待路基自然沉降穩定后再鋪筑中面層,然后再沉降2至3年鋪筑上面層,這樣既解決了路基沉陷問題,又節約了公路建設、養護資金。我們把這一創新成果在全區高速公路施工中推廣,取得好的效果。鹽中高速公路采用低路堤、緩邊坡、部分路段采用分離式路基方式建設,降低了工程造價,節約了投資,減少了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實現公路與沿線自然環境相協調,被交通部列為全國18個生態環保典型示范工程之一。
【周舒】:第三是必須加強黨風政風行風建設,堅持和諧發展。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建立了組織保障、廉政教育、制度規范、黨風廉政責任四項機制。堅持預防為主,實施關口前移,采取陽光操作,初步建立起反腐長效機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交通系統現有基層黨委、黨支部169個。2005年,召開交通廳第一次黨代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交通廳黨委,之后,對6個基層黨委進行了換屆,新組建了7個基層黨委、3個基層黨支部,理順了4個基層黨組織關系;完成了100多名處級干部的選拔任用和交流。狠抓文明創建工作。有2個單位創建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2個行業創建為全國交通系統文明行業,50個單位創建為自治區和交通部文明單位,301個單位創建為市級文明單位,134個單位創建為縣級文明單位。2004年,交通行業被自治區黨委、政府命名為“自治區文明行業”。目前,交通系統廣大職工緊扣發展主題,牢牢把握大局,上下聯動,心齊氣順,形成了自我加壓、埋頭苦干、開拓創新、奮力拼搏、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周舒】:第四是必須著眼于改善民生,增進民族團結。公路通,百業興,民心穩。隨著村村通工程的建設,公路的觸角伸進大山深處,改變了祖祖輩輩靠肩扛牛馱運輸的生產生活方式,貧困山區的回漢各族群眾購置了摩托車,坐上了汽車,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走出大山跑運輸、做生意。有的村鎮沿路建起了營業房和農產品交易市場,有的村鎮安裝了自來水、程控電話、水沖式廁所、閉路電視等生產生活設施。農民富了,農村變了,民心安了,回漢各族群眾和諧相處。公路交通的發展,譜寫了回漢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新篇章。
【記者】:周廳長,您認為在寧夏交通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實踐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牢記,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發揚?
【周舒】:我想我們可以總結出八點吧。第一,只有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央、自治區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以好機制、好政策推動交通運輸發展,才能始終保持交通跨越式發展的前進方向。第二,只有牢牢把握交通運輸行業面臨的基本區情和社會主要矛盾,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才能走對適合西部貧困地區交通跨越式發展的路子。
【周舒】:第三,只有搶抓戰略機遇,乘勢而上,才能加快交通運輸發展步伐。第四,只有注重科學規劃,抓好前期工作和項目儲備,才能搶占加快發展的制高點。第五,只有堅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建立聯動機制,才能營造交通運輸發展的良好氛圍。
【周舒】:第六,只有堅持改革開放,創新體制機制,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交通運輸生產力。第七,只有堅持“科教興交”、“人才強交” 和“依法治交”戰略,才能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強大推動力。第八,只有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和行業監管能力,加強黨的建設和文明行業創建活動,才能為交通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堅強的政治保障。
【記者】:今天的訪談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周廳長百忙之中做客訪談,同時也祝愿寧夏的交通運輸事業取得更大的成績!
【周舒】:謝謝大家對寧夏交通事業發展的支持,希望大家今后對我們的工作多提寶貴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