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時代中國與海航科學發展之路

2009-7-1 0:4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對中國而言,20世紀是一個真正的轉折年代。改革開放成為現代中國崛起的歷史性序幕,經濟發展成為當代中國演繹的絢麗傳奇。 

    中國共產黨確立了以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為核心的國家戰略框架,確立了以獨立自主、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為核心的國際戰略框架,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來臨奠定了堅實基礎,確立了戰略路徑。

    創業16年來,海航堅決貫徹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孜孜以求探索科學發展之路,為構建內外和諧而努力,為拓展海外利益而努力。
   改革開放與海航戰略布局的展開

    海航誕生在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和昂揚的崛起時代,中共中央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為海航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宏觀環境;海航創業于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為其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海航發展于中國改革開放展開之際,經濟社會進步為海航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改革中起步的海航成為行業的戰略先行者。海航及時關注到市場細分的必要性和戰略優勢,先后成立支線、公務機飛行、旅游包機、貨運、低成本航空等專業航空公司,建立起由13家下屬航空公司組成的全系列航空服務品種企業群,成長為中國第四大航空集團。

    在向大型企業集團的發展中,海航確立了“先主業、后輔業、構建戰略鏈”的總體思路。通過產業內與產業間的資源優化配置,構筑起航空旅游、現代物流和金融服務為三大支柱的新型產業格局,形成航空、物流、實業、旅游、機場管理、商業、地產、航空食品等八大產業集團,海航儲備多年的稀缺戰略資源和各產業集團資源共享、相互支撐發展的優勢發揮出積極效應。

    未來5年是海航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海航從國內知名企業向世界級企業蛻變的戰略轉型期。海航集團的總體戰略思路是:完善現有產業布局,打造三大支柱產業,構建海航發展的產業基石;把握戰略投資機遇,拓展海航產業版圖,實現海航二次騰飛;發揮產業協同優勢,整合資源,實現海航產業價值鏈的提升;加快國際化步伐,打造世界級品牌,成就中華民族世界級企業。

    海航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推動者、受益者和成功者。海航按照黨和國家的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為基點積極創造市場,抓住每一次重大改革的機遇,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實現了超常規發展。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與海航的歷史使命

    企業尤其大型企業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隊。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是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系統總結,它們與和平發展相輔相成,構成了中國富民強國之路的戰略設計。落實這一戰略部署,黨和國家需要具有示范意義的企業作為先鋒隊,對內踐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對外抓住戰略機遇、全力開拓國際事業。

    海航就是自覺承擔這一歷史使命的大型企業集團。海航乘改革開放東風而追求科學發展,努力構建內外和諧,抓住機遇“走出去”,實現跨越式發展。海航成立于1993年,從單一的地方性航空公司,發展到目前以航空運輸業為主體,向上下游產業延伸而成的集航空運輸、機場管理、旅游、房地產、酒店、商業、物流、食品等產業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海航立足于成為現代服務業綜合運營商,通過產業內與產業間的資源優化配置構筑起以航空旅游、現代物流和金融服務為三大支柱的新型產業格局,為個人和組織提供“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需求與物流解決方案,促進國民從儲蓄型消費觀念向信貸型消費觀念的轉變,為中國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創造條件。

    經過16年的超常規發展,海航資產總值達到近千億元,干部員工超過4萬人,成員企業達170余家。從發展前景上看,海航2003年就確立了創建中華民族的“世界級企業”、“世界級品牌”兩大戰略目標,經過5年多的管理變革,在干部員工思想、產業結構、區域布局、國際開拓等方面做好了充分準備。

    一個志向宏遠的企業集團不僅要為顧客提供優秀的產品和服務,還應承擔起民族復興所賦予的歷史使命,并竭盡所能使所處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海航決策者深刻認識到,沒有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就沒有今天的海航。海航的干部員工有這樣一個共同的信念:海航是杯水,想讓這杯水永遠不干,就要把自己溶入到大海里,黨和國家就是大海;海航要和黨、國家、人民利益一致,這是海航的赤子之心。正是這種使命感、責任感,使得海航把為社會做點事、為他人做點事、自己不留下遺憾作為企業理念,把盈利為天下人福祉作為根本宗旨,在實現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大力支持社會公益事業。

    海航積極探求科學發展之路

    海航跨越式發展,得益于它有著宏大夢想的指引,以世界500強乃至100強的標準要求自己,在于它始終探求科學發展之路,建立了一系列確保科學發展的機制。這具體表現在:

    第一,科學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自運營之日起,海航就根據“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確立了健全高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規范運行的內部治理機制和良性互動的外部治理機制。海航集團及下屬各成員公司按照法人治理結構的要求,完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CEO團隊等結構建設,形成了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執行機構間分工明確、相互獨立、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海航集團通過建立在持股基礎上的董事派駐制度,在產業集團公司董事會內部形成合理的制衡機制,形成董事會的主導地位。在各產業集團行使自主經營的同時,使得集團公司在子集團公司的權益得以保障,并使得集團總部的戰略和產業間的協同得以在控股公司中有效落實。海航集團及成員企業的自主權得到了真正落實,具備了把握市場機遇的決斷能力。

    第二,科學完備的戰略管控體系。海航根據發展戰略目標的需要,建立集團公司——產業集團——成員企業三級管理的混合型組織結構,選擇了以戰略管控為主的混合型管控模式。通過戰略管理體系、全面預算體系、業務管理報告體系、內部審計體系、績效考核體系等五大戰略管理模塊,實現集團整體發展戰略、資源分配、重大投資決策、重大業務決策等重要職能集中于集團總部,又充分保證產業集團的自主權,發揮成員企業的積極性。集團總部是全集團決策中心、戰略管理中心、(財物、合規、法律)監控中心、資源管理中心,通過戰略管理、計劃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合規與審計管理等六大職能實施戰略管控。各產業集團公司定位為戰略管控型控股公司,是成本利潤中心、產業計劃中心、企業管理中心、品牌營造中心,對下屬企業的管理主要是行使出資人對子公司的管理權利,對于沒有股權關系的下屬企業,產業集團則代表集團總部進行行業管理。各成員公司定位為集團生產經營計劃的具體實施者、集團收入和利潤的創造者、集團成本控制和品質管理的實施者。

    第三,不拘一格的用人機制。海納百川,方能成其大。海航把人才當作資本進行經營,建立完整的人才選拔、培養機制。海航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升遷制度靈活而不失原則。海航不拘一格的用人機制主要體現在:大規模引進高素質成功人士,賦予在海航事業中獨當一面的重任,讓他們完成多年未能實現的夙愿;建立后備干部選拔培養制度,通過高潛質人才選拔和培養機制,為海航源源不斷地輸送新生力量。

    第四,與時俱進的變革措施。海航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發展起來,變革創新成為一種本能。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是,2003年9月,在確定兩大戰略目標的同時,海航開始推進“誠信、業績、創新”管理變革,優化管理體系,以誠信為基礎建立集團化管理、多元化發展的授權管理體系,以業績為核心重建科學的考核體系,以創新為動力革除體制弊端。管理變革為海航提前預見、主動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提供了堅實基礎。2008年7月初,海航董事局果斷決策,全集團強力開展以瘦身為手段、以健身為目標的管理構架調整工作。海航決策者強調,這次調整工作的目標不是簡單地減員、減機構、減支出,而是提高海航整體作戰能力,為實現“兩個戰略目標”創造條件,把海航事業做精、做穩、做大、做強。海航管理架構調整工作動作早、執行快、成效好,展現出海航集團高瞻遠矚的眼界和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省市領導的高度評價,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為海航抓住危機中的機遇謀取更大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第五,堅定的黨建政治保障。黨組織和黨建工作是海航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推動力。海航黨委認識到,必須根據海航跨區域、跨行業、多元化發展的需要,運用黨在自身建設中積累的經驗,立足改革創新,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高度結合起來,既立足于做好經常性工作,又要抓緊解決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使海航穩步走在科學發展之路上。海航高度重視黨建工作,始終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導企業改革和發展,把提高黨員理論修養、政治素質、思想作風視為企業發展的政治保障。海航創立了區域黨委制度,擴大組織覆蓋,充分發揮企業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海航黨委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積極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了海航快速、穩健發展。

   海航為構建內外和諧而努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

    企業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物質載體,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就業載體,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基本生活載體,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生產載體。和諧意識的培育與弘揚,不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企業自身持續發展的需要。企業的和諧意識包括對內和諧和對外和諧,前者涉及企業內部關系,以企業文化為主要表達;后者則涉及企業與社會、政府、環境等的關系和諧,以企業社會責任為主要表達,以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感為最高境界。

    海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實踐者。對內方面,海航首先致力于和諧文化。海航企業文化以“至誠、至善、至精、至美”為宗旨,以“為社會做點事,為他人做點事,為自己做點事”為理念,以“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為精神,體現中西合璧的鮮明特征。海航建立了完備的企業文化培訓體系,鼓勵員工實現從謀生到人生的轉變。海航文化使干部員工的精神風貌、理想信念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成為海航持續的動力之源。其次,海航嚴格要求管理干部,強調管理干部是公司企業文化、道德操守的先行者。為督促管理干部講操守、重品行、作表率,海航于2009年5月制定了《海航集團管理干部道德操守準則(試行)》,要求管理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常慕清廉之美,做道德操守楷模,樹商界君子典范,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尊老愛幼、和睦夫妻、勤儉持家、團結鄰里,做家庭的好成員。海航以是否關愛員工為管理干部重要的道德修養標準之一,狠抓管理干部隊伍建設。其次,健全關愛員工的組織保障體系和關愛員工的長效機制。海航對普通員工嚴而善待,通過文化培訓培育共同的價值觀,通過業務培訓為職工崗位成才創造條件,通過互助基金和員工福利體系落實海航人本精神。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海航,海航集團于2007年9月啟動了“心靈工程”,教育員工愛祖國、愛公司、愛員工、愛家庭,并將“心靈工程”與管理體制變革、企業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形成制度化的長效機制。“心靈工程”融洽了員工與員工、干部與員工和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增強了海航的凝聚力。

    海航決策者認識到,只有把海航打造成一個始終與黨、國家、人民利益交融在一起的企業,才能凝聚企業、社會的智慧和力量,保證自身的活力與發展,通過企業社會責任、與地方政府關系、服務于國家利益等努力構建外部和諧成為海航的自覺行動。首先,海航熱心公益事業,采取實際行動回饋社會。截至2009年5月,海航已累計上繳利稅67.75億元,提供了4萬多個就業機會,向社會公益事業捐款、捐物價值達5.3億元。海航建立了扶貧捐獻專項基金,積極探索企業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模式,形成了以支持教育、幫孤助殘、扶貧賑災等為核心的海航社會公益工作體系,為國家解決失學兒童、貧困大學生、農村教育、貧困人口醫療、自然災害救濟、環境保護等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海航通過“海航—青藏高原光明行”和“海南特困兒童援助協會”等積極探索海航帶動、社會參與慈善工作模式,榮獲“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中國公益事業十大先鋒企業”等稱號。“中國公益事業十大先鋒企業”組委會這樣評價海航:“海航集團在不同的公益項目領域中,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自覺地把開展公益事業、慈善事業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為創建和諧社會樹立了很好的典范。”

    其次,海航積極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為成員企業所在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例如,海南國資委認為,海航在海南的社會公益活動對提升海南的品質、海南社會穩定有積極作用,具有示范性效應。海航設立了“海航優秀干部社會任職”的新議題,將優秀管理干部推薦到地方人大、政協、共青團、工會、婦聯、企業家協會等權力機構和群眾組織任職,增強與地方的聯系,以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從2005年起,海航還積極輸出管理機制,為地方培養優秀干部,與地方黨政部門形成良性互動機制。

    其三,配合國家外交行動,陪同黨和國家、政府部門領導人出訪,完成國家交辦的采購任務,海航的國際市場開拓為實現國家整體外交目標做出了實質性貢獻。此外,響應十七大報告“讓更多的人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的號召,通過政企合作將股權還給政府,擴大公有制的成分,走了一條與改制企業千方百計私有化不同的道路,成為國有、民營、外資兼之的新型經濟體。海航決策者認為,這是海航大眾分享理念的積極實踐,體現了海航取之于社會、還之于社會的國家意識,代表著嶄新的時代責任觀。

   迎接危機挑戰  創造機遇發展

    海航決策者見微知著,準確預見到全球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及時調整發展戰略,確立了“應對挑戰,深度調整,搶抓機遇,實現跨越”的工作方針,主動迎接挑戰,提示集團整體抗風險能力。與此同時,海航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保穩定、保發展、保民生”政策,力爭利用危機中的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

    海航決策者認為,全球金融危機為海航發展帶來難得的機會,海航創立中華民族的世界級企業與世界級品牌的戰略目標有可能在更短時間內完成,海航正在迎來超常規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海航首先對戰略格局和產業結構進行一系列調整。在戰略格局上,海航更加強調不同產業或業務的區域布局,選擇國內經濟發展前沿及較發達區域進行業務布局,逐步形成京津滬穗業務共舞格局。具體地說,海航將金融產業重心確定在北京;將租賃業務布局于北方航運中心、物流中心天津;將物流產業選址于國際航運中心、金融中心上海;把握廣東大力發展航空產業的新機遇,緊密推進與華南中心廣州市的全面合作。同時,在產業結構上,大力推進物流產業、航空運輸和金融實業三大支柱產業的發展。

    海航積極推進政企合作。海航抓住各級政府出臺擴大內需政策的機遇,促進成員企業與地方政府的積極合作。例如,2008年12月,天津市向渤海租賃有限公司注資3億元,向大新華快運有限公司注資2億元;2009年5月,海南省政府向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注資15億元;2009年6月,云南省政府分期向祥鵬航空有限公司注資3億元。這些戰略合作增強了相關公司實力,也為進一步拓展業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海航與海南省進一步深化合作,與海南各主要縣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海南省財政廳2009年3月下文同意在3年內(2009-2011年)給予海航集團及旗下4家企業8億元新增貸款全額貼息。此外,海航還與陜西省政府、廣州市政府、深圳市政府、滿洲里政府等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通過政企合作帶動海航各產業的進駐與合作。

    海航迅速組建機遇期工作小組,力爭在經濟形勢瞬息萬變中捕捉市場機會,各產業集團抓住機遇促發展,取得了積極的成效,這尤其體現在金融、物流、航空運輸三大支柱產業的戰略運作上。

    從金融實業發展看,在國內,隨著各級政府擴大內需政策的拉動,作為中國第一家專業基礎設施租賃公司的渤海租賃有限公司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國際上,金融海嘯導致股市大幅縮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許多公司以極低價格出售資產或控股權,一些國家大幅降低外資進入門檻,給我國企業加大海外投資提供了難得機遇,海航實業集團得以在較為便宜的條件下收購境外的租賃公司和租賃資產,尤其是收購ILFC、BBAM、ALLCO和GECAS飛機租賃業務,旗下長江租賃有限公司迅速進入世界前八強。海航致力于發展中國的航空租賃企業,使之成為中國航空運輸業的風險對沖機制。海航實業集團還利用國家信貸政策較為寬松、各金融機構都紛紛尋找優質客戶和優質項目、境外項目融資困難的歷史機遇,聯合國內專業機構介入境外優質客戶和優質項目,迅速而穩健地“走出去”,拓展海外利益。國務院最近推出振興中國船舶產業的一系列政策,海航實業集團對船舶企業進行考察,積極介入船舶租賃業務的發展。海航實業集團的積極運作,為其他兩大支柱產業航空運輸和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堅定支持。

    從物流發展看,海航抓住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于2009年3月成立大新華物流集團,這是國內首家真正意義上的海、陸、空一體化綜合物流企業。大新華物流集團成立之后,成功進行了一系列戰略運作,空運業務、海運業務、物流業務、碼頭業務全面鋪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6月8日,大新華物流集團與舟基集團關于舟山金海灣船業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協議和36艘船舶建造在上海完成協議簽字儀式。這是海航第一次將服務業延伸至制造業的戰略舉措,為中國服務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新路徑。造船業被稱為面向海洋的裝備業,金海灣船業有限公司是中國造船業的一顆明珠,年生產能力450萬噸,位列世界造船企業第17位、中國第8位。海航在航運業、造船業不景氣的情況下介入,成功實現了物流集團的低成本擴張,也為未來海航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航空運輸發展看,2009年6月8日,天津航空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天津航空是在大新華快運基礎上,吸收天津保稅區投資有限公司入資后更名而來。海航與天津市政府開展戰略合作,通過合資成立天津航空為天津及環渤海經濟騰飛提供助推力,實為金融危機下的壯舉。海航主導建立天津航空,與其早先布局在天津的物流、租賃產業互為犄角,從而為三大支柱產業的優勢互補提供了新支點。

    通過以上戰略運作,海航實現了戰略布局的飛躍。展望未來,海航將密切結合國家政策,立足于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創新發展模式,致力于成為現代服務業綜合運營商,打造密接服務業、制造業、信息產業乃至現代農業的全景戰略鏈,力爭五年內實現打造中華民族的世界級企業和世界級品牌的目標。

    海航把自己視為一片云,把黨、國家和人民視為藍天,把海航放在天空中,從而擁有了藍天的視野。海航把自己視為一杯水,把黨、國家和人民視為大海,把海航放在海洋里,從而擁有了大海的氣魄。《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先賢對中國精神的界定,可視為是中國科學發展、和平發展、和諧發展的戰略路徑,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基本特征,也是海航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