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蒙陰:鋪筑老區民心路 構建沂蒙新交通
2009-6-5 15: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蒙陰縣地處山東沂蒙山區腹地,境內山嶺起伏,河流縱橫,自古交通閉塞,舊縣志記載:“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土貨不出,外貨不入。”
該縣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深入查擺問題,剖析落后原因,尋求發展出路,把公路建設擺在了頭等重要位置,全縣上下逐步形成了“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業興”的共識和自覺行動,廣大干部群眾充分發揚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逢山開路,遇河架橋,打響了老區人民大干公路事業的人民戰爭。到2008年底,全縣等級硬化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824.8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114公里,其中農村公路硬化通車里程1520.8公里,占所有硬化公路通車里程的83%,居全省山區縣前列。2008年10月,省政府首次表彰了10個“全省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示范縣(市、區),蒙陰縣位列其中,也是臨沂市唯一一個受表彰的縣區。目前,全縣上下已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京滬高速公路、二○五國道、兗石公路、沂蒙公路為骨架,以農村公路為依托,干支相連,南北交錯,東西貫穿,四通八達的交通公路網絡,為全縣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干群同心修筑村村通
蒙陰縣有大小山頭上千個,全縣464個行政村有一半在海拔300米以上,到2002年底,仍有321個行政村沒有通上硬化路。2003年國家實施村村通硬化路工程以后,全縣人民齊心協力,迎難而上,決心用兩年時間高標準、高質量完成村村通硬化路任務。縣委書記張廣敬明確指出,村村通硬化路工程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提高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民心工程”,一定要把這項民心工程辦實辦好,辦到老百姓心坎上。
由于上級補助資金有限,當地黨委政府和干部群眾就想方設法籌集資金,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該縣蒙陰鎮兩年時間共修通村水泥路95公里,為了不增加農民負擔,這個鎮只讓村里群眾負責路基和片石,其他除上邊補貼的每公里7萬元外全部由鎮里負擔,鎮里先后共補貼200多萬元,平均每公里補貼達到2萬多元。果品生產大鎮高都鎮在鎮財政補助80萬元的基礎上,群眾自發籌資籌勞折合達430萬多元。岱崮鎮人大副主任高占祥退休后把國家給他的4800元安家費及家中的2萬元存款捐獻出來為家鄉修了路。野店鎮機關干部踴躍捐款支援村村通建設,書記、鎮長各捐款1000元,其他領導班子成員捐款都在500元以上,這個鎮民營企業老板包錫武為村村通無償捐獻水泥455噸,折合人民幣10萬多元,同時,他還為鎮、村賒銷了大量水泥,保證了部分工程的順利實施,為紀念他的善舉,野店鎮把由他捐獻水泥修的那條路命名為“錫武路”。常路鎮在外工作人員王圣和捐獻水泥200噸,個體工商戶馮光慶捐款7000元。蒙陰鎮東圩來村在外養蜂的兄弟二人,聽說家里修路,分別寄給村里800元錢,以表達對家鄉修路的支持。洪溝村農民李大令賣掉了自己的小轎車捐款2萬元,上溫村外出務工農民王少均捐款5000元支援該村環山路建設。據不完全統計,蒙陰縣廣大干部群眾先后為村村通硬化路工程捐款捐特總計400多萬元。
公路通 果農樂 百業興
從羊腸小道到水泥大道,從桃農肩挑車推到客戶開車進桃園,村村通硬化路工程為常路鎮榆樹山村的蜜桃架起了通往市場的“金橋”,桃農們數著一沓沓鈔票,臉上個個洋溢著因路通帶來的幸福微笑。
榆樹山村地處海拔300多米的山上,以前交通不便,僅有一條不到兩米寬的小山路通往外界,村里發展的果樹,到了收獲季節,因收購蜜桃的車進不了村,村民們只能用肩挑小車推到3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賣,不僅費時費力,而且經過一路顛簸,桃子差了成色,賣不上價,要是遇上雨天,道路泥濘不堪,一個不小心,小推車就會翻到溝里,因為運輸不暢,成熟的蜜桃大量積壓,只好扔掉,村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條通往山外的公路。村村通硬化路工程實施以后,村民修路的熱情高漲,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僅用半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路基修筑任務。片石鋪筑和路面硬化,村兩委干部不分黑白的奮戰在工地上。支部書記公方平在晚上指揮施工時,不小心掉到山溝里,右腳跟骨折,到醫院固定好傷位后,第二天,他就拄著拐杖出現在工地上。六十多歲的公傳東、高賢東兩位老人,從修筑路基到工程竣工,天天吃住在工地上,晚上在工地看護施工材料,白天為施工人員燒水的同時,還要從山溝里挑水養護路面。施工時正趕上下雨,群眾就自發地抱來塑料布蓋在水泥路上。經過2個多月的奮戰,一條6米寬2公里長的高質量高標準的水泥路和3.5米寬1.8公里長的環村路展現在人們面前。竣工這天,全村老少來到路上,放起了鞭炮,榆樹山村人終于圓了幾代人的修路夢。村里的老人激動地說:“想不到這輩子還能趕上了這么寬暢的村路”。如今,這個村的果農足不出果園,就能把成熟的蜜桃賣出去,而且還能賣上好價錢。
隨著高都鎮上溫村投資70萬元長達5公里長環山路的硬化完成,高都鎮溫村流域的3000果農個個豎起了大拇指,他們終于擺脫了落后的交通狀況,便利的交通使他們的果子終于賣上一個好價錢了。溫村流域共有果園面積5000畝,多年來,村里果農依靠一條坎坷不平的生產土路來運輸果品,不僅降低了運輸速度,還影響了果子質量,許多村民苦不堪言。村村通硬化路工程實施以后,該村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在縣、鎮幫扶工作組的指導下,確立了“打造果品強村、發展生態旅游特色村”的目標,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這一主題,多方籌資70多萬元,僅用時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溫村流域生產路全面硬化改造。施工中,縣交通指揮部專門派工作人員提供技術指導,他們和施工人員吃住在工地,加快了施工進度。溫村流域環山路的完成,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在此基礎上,村里還組織專門人員對道路進行路肩培土等養護,確保群眾長期收益,果農們形象的稱這條路為致富民心路。
公路里程的延長,配套設施的完善,對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如今,蒙陰已成為“全國果品生產十強縣”,以蜜桃、蘋果、板栗為主的優質果品,均通過暢通的公路網絡,順利銷往南方、東北等各大市場。啤酒、紡織、建材等工業品,已源源不斷地運往了全國及世界各地。公路沿線各類商鋪、加工業、餐飲業也快速發展起來,第三產業已成為了蒙陰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
走進界牌鎮朝仙橋村,只見幢幢平房拔地而起,穿村過戶的環形水泥路寬暢整潔,走進村民家中,電視機、電話、摩托車、冰箱等現代家具一應俱全,對這些變化,村民們無不將其歸功于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朝仙橋原來村內道路全是黃土路,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為改變這種現狀,該村兩委帶領全村群眾先后完成了4公里、六縱三橫的環村路改造。路通以后,該村又發展果園600多畝,僅此一項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此外,依托便利的交通,該村還積極發動群眾種植大棚蔬菜畝,發展養豬、養雞、養鴿,村民每年僅養殖一項人均純收入500多元。有了路,村民們相繼辦起了2家板材加工廠,外來客商投資興建小企業1家。種、養、加共同發展,使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這個村家家戶戶裝上閉路電視,98%的農戶擁有摩托車,家家吃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95%的家庭住上了樓房,94%的農戶安裝了電話。
小山溝里通上了大汽車
蒙陰縣常路鎮蔣家坪村68歲的公方香老人一大早洗臉梳頭換新衣,吃罷早飯,在自己的家門口坐上公共汽車去過閨女家。老人在車上高興的說:“以前,過閨女家一年去不了一趟,現在好了,路修到了家門口,出門有路,行路有車,這輩子真沒想到還能坐上汽車去過閨女家,往后出門可不犯愁了。”
蔣家坪村地處聚良山下,全村有3個自然村,其中白楊溝自然村與村辦公室相距5華里,行路難、賣果難,嚴重制約了全村經濟的發展。為徹底改變全村行路難問題,該村抓住國家實施“村村通”工程的機遇,對全村的道路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對村辦公室門前的南北中心大街進行了整修,拓寬和硬化建成了文明一條街,并按裝了路燈,栽植了綠化樹,達到了“亮化、綠化、美化”的要求。為此,全村共投資85萬多元,建設水泥路總里程3.6公里,總硬化路面1.5萬平方米。現在條條水泥路貫通全村,輻射到全鎮各個自然村,并與國道、縣道相連接。有了這么好的路,可樂壞了村民,自行車換成了摩托車,小推車換成了手扶車、三輪車,以前往果園里送肥,得肩挑人抬,如今一踩油門,肥料就到了地邊。賣果品不用推著去外村賣,客戶的車直接開到果園里,白天從果園采下就能現場裝車,當天晚上就能運到上海、江蘇等地,運輸周期短,果品保鮮度高,成為當地群眾的搶手貨,讓山溝里的農民著實掙了一把城里人的錢。更讓村民們做夢都沒想到的是,城里的大客車開到了自己的家門口,外出趕集、走親訪友再也不用犯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