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泛濫長期化 原油四個月翻倍
2009-6-4 16:4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NYMEX輕質原油期貨突破68美元,這一價格較之2月初的34美元一桶,4個月內原油價格翻倍。經濟復蘇的預期、通脹風險的擔憂,美元下跌、原油限產,以及需求和風險偏好的攀升,都成為原油上漲的推手。
然而當主要經濟體尚在衰退過程中,實體經濟對原油的需求并不能支撐迅速上漲的石油價格。原油暴漲的背后推手則指向了各國中央銀行為了挽救金融市場而相繼投入的巨量貨幣。
油價4月內翻番
2009年1月15日,原油以34.36美元價格創下今年最低點。
隨后油價一路上揚,到6月2日,NYMEX7月原油期貨結算價上漲至68.58美元,創下去年11月4日以來新高。
剴鉑投資的總經理白東認為成本因素加上近段時間美元下跌、投機力量回潮,油價上漲水到渠成,“新增的原油供應主要是來自海上和沙漠,這部分成本已經在40美元一桶以上,原油價格再下跌已經不可能,OPEC和產油國都不樂意見到停產。長時間看,60-80美元應是原油價格的正常范圍”。
美元貶值被市場普遍認為是原油價格上漲的推動力。
“今年以來美元下跌和原油上漲的走勢比較吻合,原油可以說是對美元的鏡像反應。”6月2日南華期貨研究所分析師胡浩認為,最初的上漲由投資者對經濟復蘇和對通脹擔憂引起,但突破60美元后,由美元推動。
近日,原油在突破60美元一桶,當天美元指數為82.58。美元指數目前為79.37。國際市場上以歐元報價的原油價格和美元報價的價格正逐漸拉大,目前原油在48歐元一桶。
“在小布什執政期間,原油價格從25美元上漲到85美元用了8年時間,但現在原油價格從34美元到68美元只用了3個多月!”胡浩認為,原油價格上漲非常迅速,但總體而言更像是疲勞的基本面,迎接著市場過分樂觀的情緒。
而市場對原油需求和供給矛盾成為價格上漲的另一對原因。在成品油市場,汽油價格的上升帶動著原油價格,而在美元大幅貶值之下,各國央行開始反思美元一幣獨大的局面,對儲備貨幣的應用開始采取多樣化措施,增加對黃金和原油、礦石等大宗商品的投資。而產油國則仍不放松對產量的控制。
流動性背后推手
然而在這些表層因素下,各國央行大力注入的流動性才是原油價格上漲的終極因素。
“美國經濟的基本面還在衰退之中,只能說衰退減緩,但并未復蘇,對油的需求實際上不能支撐如此快速上漲的價格。”中金宏觀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油價上漲一是市場對經濟復蘇和通脹的預期帶來,而另一原因則是流動性因素。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洲區、歐洲區、亞洲和中東地區均出臺不同規模的救助計劃,計劃向金融系統注入巨資。
2009年2月美國再公布超過1萬億美元的救助計劃,包括擴大原油為銀行注資的計劃,支出大概5000億美元;設立類似于“壞賬銀行”的公共-私人投資基金,購買銀行的有毒資產,所需資金在5000億到1萬億美元。
英國2009年1月宣布創建一只500億英鎊的特別基金購買高質量貸款資產,宣布的救助計劃花費接近2500億英鎊。
從央行資產負債的擴張程度來看,到2008年底至今,美聯儲的資產規模大約在2萬億美元,而此前是9000億美元左右。
“盡管從2008年底到現在,美聯儲的資產規模幾乎沒有變動,但值得注意的是流動性注入方式發生了改變,流動性投放呈現長期化趨勢。”中國銀行(601988,股吧)金融市場部分析師石磊表示。
從央行的投放來看,2008年央行投放流動性主要以短期借錢給銀行為主,至多3個月到期回收。而2009年,隨著英國央行和美聯儲實行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為了壓低長期的利率,央行從二級市場回購2-10年期國債。
從目前公布的數量寬松貨幣政策來看,美聯儲將購買3000億美元國債和7500億住房抵押證券,英格蘭銀行將購買1250億英鎊的資產,日本央行每年購買21.6萬億國債,以及歐央行將購買600億歐元的資產擔保債券。
如此巨量的資金源源不斷的投入金融市場,通貨膨脹的預期不斷強化,資金必然尋求一些避險和增值的避風港,而原油、黃金等產品就是此時最好的去處。
“央行前后兩種投放流動性的方式對市場產生了不同的心理影響。”沈建光表示。
央行控制了流動性的源頭,盡管從美國等經濟體公布的信貸數據來看,這些流動性可能還沒有擴散到實體經濟之中,在這些國家內部還沒有顯示寬松的流動性環境。
不過市場人士認為,從美國國債價格近期顯著下跌、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迅速攀升來看,一部分資金已經通過對沖基金、資產管理公司等主體的投資流向新興市場和大宗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