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關注流通商的“錢袋子”?
2009-6-30 15:4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楊世新 實習記者 燕磊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受經濟危機的拖累,40%的鋼材流通企業陷入了 “競爭激烈,慘淡經營,進退兩難”的境地。在此背景下,一直困擾鋼材流通行業的 “融資難”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長期以來,我國鋼材流通行業以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為主,加之行業內企業 “散、亂、小”的特點,決定了其自身經營狀況及財務管理不規范,自有資金不足。同時也使得企業難以引來銀行這一資金源頭的 “活水”,加之政府政策的 “冷落”,漸漸被 “丟棄”在遺忘的角落……
1
《報告》摘錄:
融資難已成行業“頑疾”
近日,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公布了 《國際金融風暴對中國金屬材料流通行業影響的調查報告》(以下簡稱 《報告》)。此次開展的抽樣調查,主要集中在鋼材流通行業,被調查企業包括大中型國有企業、合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等。《報告》顯示:這輪國際金融風暴對金屬材料流通行業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影響,用戶需求明顯減少,銷售量嚴重萎縮等問題使得“企業風險加大,資金回籠壓力明顯加劇。”
《報告》指出,“融資問題”和“出現壞死賬和資金安全問題”是眾多金屬材料流通企業目前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報告》同時強調,“解決融資問題”是企業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企業尋求突破和發展的關鍵節點。
《報告》針對“你認為政府對鋼材流通行業還應采取哪些支持措施或政策”的調查顯示,“政府要有更多的、更優惠的融資政策”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見,在經濟危機不斷深化的過程中,資金問題仍是困擾鋼材流通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在之前的經濟上升期,鋼材流通企業的融資難問題被長期忽視;現如今,《報告》指出“用戶需求劇減,產品銷售嚴重下滑,企業效益滑坡,虧損嚴重”使得這一問題被暴露在陽光下。
2
新聞調查:
融“冰”在于融“資”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受經濟危機的拖累,國內鋼材市場持續低迷,價格震蕩較為頻繁。其中,40%的鋼鐵流通企業陷入了 “競爭激烈,慘淡經營,進退兩難”的境地。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物流報記者對一些鋼鐵流通企業進行了調查走訪,在采訪過程中發現,脆弱的資金鏈日益成為眾多流通企業的切膚之痛。
“隨著鋼材銷售的疲軟,我們面臨的回款壓力越來越大;加之鋼材價格的下滑,出現了嚴重的價格倒掛,這使得我們的資金鏈幾近斷裂。”談到鋼鐵流通企業的融資,華北地區一位在鋼鐵流通領域打拼多年的楊經理首先談起了資金鏈,言語中透露出些許的無奈。 “資金鏈面臨如此大的壓力,除了當前嚴峻的銷售形勢以外,還有就是融資困難。”楊經理繼續說道。
“融資困難對于中小鋼貿企業一直都是難題。”河北金環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勇談到,在他看來,鋼鐵流通行業屬資金密集型, “怎能不缺錢呢?”
“對于融資,渠道是第一位的,鋼貿企業融資難主要體現在缺少融資渠道這方面。”李經理意味深長地講到。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不是很完善,企業融資渠道比較單一,主要是靠銀行貸款。但是 “銀行現有政策,現有的模式可操作性不強,給我們這些中小企業設置了不少門檻,甚至一些銀行內部針對中小企業的部門形同虛設,有政策卻難落實。”
記者了解到,雖然現在不少銀行也推出了諸如倉單質押之類的金融產品,但對于那些中小鋼貿企業來講,似乎只是停留在紙面上。 “實際上附帶諸多限制條件,對企業的營業年限、利潤規模、擔保比例等都有一些規定。”一位小型鋼貿企業的老板抱怨道,銀行老是戴著 “有色”眼鏡看人,對于我們這些 “小老板”,人家是看不上眼的。
小有小的難處,大有大的憂慮。與小型鋼貿企業拿不到貸款不同,一些較大的鋼貿企業雖然能夠拿到貸款,但是也要面對銀行調整授信額度的壓力。石家莊某物資貿易有限公司的王經理給記者舉例,比如 “去年授信為2000萬元,今年就有可能被調低為1500萬元”。
前有融資壓力,后無融資渠道,鋼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是如何“搞”到錢的呢? “現在我們主要靠著彼此間的互相拆借,或者尋求民間借貸以渡過難關。”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多數中小型鋼貿企業表達了上述觀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銀行不賺這筆錢,只好讓 ‘人家’分走一杯羹。”這里的“人家”指的就是那些搞民間集資借貸的人。
“物流行業,最主要的就是和資金流的有機結合,以獲得最大的資金效益,這是物流行業的一個特點。”業內專家表示,對于當前鋼鐵物流企業正在經歷的資金寒冬,我們應當樹立 融 “冰”在于 融 “資”的觀念,從 “錢”和 “物”有機結合的角度做文章。
3
成因剖析:
被遺忘的“角色”
中小企業融資難并非中國所獨有,也不單單存在于鋼材流通領域。
但是 “鋼材流通企業所面臨的融資難有其自身行業的特點。”業內人士指出,鋼材物流業對資金的需求較大,但卻同時面臨多方面的擠壓。
鋼貿企業從鋼廠獲得貨源基本上需要全額付款,因此資金的占用量特別大,周轉時間也長。“而同時還要承受用戶方面的壓力”,貿易商將鋼材銷售給最終用戶時,一般是用戶經過驗收合格后才付款,快則半個月、一個月,長則兩三個月。“此外,鋼材庫存需要占用大筆資金”,河北鋼材市場的李經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庫存達到5000噸,需占用2000萬~2500萬元資金。若加上之前提及的兩方面資金,大概需要4000萬元至5000萬元。
“如果你手里沒有比這個數字還大的資金,就不要談擴大規模了。”李經理微笑著說到。
一方面是為鋼鐵產業鏈做貢獻,一方面卻被“丟棄”在遺忘的角落。
“雖然鋼材物流企業對于整個產業鏈的繁榮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但是他們受到的‘關愛’與其所做貢獻并不對等。”一位業內專家如是說,鋼鐵產業鏈上游的生產企業,下游的汽車、造船及裝備制造等行業,往往受到政府及銀行的更多扶持。
記者了解到,多數鋼材貿易商對于政府的“政策沒有什么大的傾斜”表達了不滿。“政府老是在呼吁為我們中小企業融資,但多數是在喊口號,很難落到實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務經理直言不諱。
囊中羞澀難免要借債,但也有債主難找的時候。
“大企業憑借其雄厚的家底以及多年來的信譽,往往容易成為銀行的‘座上賓’,但是我們中小企業就沒有那么幸運了。”華東市場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鋼材物流企業大多為民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如在上海地區有鋼貿企業近6000家,民營企業占90%以上,而在民營企業中,中小企業又占90%。“主要還是缺少針對中小鋼貿企業的融資產品。”這位人士進一步談到。
“鋼貿流通企業不像鋼鐵生產企業有廠房、土地、設備做抵押,他們不是實體,抵押和擔保都很困難。”一位長期從事金融業研究的資深人士對記者說。
而成為“眾矢之的”的銀行也有自己的苦衷。“從鋼貿行業總體來看,仍處于一個較低層次,行業競爭激烈,大多數企業沒有核心優勢,且鋼材流通業是個高風險行業。”一位長期跟鋼材流通企業打交道的銀行業務經理談到,現在銀行都是商業銀行,要考慮自身的風險控制,另外,“鋼材流通企業固定資產較少,缺乏相應的貸款抵押品。”
“鋼貿企業自身實力的薄弱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某鋼材研究網站的林先生表示,鋼材物流企業自身經營狀況及財務管理不規范,規模較小、自有資金不足,提供抵押擔保能力有限,缺乏審計和良好的連續經營記錄,這就使得銀行難以掌握企業家底,因而不敢輕易放貸。
“我國鋼材物流行業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存在‘散、亂、小’等特點。”業內一位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政策惠及不到,銀行扶持力度有限,盡管在鋼鐵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大都被遺忘了。
4
破解對策:
解鈴還須系鈴人
多年以來,鋼材流通企業,特別是一批中小型的鋼貿企業的融資問題一直被視為行業的 “頑疾”,嚴重困擾了鋼材流通商的經營。對于鋼材流通企業來說,擁有充裕的現金流成為一種奢望。
解鈴還須系鈴人,缺錢還需找銀行。
對于鋼材流通企業的資金籌集,絕大部分來源于銀行。 “鋼貿中小企業融資難,難在缺少與銀行有效溝通的橋梁與平臺。”某擔保公司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而第三方擔保公司恰能發揮中樞紐帶的作用。有業內專家提出,從鋼鐵物流行業的特征來看,要破解企業的融資瓶頸,必須大力發展擔保業,建設好專業的擔保機構。
多年來,上海逸仙鋼材市場在發展第三方擔保方面積累了頗多經驗。 “融資擔保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政府、銀行、擔保機構、鋼貿企業等,因此要各方緊密配合,共同努力。”該市場一位負責人談到這一問題時對記者說。
另有業界專家指出, “銀行要大力開發適宜鋼材物流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簡化貸款審核程序。”除了倉單質押這一多年的產品以外,還應適時推出一些新的融資產品。上述人士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某銀行南京分行針對鋼貿企業推出了 ‘未來提貨權’融資業務。”
這意味著,企業從鋼廠的未來提貨權也可以作為質押物向銀行申請中小企業融資。銀行此舉說明,我們對于中小鋼材流通企業的融資不是束手無策,關鍵在于我們對銀企關系的 “挖掘”深度。
此外,對于一個行業來說,制約它發展的除了市場內部各因素之外,更關鍵的是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取向。 “長期來,在鋼材流通業內,我們的政府是缺位的。”上述該人士對記者表示,與鋼鐵生產企業相比,流通企業缺少必要的國家政策扶持,頗多單打獨斗的意味。
據記者了解,南京下關鋼貿商會在解決融資難問題上頗有心得,而這其中也少不了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在他們走出的 “聯保”模式中,當地財政部門就給予了不小的財力支持。
在 “系鈴人”當中,除了銀行和政府之外,最重要的當屬鋼貿商自身。 “鋼材流通企業要加強自身管理水平和營銷能力,加強企業誠信建設,提高企業誠信。”一位在該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鋼貿企業經理意味深長地談到, “只有我們自身實力增強了,信譽度上去了,銀行才肯向我們敞開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