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高昂收費降低比較優勢
2009-6-3 12: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技術的層面,公路收費制度的效率即是收益與成本之間的比較,由于缺失系統的數據信息,我們很難計算中國收費公路的政策效率,但有兩點是清晰的:
首先,公路收費整體上不足以抵償貸款利息。交通部門的統計表明,到2000年底,中國收費公路貸款余額約為5000億元,貸款利率按10%左右計算,利息約500億,而同期收費額只有約400億,尚不足彌補利息,考慮到新建公路形成車流量規模需一段時間,但2000年以后的情況并非有所改善。同時,所謂400億的收費亦是建立于“壟斷性暴利”和社會怨聲載道的基礎上。由于建設成本和經營成本缺乏市場約束,中國收費公路的整體成本水平大大高于其他國家的可比成本,其中相當部分作為租金轉移,因層層發包或管理不善造成效率損耗。統計表明,中國收費公路合理通行費平均為每車公里5分,而現行收費價格平均每車公里在0.3元以上,高出合理水平5倍多,但即使如此,絕大多數收費公路仍入不敷出,還貸無期。另一方面,部分高速公路事實上成為“高價公路”,如京石高速在盈余6億元以后仍照舊收費,不可思議的是,中國高速公路大都作為優質股上市,毛利率也大都在70%以上,并仍存在大額的政府補貼。
其次,高昂的通行成本降低公路運輸的競爭力及比較優勢。和空運、水運、鐵路運輸比較,公路運輸通達性更強,成本更低,靈活性更好。但中國收費公路的通行費價格已高于鐵路、水運甚至航空運輸。1998~2005年,平均每臺機動車年負擔過橋過路費約3000元,占汽車使用變動成本的20%~25%,如此大的比重,必然降低公路運輸的競爭力,并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和GDP增長產生連鎖及放大效應。資料顯示,美國每投資1美元公路可取得6美元的收益,中國僅為2.5美元,投資效益明顯不足。
高等級公路實行收費制度是為了彌補財政資金的不足,目的在于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國收費公路的效率原則應是國民經濟產出最大化,體現全社會公平,但私人資本介入,在收益最大化的驅動下,不可避免地偏離此種方向,導致國民經濟的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