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價格仍有上調空間?
2009-6-3 1:1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據中國經濟時報消息 專家認為,目前物價指數下行壓力較大,不存在嚴重通貨膨脹問題,而此次調整的幅度較小,短期內對經濟影響不大
“早上看到油價上漲的消息,雖然93號汽油漲幅0.33元/升并不大,但這個消息確實來得突然。”住在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的郝先生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根據國家發改委通知,成品油價格自6月1日起上調,汽、柴油各上調400元/噸,煤油價格未動。調整后的汽、柴油供應價格分別為每噸6130元和5390元,分別上升了6.13%和6.91%。這是5月7日發改委公布《成品油價格管理暫行辦法》后首次實施的調價。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是主因
“關鍵是受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的影響,而且5月29日國際油價超過66美元。此外,政府可以通過突然調價掌握主動權,防止投機。”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5月29日,國際油價連續第5天上揚,紐約商交所7月份交貨的原油期貨合約以每桶66.31美元報收。回顧整個5月,國際油價累計上漲約30%,為1999年3月以來最大一次單月漲幅。
依據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汽、柴油價格。
但考慮到企業生產成本壓力、消費者和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之前,國家發改委人士表示,雖然成品油調價的原則條件已經滿足,但是需要觀察市場情況和國際油價走勢。
“這次調價預示著國內油價一定要和國際油價接軌,我國進口石油數量逐年增加,去年進口量近2億噸。”世界能源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副秘書長李隆興對本報記者說,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目前是55%。
油價上調幅度溫和適度
有分析認為,這次油價調整符合預期,但時機不太合適,對中國剛剛回暖的經濟會有一定的負面打壓作用,油價的持續上升,提高了交通運輸業、物流業等行業的成本。
“短期內對經濟影響不大,目前物價指數下行壓力較大,不存在嚴重通貨膨脹問題,而此次調整的幅度較小,即使往下傳導,對其他產品價格的影響也不大。”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處處長牛犁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
林伯強也表示,“中國能源基本上還是以煤為主,煤價不會跟著漲,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單純調油價不會造成通脹。”
國家發改委前日在調價通知中表示,根據完善后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決定上調汽、柴油價格,并綜合考慮相關因素,適當縮小了價格調整的幅度。有業內人士認為,按照原油成本價、稅費、企業的加工及銷售利潤測算,滿額調幅應在500元以上,而此次400元的調幅是被有意縮小了。當下正值“三夏”農業用油高峰期,國家欲減輕對農業用油的沖擊。同時,也為了在國內經濟狀況剛呈現回升勢頭時,盡可能減少運輸物流成本。這被業界視為日后國內油價仍將上調的信號。
前文提到的郝先生在位于北京市宣武區的一家公司就職,每天開車上下班,油價上漲后,他每月要多開支60元。他說,“我原以為會調高很多,但結果發現上漲的幅度并不大,還可以接受。”
調價低于石油企業預期
“這次調價對石油企業是個利好。”林伯強說。但也有分析認為,這次調價恐難令中石化滿意,此前,中石化董事長蘇樹林對媒體表示,在國際原油價格高于每桶60美元時該公司煉油業務即為虧損。
中石化一位高層人士對本次調價評價說:“對我們來說是好事,但如果國際油價保持在66美元/每桶,還需要在近期再漲400元人民幣/噸,我們才能持平。”中石油相關負責人則表示,此次價格上調后,企業煉油盈略大于虧。
“對石油相關企業影響各不相同,例如上游業務多的企業,新的定價機制明確了利潤,原油成本是固定的、國內的運費是固定的、稅是固定的,再加一個適當的利潤,肯定是旱澇保收。”牛犁說,但油價調整對石油下游產業,例如化肥等化工行業來說是不利的,成本肯定會上升,但這次調價的幅度對整個行業發展影響不會太大。
至于未來油價升高給企業帶來的更多利潤流向何方這個問題,牛犁說,“盡管石油企業大多是國企,但怎么決策還是企業自己說了算,總體上要和國家政策相吻合,此外,石油上游勘探、開采投資也很大,而且風險很高,這都是企業利潤支出要考慮的。” (王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