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部署新一輪沿海開發 著眼“危機后時代”
2009-6-26 2:0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京6月24日電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近日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前,《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也相繼獲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上升為國家戰略。另據了解,對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發展規劃也正在研究中。
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些區域規劃中,天津濱海新區、江蘇沿海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等,均是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屬于新的戰略部署;而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兩大沿海板塊——長三角和珠三角,則是再次被重新部署,賦予其全新的發展詮釋。
分析人士認為,在中國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在世界經濟格局再次陷入重組之際,如此果斷、密集、大手筆地對整個沿海地區進行全面部署,蘊含著“深意”、“新意”、“高意”。如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通過開放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以“點”的形式對沿海地區進行布局,其初衷更多的是立足國內視角,“激活”國內改革開放;那么,觀察新一輪沿海地區區域發展規劃的戰略設計,可以發現,明顯凸顯出中國新的戰略訴求——尋求并確立在未來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中的戰略發展坐標。這是立足全球戰略層面的戰略部署,標志著沿海地區新的起步,也反映出中央對沿海地區的新功能寄予厚望。
“深意”:著眼“危機后時代”
世界經濟秩序仍處于大變動大調整階段,國際金融危機又進一步加速世界經濟版圖重構,世界各國都在籌劃著如何在舊格局坍塌的部位,把自己的影響力添加進去。中國新一輪沿海地區區域規劃也明顯具有著眼“危機后時代”的“深意”。
從時間上看,區域規劃未來指向的時間節點要求均是2020年。2020年是中央科學判斷21世紀頭20年是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時間節點,這意味著,中央對當前金融危機與戰略機遇期的關系已形成科學認識: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不會因為這場金融危機而發生逆轉。“2020年的時間節點要求”表明,新一輪沿海地區區域發展規劃是對“危機后時代”經濟發展格局的科學遠眺,是為中國發展更上層樓展開的先行布局。
從空間上看,這次對沿海地區的部署著眼區域規劃,而且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一體化發展”概念,明顯與以往“點”的形式布局的內涵要求不同。這意味著,中央對當前金融危機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已形成科學認識: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世界歷史已經證明,多次區域性和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化解之道是進一步全球化,其結果是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預示著未來世界區域整合趨勢和區域整合主導權競爭將加劇。同時,國內經濟發展區域化也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區域共同富裕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沿海地區進行區域規劃,加快沿海地區融合,明顯具有希望其發揮“一箭雙雕”作用的用意。
沿海地區是中國面向亞太地區的窗口,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戰略區域。新一輪沿海地區區域規劃將有利于中國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展開。
此外,沿海地區由于擁有港口、海洋、腹地等優勢,又能發揮對內通道功能,影響、輻射和帶動國內區域均衡發展,也是國內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從南往北看,珠三角、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發開放,能發揮服務“三南”(西南、華南和中南)的功能,推動中部崛起、深化西部大開發。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能將臺灣的優勢輻射到海峽西岸地區,繼而推動中部崛起。長三角開發開放能進一步拉動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江蘇沿海地區開發開放,將為處于相近緯度的淮河流域和隴海一蘭新一線經濟帶開辟一處更便捷、更寬闊的出海通道。天津濱海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將有利于輻射帶動“三北”(西北、華北、東北)地區發展。
“新意”:按現代臨海型發展模式重構沿海經濟地理
世界上許多擁有海岸線的國家或地區在其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中,充分利用海運物流的低成本優勢,調配全球的經濟資源,在沿海港口附近陸地區域發展臨港型大宗原材料工業及其他相關產業,形成大宗原材料產業集聚和城市集聚。這種臨海型區域國土開發模式是幾十年來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這些國家或地區加快現代化的顯著特點和成功之路。
相較可以發現,上世紀80年代初啟動的中國沿海大開發,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臨海型區域發展模式。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在資源利用上走的是自力更生為主的道路。沿海地區依托國產原材料資源,形成出口型工業經濟形態;依托深水港興建的以鋼鐵、石化、能源為代表的臨海型原材料工業基地少。港口多為資源和工業產品出口型,進口海外資源型的工業、生活物質和能源大港少;現有的轉型為進口海外原油、礦石、糧食等大宗原材料的港口吞吐能力弱。城市間各自為政,同質發展色彩濃厚。
新一輪沿海地區區域規劃中,加強現代化港口及港口群建設、布局臨港工業、錯落發展城市群成為核心主線之一。分析人士認為,這是港口、產業、城市“三位一體”互動發展布局首次明確躍上國家級規劃層面,意味著中國開始按照現代臨海型經濟觀對沿海國土進行再開發,重構沿海經濟地理,推動沿海區域開發開放邁開“新步”。
在港口方面,規劃明確長三角地區要盡快建成以上海為中心、以江蘇和浙江港口為兩翼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要“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制能力”;珠三角地區要有效整合港口資源,完善廣州、深圳、珠海港的現代化功能,形成與香港港口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珠三角港口群體;天津濱海新區要建成為中國北方國際(000065,股吧)航運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要形成以廈門港、福州港為主,布局合理的東南沿海地區港口發展格局;江蘇沿海地區要重點加強沿海港口群建設;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要打造泛北部灣港口物流中心。
在產業方面,規劃明確長三角地區在沿江、沿海、杭州灣沿線優化發展產業鏈長、帶動性強的石化、鋼鐵、汽車、船舶等產業,加強油氣戰略儲備;珠三角地區重點發展現代鋼鐵、石化、船舶制造等產業,力爭形成世界先進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工產業基地;海峽西岸經濟區以廈門灣、湄洲灣等為依托,建設以石化、船舶修造等為重點的臨港工業集中區,布局建設石油儲備基地;江蘇沿海地區集中布局臨港產業,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產業;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揮深水良港優勢,在欽州建設進口原油商業儲備基地。
在城市方面,規劃明確長三角地區培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珠三角地區推進與港澳緊密合作、融合發展,共同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成員市實現錯位發展形成功能組團。
分析人士認為,這樣的規劃部署順應了中國自身發展階段的邏輯提升。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國內資源供應瓶頸日益突出,經濟發展進入從世界調配資源的時代。經濟資源獲取的日趨全球性特點,要求將目光投向海洋,對沿海國土開發重新進行相應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