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難”難住造船業
2009-6-23 22:3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馮晶
近日,據國際造船業權威咨詢機構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全球船舶訂單為零,創至少7年以來最低水平。在國際金融危機和行業景氣下行的雙重沖擊下,造船業前景慘淡,行業面臨交船難、接單難、融資難三大劫難。復蘇之路走得甚為漫長!
造船業的冬天似乎比金融危機更漫長!
上半年,江蘇一造船廠的朱老板忙得不可開交,到處為手上的幾艘大船尋找買家,但是幾個月辛苦下來,也沒有結果。“這樣也不是辦法啊,我們實在是耗不下去了。”就在前幾天他不得不委托中介把自己經營多年的造船廠出售了。
這家總投資近億元、年造船能力達10余萬噸的造船廠是朱先生五年前與人合資設立,去年8月份,造船廠的訂單開始減少,11月后,金融危機迅速向航運業傳遞,原先打算下訂單的海外客戶開始撤單,“我與其他人合伙打造的幾艘船,總價上億元,找不到買家。”據了解,在造船業興盛的時候,先造船后找買家的現象屢見不鮮。
見證了近幾年的船業發展興旺期的朱先生仍然不愿意面對“零訂單,造出的數艘大船無人接手”的局面,“資金確實出現了問題,銀行貸款也相當難,不得不出售工廠。”一投資服務咨詢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這個月來,我就接到3個造船廠尋求轉讓或是尋找戰略合作伙伴的信息。”
不僅是朱老板,目前,我國很多造船企業都面臨著生死抉擇,而交船難、接單難、融資難成為了最突出的三大問題。
“接單難”——造船業蕭條未減
據了解,近日國際造船業權威咨詢機構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全球船舶訂單為零,創至少7年以來最低水平。
市場嚴重惡化成為業界共識,這種停滯的市場狀態短期之內還將維持下去。令人不安的是,如果船廠正在建造的眾多訂單準時交付,這種情況下今年運力比去年增長的還要快,只會導致航運市場供求關系更加惡化。
“從整個行業看,新船成交量確實很低迷。”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經濟運行部一位人士說,“目前船舶制造企業的生產還是正常的,因為很多生產還是根據一兩年前簽訂的合同來進行的。”
國內兩大造船集團之一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自去年八九月后,中國造船企業新船訂單明顯減少,國內骨干船廠新接大型船舶訂單基本停頓。2008年中國造船企業新接訂單只有上年的一半,基本是上半年承接的。
“從去年三季度起,我國新造船合同簽約的數量大幅度下降,直到現在幾乎處于停頓的狀態。如何應對當前這種局面,已經成為全行業上下極為關注的問題。”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這樣表示。
“交船難”——找個“婆家”咋這么難
船舶行業與其他行業不同,一條船造價成本動輒上億,所以這就決定了它是不可能象我們日常用品或者家電、汽車那樣可以先生產出來再找買主,它一定是要找好了買主,確定了這條船的主人是誰,才開始動工的。可是過去幾年,這個規律似乎失靈了,在最熱的時候,是把船先造出來再說,只要船出來,肯定有人要。在造船最火的時候,它已經成為了江浙熱錢的一個投資方向,也許投資者并不知道自己的錢造的是什么樣的船,是賣給誰,什么時候完工,甚至連船都不需要看見,就像當初熱錢炒股票、炒房子一樣,船也成為了投資的對象。所以在資本市場的推動下,造船行業更是火上澆油。可是金融危機來臨以后,船需求一落千丈,很多船都成了 “剩船”,“婆家”難找。另外,造船企業手持訂單遇到“交船難”。一些國外船東因融資困難,撤單現象時有發生。據初步統計,目前船東撤單的船舶量接近300萬載重噸,占去年全年中國造船完工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會長張廣欽指出,雖然目前中國造船企業手持訂單達到2億載重噸,但船東撤單、棄船和延期交船的風險在加大。有分析認為,如果國際市場持續蕭條,今明兩年船東撤單和棄船的現象將明顯增加。
“融資難”——造船業的難言之隱
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下,融資問題是中小船企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日前,從部分造船企業了解到,船舶企業資金來源單一、融資方案少、可選擇空間狹窄等突出問題使得資金來源不足已成為相當一部分船廠發展的 “難言之隱”。這些船廠由于流動資金緊張,使得造船生產難以為繼。
張廣欽說,由于全球海運能力過剩,新船需求不足,部分國際金融機構將航運公司和船舶企業列為高風險行業,融資難度和成本明顯上升,國內部分中小船舶企業流動資金十分緊張,甚至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威脅。
民營企業福建華東船廠總經理林國珍表示,國內船廠的融資手段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向銀行借貸。國有大型船廠在獲得銀行信貸方面優勢明顯,可林國珍經營的是個民營船廠,銀行對其放貸的條件很嚴苛,2007年底以后,更是收緊。林國珍表示,若實在不行,他們只好放棄造船,轉向修船和改造船。
復蘇——還需經歷成長的陣痛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梁志勇對表示,造船業的真正復蘇仍要以世界整體經濟形勢的真正好轉為基礎。現在行業狀況還沒到谷底,行業的復蘇應該需要不止五年。
經濟危機的逐漸加深,對航運市場和造船業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雖說前不久出臺的船舶規劃細則給中國的造船業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是造船業要想真的復蘇非得經歷一番大調整不可,大調整中的劇痛也是無法避免的。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顧問朱汝敬表示,根據對歷史上出現過的五次船市蕭條進行的分析顯示,船市蕭條持續的時間明顯要比世界經濟、金融危機長。因此,即使世界經濟一年內出現復蘇,本次航運蕭條期至少持續二年,有可能持續三年甚至更長;造船市場蕭條至少持續三年,有可能持續五年以上。
這對造船業快速擺脫現狀迅速回暖的期望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對此業內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要想行業復蘇必須經歷大調整的劇痛不可。
梁志勇指出,經過了數年的大漲后必有大的調整。本輪造船興旺期持續了六年時間,今后的調整必將會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