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博弈,以“和棋”結局
2009-6-23 22:3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 隨著7、8月用電高峰來臨,膠著半年之久的 “煤電之爭”終于有了一個 “和諧”的結局。 經政府部門協調,山東省大型煤炭企業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已簽訂了2009年度重點電煤銷售合同429萬噸,與2008年度持平;平均含稅基準價為463.86元/噸,與2008年度相比,每噸增加了17.83元,漲幅為4%。
新華網
“和棋”換來多贏
“和棋”,是雙方讓步的結果。此前,發電企業堅持電煤每噸比去年降價50元,以和國際市場接軌;而煤礦則力主漲價50元或更多,以彌補今年1月1日起煤炭企業增值稅提高4個百分點增加的成本支出。爭斗僵持,危及能源安全,也影響經濟復蘇,讓整個社會都捏了一大把汗。當煤電之爭終以 “和棋”告終之時,人們不由大松一口氣:一出 “和棋”,換來多贏。
煤炭贏了。煤礦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成本中工資占了大頭。 “和棋”的結果雖然沒有達到噸煤漲50元的目標,但最終以漲幅4%而幾乎抵消4個百分點的增值稅漲幅,讓煤礦的生產經營終于能夠正常進行,無疑是大好事。
電力企業贏了。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電力需求減弱,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呈不斷下降趨勢,發電企業利潤普遍下降。發改委出面協調,無疑給了發電企業一個體面讓步的臺階;最后僅以煤價4%的漲幅而非噸煤50元的漲幅讓步達成“和棋”,更是求之不得的利好。
整個社會也贏了。對于正在走出金融危機帶來的困境的中國經濟、生怕電價上漲引起物價上漲的中國老百姓,對于減少雙方博弈產生的負面效應,保證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正常運行,無疑都是大好事。
證券日報
僵局破冰意義重大
在央企突破不成的情況下,五大電力企業此次在區域上取得了先期突破,讓只漲4%的方案得已在地方取得突圍,以期望帶動全國其他主要產煤省及兩大煤炭央企。
對于煤電企業來說,因國家發改委協調結果一拖再拖,在等待之余也在采取各自的方式爭取自身最大的利潤。電力企業試圖利用低價的海外煤來牽制煤企,但煤企卻在進一步擴大限產力度,并計劃進一步限供。
“煤電頂牛對經濟的傷害是毋庸置疑的。為了控制煤價,煤炭一直在限產,限供不是沒有可能,這種局面持續下去,今年電力行業迎峰度夏必然面臨重大問題。”電力系統一負責人說,“煤炭行業一直反對發改委出臺這宗價格方案,這是發改委電煤價格協調方案一拖再拖的主要原因。”
分析師趙永表示: “落實山東電煤合同,對于推動其他地區電煤簽訂將會有積極作用,對其他煤炭企業心理也會產生影響。”
他表示,這一單是很有象征性意義的,是各方利益博弈到此的初步結果。雖然只是山東一省,但各方的利益格局已清晰可見。山東省政府介入電煤談判是必須的,其他各省自然也會如此,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這次看來山東政府的介入力度不小,才使得煤企的提價幅度遠小于預期,當然這和山東的具體情況有關系。”
我們應當看到,雖然此次有地方政府介入談判,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這種格局也一改以往由某個政府機構主導、各煤企基本服從的全國大一統的局面,而是轉而在一省一地由供需雙方直接協商,這樣就可根據各企業的實際從宏觀和微觀上得到各自的利益取舍。
國際金融報
煤企更愿讓市場定價
為何選擇電煤價格上漲4%?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相關部門如此定價是基于兩點因素:首先,山東、貴州等地方煤企本月初與五大電力集團簽訂的就是4%的煤炭漲價合同,這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意義;此外,今年煤炭增值稅已從原先的13%上漲至17%,相關電企也已明確向外界表示愿意承擔其中增加的成本,也就是說,電企等于簽訂的是一份類似 “不漲不降”的電煤合同。
煤電雙方怎么看待這一 “最終結果”?
“電企肯定會接受4%的漲價幅度,不僅是出于夏季用電高峰的因素,更是因為隨著國家經濟形勢逐步轉暖,工業用電在未來尤其是第三季度后會較之前大幅上升,隨后,電企在盈利上也會漸漸好轉。而且,從國外進口煤炭始終不是解決煤炭需求最有效的手段。”中商通物流生產力中心煤炭分析師宋亮表示,電企目前還有一個有利因素:出于為電企扭虧為盈的目的,政府在相關政策上也會一定程度地偏向電企。
但對于煤企來說,此種協議是“強扭的瓜,不甜”。 “至今尚未與五大電企簽訂任何一單煤電合同,4%的漲價傳聞也從未聽說。”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銷售部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至少大型煤企如神華集團不太可能接受。”宋亮說。據了解,在此前的歷次談判中,中國神華的態度一直非常強硬,不肯接受電企的降價要求,甚至提出570元的漲幅。神華一直強調,市場定價才是 “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