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連慶:如何構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
2009-6-22 10:4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上海應該建成什么樣的國際貿易中心呢?以上海特有的區位、地位、歷史積淀、綜合實力、時代背景以及與建設國際大都市和“兩個中心”目標模式來考慮,上海當然要建立一個兼有廣域腹地延伸和加工中轉貿易共同特征的、能合理配置各種資源要素的現代國際貿易中心。它的框架體系自然也離不開國際商品貨物流通中心、國際商業購物中心和國際貿易服務中心三部分。
講演者小傳
朱連慶
上海社會科學院商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長期從事商業與國際貿易的研究工作,曾承擔《上海商業區功能及布局總體構想》、《上海發展國際服務貿易對策研究》、《上海實行大工業、大商業、大外貿一體化管理體制研究》等十多項上海市重大決策咨詢課題,曾主持擬訂過黃浦區、靜安區、盧灣區、閘北區、閔行區、南匯區等區域的商貿發展規劃和南京路、淮海路、徐家匯、豫園商城、靜安寺、曹家渡、浦東新上海商城等中心商圈的調整改造規劃。
出版專著《大型商業地產:定位與策劃》、《上海的商業謀劃》等。
日前,商務部和上海市聯合簽署協議,共同推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這是繼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這一國家戰略目標確立之后,上海推出的又一項重大舉措。
與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相比,毋庸諱言,上海的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較為滯后,而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與國際貿易中心又不可分割,三者如血脈與肌體,輪輻與車身,融貫一體,息息相關,是該好好厘清思路的時候了。
一、國際貿易中心的發展歷程
縱覽國際貿易中心的發展史,它有一個鮮明特征,就是與航海貿易和港口城市密切相關。
國際貿易中心是國際商品的集散地,源于古代的“集市”和城市化發展。《易經》有“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記載。集市到北宋達高峰,一幅《清明上河圖》和一本《東京夢華錄》,活靈活現地展示了中國古代都城商貿活動的繁盛景象。
歐洲最早在地中海沿岸形成希臘、羅馬、米蘭、漢堡、威尼斯等商業都市和貿易中心。15世紀進入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荷蘭人把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了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沿岸,催生了一大批海港貿易城市,如歐洲的巴塞羅那、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倫敦、利物浦以及大洋沿岸的孟買、雅加達、馬尼拉、墨西哥城、巴拿馬城、紐約、悉尼等。
航海貿易的興旺發達,推動了歐洲的工業革命,近代意義的國際貿易中心倫敦、紐約、鹿特丹等紛紛崛起,之后經過二戰洗禮,東京、香港、新加坡等新興城市陸續加入,現代化的國際貿易中心已然成列。
縱覽其發展史,國際貿易中心有一個鮮明特征,就是與航海貿易和港口城市密切相關。大航海推進了大貿易,大貿易帶動了沿海城市與國家的迅速崛起,形成象征著財富集聚的國際貿易中心。
以港口城市為依托的國際貿易中心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早期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商品與貨物集散,從19世紀初一直到二戰前夕,歐洲的一些港口城市憑借優越地理位置和港口條件,通過航運直達和中轉,來發揮商品貨物集散功能。這時期的國際貿易中心功能比較單一。
二戰以后,隨著世界經濟恢復以及東亞崛起,國際貿易中心呈現“貿易加工增值型”的顯著特征。一些城市推行貿易開放政策,設立自由港、自由貿易區等,在商品貨物集散基礎上實現工業加工、商品分揀、大件分類、二次包裝以及商業營銷等,以提升產品價值,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集裝箱的興起成為這個轉型期的有力工具。東京、新加坡成為這一代貿易中心的創新者,紐約、鹿特丹、倫敦等也順利完成功能轉型。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國際貿易中心又向第三代“綜合資源配置型”轉型。除了繼續保持有形商品的強大集散功能外,還強化了虛擬市場、離岸業務、電子商務和服務貿易,立足于構建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聚于一體的大商貿、大流通體系。這樣的貿易中心,有效參與了各項資源和市場要素在國際間的配置,成為世界經濟的中樞和發動機。
二、現代國際貿易中心的分類及特征
商品流通是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是社會經濟的基本方式,也是貿易中心的基本職能。
當今世界公認的國際貿易中心主要是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和香港等,它們無一例外都是海港城市,功能上都在向第三代轉型,空間形態上可分成兩大類:“腹地延伸型”和“港口中轉型”。
“腹地延伸型”指的是市場容量和資源配置能力不僅局限于所在城市或區域,它有一個集群的依托并有寬廣縱深的腹地可以延伸。隨著港口的巨大吞吐力,它往往建立起發達的加工型國際貿易和完善的綜合服務體系。紐約、倫敦和東京便是這類國際貿易中心城市。
盡管同屬一類,然而就外貿的依存度而言,還是有所差別。紐約的外貿占GDP的比重在1/4-1/3之間,而倫敦和東京卻要占去一半以上。這是因為紐約的腹地寬廣,資源豐富,工業體系完備,從而形成“內外貿易并舉型”的國際貿易中心格局。而后者雖然加工制造能力巨大,但其自然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因而成為“外貿加工主導型”的國際貿易中心。
“港口中轉型”貿易中心由于自身市場狹小,資源也相對貧乏,但戰略優勢卻相當突出:國際航運的便利位置,良好的港口基礎設施與綜合實力,歷史上傳統的貿易優勢,加上自由貿易政策,使其成為公認的“港口中轉型”國際貿易中心,新加坡和香港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當然它們在功能上也在轉型,如新加坡的轉口貿易曾占整個出口比重的90%左右,后來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目前只占40%左右。
雖然形態不同,但是功能卻在趨同,都在往現代國際貿易中心發展。現代國際貿易中心有什么特征呢?歸納起來,我們認為它包含三部分,即國際商品貨物流通中心、國際商業購物中心和國際貿易服務中心。
1、國際商品貨物流通中心
貿易中心的最基本職能是商品流通,從大大小小貿易中心的形成到發展,都貫穿了商品與貨物的流動。
商品流通是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是社會經濟的基本方式,也是貿易中心的基本職能。國際商品貨物流通中心以商品貨物的流通總量、交易額、批發額、口岸吞吐量、口岸進出口總額等眾多數據指標來體現,關鍵在于建設實現這些數據指標的主體和機制,如多層次強輻射國際化的商品流通體系、從事大流通大批發大貿易的跨國公司、現代化的流通平臺等等。
2、國際商業購物中心
國際商業購物中心也就是零售商業中心,要有繁華的商業街區,豪華商廈、高檔賓館酒樓、甲級寫字樓等;要有合理規劃的多層次商圈,以不同的功能組合、經營形態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這樣的零售中心應該是面向國際的“購物天堂”。
國際商業購物中心不僅僅是各種商業設施的無序群聚,它是在市場和歷史基礎上的合理規劃與提升的結果,它科學地配置調整商業生態,包括經濟業態和自然生態,并賦予人性化的管理,為國際化的大都市打造精美尊貴的“名片”,如巴黎的“浪漫之都”、米蘭的“時尚之都”、香港的“動感之都”。
3、國際貿易服務中心
國際貿易服務中心是現代國際貿易中心最顯著的特征,具體包括三方面內容:其一是源于實物商品流通,而又提升內涵擴展外延的一種新型多元貿易,包括衍生出來的許多新的貿易產品和品種,如展貿、博覽、研發、離岸貿易、電子商務等等。其二是圍繞著國際貿易的服務體系。其三是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及其所依托的相關產業,如金融業、航運業、交通業、會展業、信息業、加工業、房地產業、中介咨詢業等等。
三、上海構建國際貿易中心的優勢與不足
上海建設“兩個中心”,勢必對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產生強烈沖擊波,同時也會為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歷史上,上海曾兩度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貿易中心。第一次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口岸大門洞開,被譽為“東方巴黎”。第二次是計劃經濟時期,作為中國最大的工商城市,上海擁有大量的可供商品,并以特定的三級批發貿易體制,占據了中國流通市場的中心地位。上世紀80年代后,批發體系被打破,各地的商品經濟也蓬勃興起,上海的貿易中心地位受到嚴重沖擊。改革開放以來,歷史又一次給上海創造了機遇,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上海重新成了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和外貿港口。
上海要進一步建成國際貿易中心,有哪些優勢呢?上海有通江達海的地理位置,有吞吐量居世界第一的海港碼頭,有傳統的外貿優勢,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有足夠的城市經濟規模,有中國最具實力的長三角腹地依托以及對于長江沿線中西部的輻射影響力,有四通八達立體化的海陸空交通網絡,有信息化的現代通訊手段,有比較寬松的國際貿易環境和政策導向,有一定的國際貿易服務體系和管理機構,有開放的浦東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這些都成為構建國際貿易中心強有力的主客觀基礎。
除此之外,形勢的發展也帶給上海特殊的機遇。這次國家強調要大力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建設,根據三個中心產業關聯與功能耦合的效應,這勢必對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產生強烈的沖擊波,當然同時也在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還有一個重要的發展態勢和機遇是,上海正在加快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步伐,國際間的經貿和文化交往越來越頻繁,商品流通已經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滲透。上海的消費時尚已經與國際市場對接,這種優勢也是其他城市難以企及的。而2010年世博會將進一步拉近上海同世界的距離,強化上海連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樞紐地位。
在國際貿易中心的自身建設方面,上海也取得了一定成績:“購物天堂”在硬件上已經足以同東京、巴黎等國際大都市相媲美;上海口岸進出口貿易總額2008年達到6065.6億美元,占全國四分之一,國際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超過700億美元,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強,雙雙高居全國榜首,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國際貿易的經營主體開始呈現多元化格局,2008年在滬的外貿企業累計34679家,上海對國際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
不過也要清醒看到,上海離真正的現代國際貿易中心還有相當的差距。國際商業購物中心方面,我們在經營理念、管理能力、技術水平、運行機制、服務質量、人本宗旨等現代商貿的軟件建設上卻差得很遠;民族商業的品牌化、連鎖化、信息化、國際化也遠遠不夠;市場秩序需要進一步規范,商業環境要進一步凈化,真正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全的任務還相當艱巨;商圈建設的盲目攀比,重復建設的狀況還有增無減;商業發展還很不平衡,商業開發的總量和結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全市的商業空間形態還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與布局;等等。
國際商品貨物流通中心方面,自身的外貿運營能力不足,國際“中轉貿易”份額很低,商品大流通體系尚未很好建立,沒有像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那樣運用現代經營理念和管理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調運配送營運大流量商品的跨國大鱷,也缺乏各行各業的大批發流通企業,缺乏現代化的商品流通交易平臺,商品市場檔次很低,影響力、交易方式和交易規模與義烏等地的商品交易市場不好比,還缺乏“廣交會”那樣的國際貿易風向標,缺乏標志性的大宗流通商品貨物,等等。
國際貿易服務中心方面,存在的問題更多。上海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50%左右,這與紐約等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均超過70%、香港高達91%有不小差距。在服務體系方面,與國際貿易相關的商檢、報關、貨代、理賠、會計、物流等服務行業的發展不足;與國際貿易有關的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售后服務、會展經濟、樓宇經濟、虛擬經濟、旅游經濟、電子商務、采購中心、展貿平臺等多元經濟和衍生產業的發展不夠,等等。在實行國際通行慣例和規則、具有較為健全的經貿法規和商務信用的國際貿易制度建設方面,各類商品物資交易所的建立健全方面,國際貿易主體跨國公司的集聚度方面,完備的服務體系供給方面,提供良好的配套環境方面,國際貿易的人才培訓、教育方面,等等,都需要盡快跟上。
四、如何構建上海的國際貿易中心
一些市中心商業街為了引進洋品牌,紛紛將傳統“老字號”掃地出門,試圖顯示尊貴、洋氣和豪華。殊不知,一身洋味的中國的商業街反倒會讓來訪的洋人們索然無味,讓國人悵然若失。
上海應該建成什么樣的國際貿易中心呢?
以上海所特有的區位、地位、歷史積淀、綜合實力、時代背景以及與國際大都市和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相匹配的目標模式來考慮,上海當然要建立一個兼有廣域腹地延伸和加工中轉貿易共同特征的、能合理配置各種資源要素的現代國際貿易中心。它的框架體系自然也離不開國際商品貨物流通中心、國際商業購物中心和國際貿易服務中心三部分。
1、分門別類構筑大型商品展貿(采購)平臺
上海目前的批發流通貿易主要通過外貿公司進出口、專業市場交易、分散的訂單式交易和跨國公司的分銷采購中心等渠道進行,這里面,廣大的中小經銷商代理商占了很大份額,但他們通常分布得很散,商場、市場、寫字樓里到處都有,無法集中經營。
因此,上海可以在吸收國內高級形態專業市場的基礎上,依據上海特點創立一種全新的大流通模式,這就是通過合理規劃打造各種門類的專業化國際化現代化信息化的大型展貿采購平臺,將中小貿易商集聚起來,建立起溝通海內外的商品和物資的集散基地。
2、推廣外高橋保稅區跨國公司營運中心模式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跨國公司的共同參與。據統計,跨國公司的貿易量(包括內部)要占全球貿易的60%以上。近年來跨國公司在上海的分設機構越來越多,如何發揮它們的作用?外高橋保稅區找到了一種模式,這就是鼓勵跨國公司成立營運中心,依托其豐富的管理經驗、健全的銷售網絡和先進的營銷方式,從事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產品分銷、集中采購、進出口及相關配套業務。跨國公司營運中心也帶動了相關聯的產業和與之相配套的中小型企業的業務增長,形成很好的產業乘數拉動效應。
因此,建議推廣外高橋保稅區的做法,形成跨國公司和海內外大貿易公司兩個層面的營運中心。
3、強化上海商品期貨交易功能,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
商品期貨交易是國際貿易中心的重要內容。紐約和倫敦等地的歐美商品期貨交易所,憑借著對石油、金屬、黃金、糧食等國際大宗商品的現貨、期貨市場的雙重優勢,長期掌控著全球能源、農產品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進而在國際貿易中形成主導之勢。
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原材料市場價格飆升,我國期貨、現貨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也隨之攀高,這導致了國內生產企業成本大幅增加。事實證明,我們如果沒有在國際大宗商品定價體系中建立應有的地位,不掌握定價權,就會在國際貿易中處于被動地位,就有可能造成巨大損失。
上海早在1992年便成立了期貨交易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期貨交易所,尤其是銅期貨價格已經成為世界銅市場三大權威定價中心之一,但距國際貿易中心的目標要求還有差距,需要加大品種開發的力度,形成系列化和層次化的品種結構體系。
從政策角度,應大大加強社會各界尤其是政府對期貨市場對于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并給予足夠支持,盡快將上海期貨交易所打造成為世界性期貨交易中心之一。
4、加強國際貿易服務體系的建設
要成為國際服務貿易中心,當然離不開跨境貿易服務。目前,上海的任務應該是強化其產業基礎——現代服務業。所以,大力發展金融、保險、運輸、通訊、信息、計算機、旅游、房地產、中介咨詢是十分必要的。
就貿易中心而言,主要側重點在于圍繞著國際貿易服務體系的建設,要加快發展“自由貿易區”,逐步放開限制性規定,擴大其經營范圍,降低運作成本,加大誠信服務,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境內關外”區域。
貿易中心的服務體系還包括商業環境、文化氛圍、人力資源、政策措施、體制機制等,這方面特別要強化政府觀念和服務意識,推進國際商貿大流通體系的建設。
5、加大會展業、物流業發展力度
在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時,上海還要加強對于會展業的重視,做好整體規劃,提升上海展會的國際化、品牌化、市場化程度,加強監管,規范制度,扶持和培育大型展覽公司,促使上海會展業健康快速成長。
物流業對于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也至關重要,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物流業應重點配置在臨港新城、浦東空港附近和虹橋樞紐區周邊,選擇適當地點建設一定規模的物流采購中心,也要吸引海外跨國公司來開設物流配送中心。不光要扶持大型專業性物流公司,還要鼓勵第三方物流以及專以流程設計為己任的第四方物流加快發展。
6、科學調整好商業發展規劃
上海商業中心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軟件建設和科學發展問題。軟件建設非一日之功,需長久努力。科學發展問題則是當務之急,拖延下去容易給社會經濟帶來傷害。
科學發展問題體現在商業規劃方面,包括商圈、商業街區、區域商貿、新城鎮商業、業態、舊城改造、商業地產開發等各種規劃,都應該由政府部門把關主導,調整制訂,并增強其在實施過程中的權威性。
從全市范圍來看,上海應擬訂市級商業中心、區域性商業中心和社區型商業中心的不同等級要求、規模大小、功能結構、業態配置、商圈范圍等等,不能隨意超越。現在的狀況是,一些區域不顧實際,競相攀比,大搞形象工程,破壞了原有的商業界面和商業機理,造成商業層次混亂,市場惡性競爭。
此外,在商圈、商業街調整改造時,還要注意民族商業品牌的保護。一些中心商業街為了引進洋品牌,紛紛將傳統的“老字號”掃地出門,試圖顯示尊貴、洋氣和豪華。殊不知,中國的商業街一身洋味倒會讓來訪的洋人們索然無味,讓國人悵然若失。要知道,商業街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展示窗口。
7、抓住世博會契機,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
上海要抓住世博會契機,全力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歷史上倫敦、巴黎、紐約、大阪、漢諾威、溫哥華、塞維利亞、里斯本等許多著名的大都市和國際貿易中心的建成與發展,都與世博會有著難以割舍的聯系。
圍繞著國際貿易中心建設,2010年世博會就不僅僅只是一次展示博覽會,在長達六個月的展會期間,會場內外,自然要鼓勵國內企業積極地開展貿易洽談、產品推介、合作交流、引進技術、疏通渠道、搭建網絡、推進連鎖等各種活動。世博會展會之后的工作更應與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結合起來,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大量場館的后續利用問題。
一條基本思路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有著小陸家嘴和外灘的CBD支撐;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有著洋山深水港和臨港新城的依托;建設現代服務業有著20個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區;建設國際貿易中心,除了有“四街四城”零售商業中心之外,也應該有一個大商貿的流通基地,這個基地的最佳選址,當是世博會區域場館集群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