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廣佛肇經濟圈建設合作框架協議

2009-6-18 15:4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要點導引 
  市長聯席會議制度
  一小時城市圈核心
  加強“雙轉移”合作
  治理大氣水環境
  共建優質生活圈
  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以廣州佛山同城化為示范,打造廣佛肇經濟圈,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貫徹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決定》的具體舉措,是省委、省政府賦予廣州、佛山、肇慶三市的歷史使命,對提升廣佛肇整體發展水平,共同打造珠江三角洲地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聯系緊密的城市群,建成全國科學發展示范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為加快廣佛肇經濟圈發展,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廣州市、佛山市、肇慶市(以下簡稱三市)經協商一致,特簽署本框架協議。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指導思想
  按照《規劃綱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和要求,根據省委、省政府總體部署,遵循政府推動、市場主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一體發展的原則,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以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為切入點,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推進政策規則對接,完善合作機制,拓寬合作領域,全面構建城鄉規劃統籌協調、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發展合作共贏、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公共事務協作管理的一體化發展格局,提高廣佛肇經濟圈的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
  第二章  合作機制
  第二條  領導機構
  在省的指導下,成立由三市市委書記、市長組成的領導小組,負責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協調,領導小組會議由三市協商召開。
  第三條  聯席會議制度
  建立三市市長聯席會議制度,三市市長為聯席會議總召集人,分管發展改革工作的副市長為召集人,市政府秘書長為聯席會議秘書長,三市分管發展改革工作的副秘書長和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聯席會議成員,負責協調解決一體化發展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統籌協調各部門職責分工,指導檢查有關部門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三市發展改革部門,承擔日常工作,督促聯席會議議定事項的落實。
  第四條  專責小組
  三市就有關專項合作領域成立專責小組,落實領導小組和聯席會議確定的有關工作事項,制定三市相關領域工作規劃和具體措施,細化目標任務,具體協商和落實合作事宜。
  第五條  新聞發布制度
  建立三市政府新聞辦溝通協商機制,不定期發布廣佛肇經濟圈建設的權威信息,切實加強輿論宣傳工作。
  第六條  發展研討
  采取“聯合主辦、輪流承辦”的形式,舉辦“廣佛肇經濟圈發展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參加,共同探討廣佛肇合作的深層次問題。
  第三章  重點合作領域
  第七條  規劃對接
  在省的協調指導下,以戰略思維和整體理念推進一體化發展規劃,引領廣佛肇經濟圈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共同委托高水平專業研究機構開展廣佛肇經濟圈重大戰略問題研究,編制《廣佛肇經濟圈發展規劃》。聯合制定和實施廣佛肇交通運輸、產業協作、環境保護、旅游合作、教育培訓等專項規劃。
  (二)探索建立三市城鄉規劃一體化機制,聯合開展重大設施銜接規劃、重點地區整合規劃和城鄉一體化規劃等研究和編制工作。
  (三)加強三市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重大戰略和規劃的銜接協調,增強一體化發展的協調性和整體性。建立編制實施廣佛肇一體化規劃體系的統籌機制和政策機制。
  第八條  交通運輸
  圍繞建成珠江三角洲一小時城市圈核心的要求,充分發揮交通先行的引導作用,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和服務一體化進程。
  (一)推進廣佛肇交通基礎設施全面對接。著力推進廣佛肇城際、貴廣、南廣等軌道交通建設,加快珠三角環線、廣肇高速、二廣高速、肇花高速等高快速路建設,促進城際間高快速路與市政道路網銜接,重點加強廣佛肇各區域與廣州鐵路新客站、白云國際機場、南沙港等戰略性基礎設施的交通對接,共同推進廣佛肇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形成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整合廣佛肇區域港口及航線、岸線資源,加強港口、航道規劃、建設和管理的銜接,形成廣佛肇江海聯運的一體化運輸體系。
  (二)交通管理與服務。科學布局城際客運線路、公交線路、站場和公交換乘樞紐,提供快捷便利的城際客運和公交客運服務。加強交通管理協調力度,強化交通管制信息互報制度,降低廣佛肇間交通出行成本。
  第九條  產業協作
  以《規劃綱要》為指導,統籌協調產業發展規劃,促進廣佛肇產業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共同構建結構優化、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加強現代服務業發展合作。整合區域物流資源,加快樞紐性物流園區的建設與合作,構建物流信息共享平臺,形成水陸空多式聯運體系,共同打造南方國際物流中心。充分利用三市會展場館資源,聯手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大金融、商貿、中介、文化、工業設計、創意、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外包等領域的合作力度,共建區域服務體系。
  (二)加強先進制造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合作。充分利用三市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形成結構布局科學合理、配套互補發展的先進制造業分工體系,建設汽車、石化、鋼鐵、造船、機械裝備、家電家具、陶瓷、建材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集群,共同打造世界先進制造業基地。加強三市產業配套協作,推動產業鏈條延伸。推進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佛山高新區和肇慶高新區等產業功能區合作。
  (三)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合作。構建完善電子信息產業鏈,共同建設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推進生物醫藥和健康工程技術研發合作,共同提升區域生物醫藥和健康產業競爭力。加強軟件研發合作,發展壯大軟件產業。積極推動在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等新興高技術產業上的合作。加強政府協調,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在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中的帶動作用。促進三市在招商引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共性技術研發等方面擴大深化合作。
  (四)加強現代農業發展合作。優化廣佛肇現代農業規劃布局,構建一體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質量安全體系、科技服務體系和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共同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綠色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推進三市高科技農業基地、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特色農產品基地和農副產品基地建設,實現農產品無障礙流通。
  (五)加強“雙轉移”工作合作。發揮三市的比較優勢,協同加強產業轉移的規劃引導,推動生產要素對接互補,積極探索共建產業轉移工業園、先進制造業基地、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集聚區。引導廣佛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擴張延伸項目向肇慶轉移。加強三市勞動力培訓轉移協作,調整優化培訓專業結構,提升技能培訓水平,推動職業院校和企業開展訂單式對口培訓,為廣佛肇經濟圈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提供高技能實用型人才。
  第十條  科技創新
  整合三市科技資源,建立科技創新協作機制,構建開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撐有力的區域創新體系,促進區域創新要素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
  (一)共享科技創新資源。加強三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研發人才、科研設備、科技信息、知識產權服務共享機制,推動基礎性科技教育資源開放融合。
  (二)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共同推進行業重大通用技術、應用技術和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推動三市產學研合作,支持企業跨地域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研發機構。
  (三)共創科技創新環境。積極建設信息交換和共享平臺,推進電子信息網絡、電子社區信息交換標準和規范的統一。構建三市統一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完善三市科技中介服務網絡。協同開展知識產權運用、交易、執法和技術標準制訂工作。建立科技研發人才職業能力評價互認機制。
  第十一條  環境保護
  以水環境污染和空氣污染聯防聯治為突破口,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現環境基礎設施資源共建共享,改善區域整體環境質量,率先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區域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加強生態廊道自然形態的維護維育,形成三市自然山水格局,切實做好河流、濕地和森林的環境保護,強化城鄉綠地系統、綠色通道和生態隔離防護帶建設,在生態敏感地帶構筑區域生態走廊。
  (二)建立健全區域生態環境協調機制。構建三市一體生態環境預警監控體系,強化森林火災和外來有害生物預警防控體系建設,開展森林災害的聯動監控和信息通報,建立健全森林災害應急處置聯動機制。
  (三)加強水資源保護利用合作。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強化跨境河道管理,聯合推進水環境整治和水資源保護,劃定水功能區和水環境保護區,共同開展河流(涌)截污與治污工程,確保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標和按水功能區達標。
  (四)加強大氣環境綜合治理。建立三市大氣污染聯合防治機制,共同治理城市機動車尾氣污染、工業廢氣污染和城鄉固體廢物污染,加快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推行清潔生產、清潔工藝和清潔消費。
  第十二條  旅游合作
  建立廣佛肇旅游一體化合作機制,共同打造廣佛肇經濟圈旅游品牌,實現三市旅游資源共享、信息共通、品牌共建、市場共管、客源互動。
  (一)建立旅游合作機制。積極探索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等多層面、多渠道的旅游合作。推動旅游資源整合,推進旅游投資合作,實現資源、資金和管理的優勢互補。實施區域旅游品牌戰略,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線路,開發具有顯著競爭優勢的高端旅游產品。加強旅游聯合宣傳推介,共同開拓客源市場。建立旅游人才交流與培訓機制,促進業界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的實施。
  (二)統一旅游服務標準。共同開辟旅游綠色通道,實現無障礙旅游。加強旅游市場監管合作和旅游信息互換,建立行業監管通報機制和旅游應急聯動機制。協調處理重大旅游事件和旅游投訴,共同維護三市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統一旅游優惠標準,提高旅游接待水平。
  第十三條  社會事務
  積極推動社會事務領域合作,不斷提高三市市民生活質量,共建“廣佛肇優質生活圈”。
  (一)教育。積極開展各類教育合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學名校跨地域設立教學、科研機構。推動職業院校聯合辦學,擴大跨地區招生規模,聯手打造我國南方重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基地。加大地區間教育人才交流支援力度,加強區域教育學術研討活動。共建教育教學資源庫,實現教育信息共享。
  (二)文化。建立文化發展協調機制,全面加強文化交流合作。聯手做好傳統嶺南文化開發與保護工作。大力推進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和服務協作。共同承辦區域性、全國性、國際性重大文化活動。共同加強區域媒體合作。
  (三)醫療衛生。探索醫療衛生合作模式,加強醫療技術和衛生人才的交流合作。促進三市衛生資源共享。逐步建立協同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探索建立醫療衛生信息服務共享平臺。
  (四)就業。加強就業政策對接,建立就業服務協作機制,推動就業指導、職業介紹、創業咨詢、就業扶持等方面的就業服務協作。建立和完善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術教育、轉移就業協作機制。
  (五)人力資源。建立三市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和人才交流合作機制,促進人才有效開發與合理流動。加強流動人口管理政策和信息系統的對接,探索建立一體化的流動人口管理服務新機制。
  (六)社會治安。建立相鄰地區相關公共管理和治安聯動機制,加強接壤地區的治安管理和情報信息合作,推進以110報警為龍頭的警務協作和救助系統的聯網聯動,共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
  (七)食品藥品安全。構建三市食品藥品安全預警系統和協作機制,建立食品藥品生產加工經營企業公共信息數據庫,聯合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執法合作,保障食品藥品安全。
  (八)應急處置。建立應急事務協調處理機制,加強在應對重大汛情、重大環境、重大安全生產、重大公共衛生等突發事件的應急信息共享、應急處置協作、應急物資互助,推進應急專家和應急救援隊伍的跨區域援助。
  第十四條  區域合作
  強化廣佛肇經濟圈整體優勢,以珠江三角洲、環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港澳臺及中國-東盟合作為平臺,積極參與國內外經濟合作,加強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貿聯系和文化交流,完善區域開放型經濟體系。
  (一)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深化與深莞惠、珠中江經濟圈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推動與環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積極參與和支持省重點產業轉移園區建設。廣泛開展與泛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合作,不斷擴大經濟腹地和影響力。
  (二)深化與港澳臺合作。加強與港澳交通基礎設施對接,深化與港澳臺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教育和社會民生等領域的合作,提高合作層次和水平。
  (三)推動與東盟合作。按照合作共贏、資源共享的原則,推進與東盟在投資貿易、資源開發、工程承包等領域的合作,促進協會、商會間的交流與合作。
  第四章  附則
  第十五條  相關工作
  本框架協議簽訂后,三市及時開展本框架協議細化事項協商,并簽署交通運輸、產業協作、環境保護、旅游合作、教育培訓等具體合作協議。在本框架協議之外的其他重大合作事項可另行協商。
  第十六條  協議生效
  本框架協議一式七份,三市各執兩份,報省實施《規劃綱要》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一份,經三市市長簽署并加蓋公章生效。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