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價值鏈:以擴張利刃刺透行業每一根神經
2009-6-18 15: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全價值鏈:以擴張利刃刺透行業每一根神經
北京仁達方略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海關總署統計司年初發出預警,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糧食領域的控制力在加強。以美國ADM、美國邦基、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為代表的四大跨國糧商,利用并購、參股、合資等形式,已控制了中國近60%的油脂企業。此外,國際糧商在掌握國內大部分植物油壓榨能力和銷售終端渠道后,又開始大規模掌握國內糧源,并在各地建立或收購面粉廠、大米加工廠,在沿海港口城市和中部糧食主產區建立了大型糧食物流企業,鞏固了糧食購銷網絡,并用植物油的銷售渠道進入糧食消費市場。
四大跨國糧商在進行了一條龍的集團化運作后,從種子、化肥等生產環節到建立自己的運輸通道等流通環節,掌控了整個鏈條。[1]他們建立了全價值鏈的商業模式,通過對糧源、倉儲、運輸、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的管理和控制實現了效益的最大化,獲得了定價權,并把掌握糧源的優勢延伸到加工和銷售領域,增加了對整個市場的掌控度。
全價值鏈商業模式是通過對原材料供應、產品制造、分銷和銷售整體價值鏈的控制,使企業能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從而達到增加各個業務活動階段的利潤。通過材料和服務的穩定供給,企業能夠實現對價值鏈各環節更緊密的質量控制;通過對生產和分配政策的及時修改、產品分配的良好控制,可以實現操作的穩定性,最終強化對企業經營各環節的控制力。仁達方略的實證研究進一步表明這種全價值鏈產生出了完整的價值傳遞過程,能夠節約企業間的交易費用,穩定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產品供銷關系,強化企業在經營各環節的控制力,提高企業的市場績效和市場競爭力,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企業在主要經營業務市場的地位。
中糧集團是國內企業通過建立全價值鏈而形成行業翹首的成功典型。成立于1952年的中糧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和實力雄厚的食品生產商。2004年底,中糧開始從單一進出口公司到國內最大糧食貿易、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生物質能源生產、房地產開發和金融服務等多元化企業的轉變,涵蓋了從種植養殖(上游)到生產、加工(中游),再到市場營銷、儲運(下游)等諸多環節。
本文發表于博銳管理在線|www.boraid.com|1
2005年,中糧集團確立了“集團有限相關多元化、業務單元專業化”的發展戰略。所謂有限度,就是中糧今后不搞過度多元化,新進任何行業都要慎之又慎,集團的第一要務是發展好主營業務。所謂相關多元,就是中糧的業務雖然有分類和多元,但行業之間要具備相關、協同性,要有邏輯關系,能互相支持,形成合力。而專業化的業務單元,就是每一個業務單元要形成自身發展目標和行業競爭戰略,找準行業標桿,明確自身定位,在所在行業中形成行業領導地位,在一些形不成領跑地位的行業逐步調整退出。通過資源分配,中糧集團把資源配置到有發展前景的業務單元,支持業務單元專業化的發展。
戰略的實質就是如何布局。在“集團有限相關多元化、業務單元專業化”的發展戰略的指引下,2006年,中糧開始了產業的整體布局,對企業業務進行了調整——把原來的43個業務單元整合為34個,由集團總部直接管理業務單元。2006年3月,中谷糧油集團公司正式并入中糧,成為中糧的全資子公司。2006年11月,中糧入股豐原生化,向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化工產業拓展。2006年底,“中糧國際”完成飲料業務和農產品加工業務的注資。
2007年1月,中糧集團將34個業務單元集中成九大板塊。其中包括:經營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中糧糧油有限公司,主營品牌食品和酒類的中國食品有限公司,主營食品加工和生物燃料的中國糧油有限公司,地產酒店板塊,負責土特產加工貿易的中國土畜產進出口總公司,負責培育潛力業務的中糧發展板塊,以番茄和糖類加工為主要業務的屯河公司,中糧包裝和金融事業部。
2007年3月,“中糧國際”分拆形成兩家上市公司——主營品牌食品飲料業務的“中糧國際”(后更名為“中國食品”)和主營糧油加工業務的“中國糧油”,為中糧兩大核心業務構建國際融資和兼并收購平臺,使上市公司更加專業化,更專注于產業戰略,整合管理資源。在并購中谷、中糧國際更名的前后,中糧還收回了上海福臨門,成立中糧食品營銷有限公司,致力于中糧集團在國內生產的“福臨門”、“四!、“滋彩”等系列廚房食品的營銷推廣和品牌運作等事務。[2]
中糧從核心業務農產品貿易出發,突破糧油食品的代理和自營進出口業務領域,向國內糧食貿易以及物流各個環節延伸。同時,在糧食加工領域延伸產業鏈條,對糧食貿易形成支持與互補。重組中谷集團,構建內外貿一體化的大糧食產業化體系;重組華潤酒精、豐原生化,進入生物質能源產業并成為這一行業的領跑者。通過產業整合,中糧進一步清晰和完善了糧油食品貿易、糧油初加工、品牌消費品等行業之間的商業邏輯,在糧食的加工產業里面,做到了從貿易、流通、生產、銷售到食品的全價值鏈。不獨如此,中糧全價值鏈商業模式還有其獨到之處,比如其突破糧油食品的代理和自營進出口業務領域,建立國內糧食采購與分銷渠道,不斷創造新的相關產業鏈比如生物質能源,等等。集團管理權威專家仁達方略認為正是這種獨特的全價值鏈商業模式造就了中糧的持續競爭力。
中糧集團的全價值鏈,降低了企業整體成本,真正實現了企業在文化上、財務上以及業務上的協同性,提高了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并最終在糧油進出口貿易、加工、生化能源、果蔬行業形成領導地位。
四大跨國糧商和中糧集團的全價值鏈模式,涵蓋了從上游到下游的幾乎全部產業,增強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性和控制力,這種商業模式是企業能夠舞動整個行業的有力武器。
[1]引自任力波、董振國文《國際糧商滲透中國糧區 打問號的“雙贏”格局》(《瞭望》新聞周刊)
[2]引自毛晶慧文《食用油市場的中外寡頭之爭》(《產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