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助企業騰飛——訪慈溪市公鐵聯運有限公司董事長范華表
2009-6-17 2:3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徐冬
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縣屬集體企業的聯運業務部,到經營公路、鐵路貨運、貨物配載、貨物聯運、物流倉儲、國際特快專遞、國際、國內空運及鐵路票務等業務的綜合性現代物流巨頭。12年間,慈溪市公鐵聯運有限公司(下簡稱公鐵聯運)是怎樣實現騰飛的?記者訪談中公司老總范華表口中頻出的“創新”兩字或許能給人有所啟示。
記者:從當年一個瀕臨轉制的聯運公司業務部,到如今慈溪物流業中最具競爭力的品牌之一,您認為這些年最為成功的是什么?
范總:創新。回頭看看公鐵聯運走過的道路就知道,沒有創新,就沒有公鐵聯運的今天。公鐵聯運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企業創新史。20世紀90年代以來,港口集裝箱和集卡構成的沿海物流體系支撐了我國外向型沿海經濟的發展,但隨著我國沿海經濟向內陸的延伸,集裝箱卡車的經濟運輸半徑將逐步難以支撐:一方面,外向型出口貿易的物流鏈向內陸的延伸,沿海經濟和內陸經濟的結構性差異需要高效的物流通道;另一方面,內貿流通的發展對陸路運輸物流服務提出新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通過改制,我們果斷地走上了發展公鐵聯運之路。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益,我們斥巨資購進德國原裝進口奔馳集裝箱車,光購車的投資就增加了近2/3,不過大投資獲得了高回報,車輛的利用率增加了近一倍。以快運為例:同行跑廣州、深圳線的航空資費大都為3元/公斤,公路與早段時間相近,但資費不到他們的1/3,因此公司實際的效益還是很可觀的。正是這種未雨綢繆使得公鐵聯運在目前經濟疲軟的物流市場中一枝獨秀。
記者:斥巨資購買設備提供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服務,這在十幾年前恐怕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吧?
范總:是的。但關鍵還在于是否有創新意識、危機意識、服務意識。在當時要邁出這一步確實是很不容易。一方面我們的前身是集體企業,計劃經濟時代等靠要的依賴思想還比較重;另一方面,購買進口的集卡,就意味著要停掉一些原有的配套維護設備,而進口車的實際運營還是個未知數,這需要冒風險,也需要有勇氣。當時我提出一個觀點,就是“熱的背后潛伏著冷的危機”,我總覺得必須未雨綢繆,先人一步。
記者:當前受經濟危機大環境的影響,貨運市場大多受到了一定沖擊。但據了解公鐵聯運不僅保持著較為穩健的發展勢頭,而且還加大了中西部新專線開拓的力度。這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范總:受當前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國家對內貿發展的重視日益凸顯,開拓中西部市場是大勢所趨。我始終認為,有領先一步的服務,才會有領先一步的效益。通過這些年的實踐,公鐵聯運逐漸構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創新機制。早在2000年,我們就在業內率先提供了針對客戶的網絡化服務;如今,通過先進的GPS裝置實現了運營管理考核的定位定額,使客戶能同步了解服務的每個環節。此外,按客戶接受我們服務的次數、貨量、路線等等評選星級來考核員工績效,為客戶量身定制服務方案。根據年度平均的貨損貨差量完善問責到人的制度,保障客戶的利益。正是這種持續不斷的創新,才使得公鐵聯運這么多年來的發展一直比較穩健。
記者:為了開拓新的利潤點,許多企業都在物流服務上絞盡腦汁,這是否意味服務創新的空間越來越小?
范總:我不這么看。相反我認為,我們還沒有把客戶的需求考慮清楚,服務上的創新還有很大潛力可挖。要真正把客戶的需求挖出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關鍵是要樹立以客戶利益為中心的經營理念。
記者:如今物流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一些外資企業也開始參與進來,對此范總怎么看?
范總:有競爭不見得是壞事,市場就是在不斷競爭、不斷創新和不斷分裂中成長的,社會也因此而進步。產品不可能就你一個做,物流服務也一樣。我常對員工講:“要做事,不要做戲。”企業發展要靠務實創新,不能靠造勢,造勢可能會導致品牌透支。就目前看,慈溪本地的物流業務還大有潛力可挖;而外資企業眼下從事的主要是把本地貨物運到境外的國際貨運業務,對本地貨運市場的近期沖擊還不是很大。我們只要靠扎實的做事、創新的精神、把主業做精做專坦然地面對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