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城市公共空間
2009-6-15 17:1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米歇爾·康·阿克曼,德國漢學家、歌德學院(中國)現任總院長、“德中同行”項目總監(jiān),前后一共在中國渡過了14年的光陰。這位高大和善、講一口京腔漢語的德國先生,為中國在城市化浪潮中日漸丟失的傳統(tǒng)感到擔憂與惋惜:“我對中國城市變化的速度有一種很復雜的感覺。城市是通過好幾百年有時候甚至是好幾千年時間才發(fā)展起來的,不能在10年之內就把一個城市的結構全都破壞了”。
歌德學院可謂是德國與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先鋒。阿克曼告訴《中國投資》:“我們把‘德中同行’項目和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緊密對接,希望對‘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議題做出獨特的詮釋”。
文化交流重在互動
《中國投資》:根據目前舉辦的情況,您認為“德中同行”這個項目是否成功?期間遇到了哪些問題?
阿克曼:我們這個活動以“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主題,到現在舉辦了3站,正好是全部活動的一半。活動一共3年,2007年8月份在南京開始,第二站是重慶,第三站是廣州。現在快到第四站沈陽,9、10月份到武漢,最后一站是上海世博會。每一站的活動大約是4-6個星期。
總地來講,我覺得活動是成功的。這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當地的老百姓喜歡,無論是官方還是普通市民,都喜歡,當時在南京的參加人數按照官方的數字是20萬;第二我覺得這個活動帶來了一些可以繼續(xù)的項目。
在重慶的活動剛舉辦到第三天就出了汶川地震。不過我們馬上就跟重慶市政府一起組織了賑災義演,籌集到1億多的捐款。對我來說也是非常感動的事情。
《中國投資》:歌德學院一直以來都是德國與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先鋒。中國的孔子學院近年來也崛起得很快,您認為兩者之間有什么不同?中國到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主要困難是什么?
阿克曼:好像有很多人不知道,除了孔子學院之外,還有中國文化傳播中心,在巴黎、柏林各有一所。他們的活動也比較全面,包括語言培訓、文化交流等。而孔子學院并不是一個中國的機構,而是當地的機構。在德國可能有7、8所孔子學院,大多是德國大學舉辦的。比如一個德國的大學,愿意成立一個教漢語的中心,可以向中國的漢辦申請使用“孔子學院”的名字,漢辦批了后,可以拿到一些經費,中方還會派一位老師。但機構是純粹的德國機構,主要目的是教漢語,主要經費來源是學費。
在文化交流方面,每一個國家都不一樣。不過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可能是中國對于這種對外文化交流的經驗還比較少。過去這種交流是非常官方的,兩國政府簽個合同,然后就派一個雜技團或者京劇團等文化團體來演出,我們覺得這甚至不算一種真正的交流。真正的交流是一種對話、一種互動的接觸。“德中同行”的活動里幾乎沒有一項單獨德國或者中國的項目,90%以上都是共同舉辦的。比如我們?yōu)樯蜿栭_幕式排練的德國著名劇作家畢西納的諷刺喜劇《萊昂瑟與萊娜》,在中國是首演,但是我們找的是中國的劇團和導演,我認為這樣能促成一種對話。
城市空間與市民生活
《中國投資》:您本人親自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變遷,讓您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
阿克曼:跟別人一樣,第一個感觸是速度,有時候這個速度也比較可怕。人在幾年之內,發(fā)現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已經都變了。我有時候也佩服中國人能夠接受這么一種速度。
現在中國的城市一模一樣,我到了一個地方,如果人家不告訴我,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兒。所以我對這種變化有一種很復雜的感覺。我們剛剛出了一本書,叫《北京跑酷》,是歌德學院20周年送給北京的禮物。它的內容是我們跟人合作在5個北京的小區(qū)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的調查,讓大家開始理解城市結構是一個非常活的東西,不能緊緊依靠抽象的理論來發(fā)展。這一地區(qū)的人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愿望,有著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然后再慢慢地改。
《中國投資》:那么您認為一座比較理想的城市應該是什么樣的?歐洲城市可以提供給我們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阿克曼:我們這次“德中同行”的一個大題目,就是公共場地建設。任何一個城市,需要一個不屬于公司不屬于商場而屬于市民的場地,在西方大城市就是廣場。廣場就是一個讓市民覺得“這是我的地方”,是一個市民愿意待、聊天、交朋友的地方。假如從商業(yè)角度來講,這么一個地方是浪費,因為掙不了錢。所以中國現在類似的地方都是購物中心,沒有一個屬于全市民的地方。這會損壞一個市民對于其所在城市的歸屬感。加上現在中國城市移民很多,他本來就不覺得自己是這個城市的人,只是一個工作掙錢的地方。由此他對這個城市的印象就會很淡,根本不會考慮什么環(huán)境保護或者破壞不破壞的問題。
城市的公共空間或許在人的整個生活中并不占據主要地位,但是有時候一個城市的公共空間代表了城市文化的精神。我們在南京開始活動,好多人反映以前根本沒有想到可以利用這個地方做出這樣的活動,好像這個地方變了,但實際上我們沒有改變什么。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變化,北京有很多老百姓自己給自己制造公共空間。多年以前在北京喝茶喝水的地方根本沒有,現在哪兒都有。這個并不是城市規(guī)劃決定的,而是老百姓自己有這樣的需要,他們把馬路變成公共空間,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歌德學院
歌德學院是德國在世界范圍內積極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學院,借助由歌德學院、歌德中心、文化機構、閱覽室以及語言學習及考試中心構成的網絡,促進國外的德語語言教學并從事對外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工作。同時,它也是公共以及私人文化機構、德國各聯邦州和經濟團體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