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臨空服務經濟 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2009-6-15 17: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現代服務業將是未來上海經濟發展的重點,拓展臨空服務業,實現產業延伸,將增強城市的集散能力和輻射能力,提高上海服務全國、聯系世界的能力。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可以使浦東成為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驛站,成為上海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臨空經濟是一種新興產業空間組織模式,它是指依托機場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促使資本、技術等現代生產要素在機場周邊匯集,并進而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聚區。在空港輻射的20公里范圍內是發展現代物流、現代服務、商貿會展、休閑旅游等產業的區域。許多國家和地區非常重視依托機場資源發展區域經濟,二戰后紛紛在機場周邊設立工業區、物流園區、自由區和商務區等臨空經濟區,都取得了不錯的績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法國戴高樂等國際機場的周邊,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依托傳統產業、建立科技園區、強化研發能力、搭建智力平臺等手段,臨空經濟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帶動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和空間支撐點。
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根據國家發展戰略要求,上海“十一五”規劃確定上海要實現“四個率先”、“兩個中心”,并強化對長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的輻射作用。南匯按照自身的區位條件,提出了依托“兩港”優勢的“十一五”規劃,確定了在開發海洋經濟的同時發展臨空經濟,努力打造“臨港新城”和“空港新城”,并且要實現“超越上海、超越航空”的發展戰略。
發展臨空經濟的戰略背景
1、經濟全球化的背景
經濟全球化是研究21世紀上海經濟發展的最為深刻、最為宏觀的歷史背景。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國際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要素流動障礙的消除,在全球化機制下先進要素將不斷向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匯集。從總體規模和結構水平看,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需要培育并且有能力培育自己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甚至世界城市的階段。未來國際資本將持續向長三角集聚,上海完全有條件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資本市場的“蓄水池”和“節制閘”,這將大大拓展上海腹地的外延,提高上海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城市能級,為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提供有力支持。
2、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
長三角是上海最緊密的一級腹地,其區內資源整合程度將直接關系到上海能否充分有效獲得自身發展所需的市場、資本、企業家等稀缺要素,關系到上海經濟發展的前景和潛力。長三角是我國城市密度最高、科技力量最強的地區,未來有可能發展成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對浦東機場周邊地區而言,這意味著更多的商機和更低的商務成本,臨空經濟尤其是現代臨空服務業的市場空間將得到延伸,外部環境將得到優化,發展平臺將得以拓展,區域形象將進一步形成和鞏固。
3、工業化的背景
世界上臨空經濟發展和臨空經濟區建設比較成功的案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場、愛爾蘭香農機場、美國亞特蘭大機場、日本東京關西機場等,這些機場都集中分布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而廣大的亞、非、拉國家雖然人口眾多,機場的絕對數量也不少,但它們臨空經濟的發展成就卻乏善可陳。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發達國家在發展臨空經濟時有著雄厚的產業支撐。
4、上海城市化的背景
城市是現代產業的集聚地,城市的生長過程就是現代產業在空間上不斷集聚的過程。由于外部規模效應的存在,臨空產業要取得最佳效益,必然會在空港周圍匯集起來,形成臨空經濟區或臨空產業集聚區,而臨空經濟區的不斷發展壯大,必然會同空港一起形成一個以空港為“凝結核”的地域經濟系統,即現代城市。空港新城是浦東現代臨空經濟區發展的最高形式、最終目標,同時也是其臨空經濟區的必然歸宿。
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兩條主線,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目前上海的城市化已經進入郊區城市化階段,意味著中心城區的聚集效應相對于其擴散效應已開始減弱,生產要素甚至是一些先進生產要素開始向郊區轉移。如果把空港新城放在整個上海城鎮體系演化過程中進行動態考察,就會看到它的出現同上海城市化進程的節拍基本吻合,它順應了上海城市化的基本規律。
綜合各方面的條件看,全國機場中,上海機場尤其是浦東機場的地理位置最為優越,區域經濟發展迅速,航空市場潛力巨大,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條件,最有可能建成國際航空樞紐,成為我國民航強國的重要標志。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擴建可以不斷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增強城市的集散能力和輻射能力,提高服務全國、聯系世界的能力。
發展臨空服務業集聚區,實現產業延伸
從部門經濟的角度看,臨空經濟包括現代臨空型制造業和臨空型服務業兩大類產業。按照上海“三、二、一”的產業方針和“兩個中心”的發展目標,現代服務業將是未來上海經濟發展的重點。這一戰略在臨空經濟領域的投射,凸顯了臨空型服務業及臨空型服務業集聚區在區域經濟發展藍圖中的地位。
第一,發揮自然條件優勢,建設特色空港新城。憑借空港新城所具備的優勢和自然條件,打造具有特色的空港新城,應該借鑒發達國家臨空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建設空港新城,要凸顯文化內涵,體現民族風格和生態文明。
第二,依托空港優勢,大力發展多種臨空服務業。要精心規劃核心區的功能定位,主要突出空港配套服務和國際商品貿易的兩大功能,以科學發展觀的大思路、大手筆,打造大浦東區域先進服務業發展的新起點、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功能齊全的新特點、人氣集聚的新景點。建設一個集商貿科技、文化旅游、休閑娛樂,一體化、多元化、國際化的現代臨空服務業集聚區。
第三,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現代臨空服務業集聚區的建設,抓住戰略機遇、明確戰略定位、部署戰略階段、落實戰略舉措。世界正處于航空工業加速發展時期,中國制造大飛機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航空工業發展必然推進機場和機場周邊地區的發展。我們要依托“兩港開發”,在大力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同時,從區位優勢尋求區域經濟的發展特點,向臨空產業延伸,努力形成現代服務業高地、高新技術產業高地、人才集聚高地和國際貿易高地。
積極籌劃之中的華夏文化產業園是金融危機下加強臨空、臨港經濟帶建設,推動區域發展,促進大浦東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華夏文化產業園可成為推動臨空、臨港經濟帶乃至大浦東發展的重要引擎項目。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園區的開發建設將帶動文化創意產業及其他關聯性產業發展,加快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的形成,促進臨空、臨港經濟帶共同發展。園區可以憑借在世博會舉辦期間建立的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積累市場人脈,形成上海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成為大浦東后世博發展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園區的開發建設將為臨空、臨港經濟帶注入新的文化內涵。通過華夏文化產業園區這一平臺,以貢品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民間文化將薈萃于當地,這將大大增添當地的文化氣息,為臨空、臨港經濟帶乃至大浦東區域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園區本身將因此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節點驛站,成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張新名片。
(作者為中國貢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師范大學副教授)
國外臨空經濟的成功經驗
1、香農機場
香農鎮原是愛爾蘭西部香農河河口灣北岸的一個小村莊。1942年機場建成后成為重要的航空中轉站,此后,香農航空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1947年香農機場開設了世界第一家機場免稅商店。并在機場周圍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免稅工業區,區內的飛機維修業在國際上享有盛名。1960年建立世界上最早以出口加工業為主的自由貿易區,以免稅和低成本優勢吸引大批外國企業,一度成為愛爾蘭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聚集地。1984年香農開發公司建立了愛爾蘭第一個國家科技園區,逐漸發展成由5個國家科技園共同組成的“香農知識網絡”,帶動整個開發區向高科技、知識經濟發展。
2、樟宜機場
周邊有樟宜商業園、新加坡機場物流園、樟宜國際物流園、新加坡白沙芯片園和淡濱尼芯片園,另外有展覽中心、社區服務中心,涵蓋了總部經濟、會展、物流、國際商務、高科技制造、康體休閑等相關產業。
3、史基浦機場
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附近的商務區被譽為“歐洲商業界的神經中樞”,對國際商界來說極富魅力,吸引了眾多國際大公司前來投資。商務區包括阿姆斯特丹機場,部分阿姆斯特丹城區及其周圍地區。阿姆斯特丹機場商務區是一個重要的物流、商業樞紐,直接導致許多歐洲公司,把歐洲總部、營銷部門、訓練中心、零件中心(后備)、共享服務及研發中心等都設在這里。經過十幾年發展,現已成為歐洲物流和商務活動中心,吸引300多家國際公司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