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動內需 硅產業的發展方向
2009-6-15 16: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是世界上工業硅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年產量已達到約120萬噸,其中一半以上出口到國外,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數近60個,每年西方發達國家工業硅總消費量的一半以上由中國提供。雖然我國是工業硅的第一出口大國,但出口價格卻低得驚人,經常比國際市場正常價低20%~30%,嚴重的時候甚至要低到50%。今年1~5月,我國工業硅出口的平均離岸價為2001美元/噸,而同期美國和歐盟的工業硅現貨價為3500美元/噸。
為什么工業硅會這么大規模、低價出口呢?在此次2009中國硅產業發展論壇上,不少專家認為,除了產能嚴重過剩、盲目擴張、爭取國際市場份額等原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硅產品的國內需求不足。據統計,前幾年,我國工業硅的消費構成中,國內消費量只占總產量的30%,70%左右出口到國際市場。大量的工業硅在國內無法消化都只能流入國際市場。
2008年我國工業硅的出口量首次出現負增長。除金融危機導致的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國內多晶硅、單晶硅等產業的快速發展,消化了大部分的工業硅。2008年我國多晶硅產量比2007年增長277%,單晶硅產量也比2007年增長了29%。國內下游產業需求的增加使工業硅的國內消費水平本世紀以來首次達到總產量的40%以上。
不難看出,只要下游的內需一擴大,工業硅的出口就會大大降低,一方面寶貴的資源流失少了;二是有利于價格的良性競爭。
多年來,產能過剩都被看成是企業競相低價出口的罪魁禍首,但是有專家認為產能過剩不是全部的問題所在,產能過剩也可能是內需不足的一種表現。以硅產業為例,我們的工業硅產量很大,但相關產品的人均消費量卻很低。比如,有機硅材料是工業硅的主要下游產品之一,目前,我國有機硅材料的人均消費量只有美國和日本的15%、歐洲的40%。
據了解,為了控制我國硅資源的外流,國家動用了許多手段。如從2008年1月1日起海關對我國出口工業硅開征10%關稅,當年12月1日起又把工業硅出口關稅增加到15%。通過提高出口關稅來控制工業硅的出口量自然是一個辦法,但畢竟只是一種“堵”的辦法,是一種被動的辦法。我們應該更多地在“疏”字上想辦法,而擴大硅產業下游產業的“內需”,無疑是最積極的辦法。不僅是硅產業,對于國內所有資源型產業來說,政府部門在進行宏觀調控時,如果能扶持其下游產業鏈上每個環節的發展,通過政策傾斜全力培育其重點產品的下游市場,從而激發出對這些資源性產品的巨大國內需求,讓我們的工業硅、稀土、螢石等寶貴的資源型產品在國內就能獲得很好的收益,自然就減少了資源的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