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物流科學發展的八大關系(下)
2009-6-1 0:4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李學工
五、農村物流與農村消費物流的關系
前有所述,農村物流是在特定地域范圍內所有的物流經濟活動,其物流供給與物流需求而形成的物流服務市場和包含買賣雙方的產業集合。消費物流是站在消費領域的角度考慮物流問題,而農村物流是站在全社會物流供給的角度尋求滿足社會需求的提前下,實現對消費相關群體利益的最大化,以謀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而,農村消費物流主要是指滿足農村經濟發展中各類產業組織的物流消費,解決消費中由于空間和時間帶來的各種矛盾和障礙,如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消費的成本最小化與服務最大化。農村消費結構與消費支出的總量決定農村物流的總供給量,農村消費物流是農村物流的一個組成部分,涉及到農村各產業組織消費機構的物流需求,還包括農村生活消費的物流需求,是農村物流供給的最后階段,也是物流價值實現增值的末端,隨著農村消費環境的不斷優化,消費物流必然成為農村物流的重要板塊,使農村物流的內部結構日趨完整。
總之,農村物流是從物流服務供給的角度出發,以物流的成本和服務為發展理念和追求的目標,最大限度地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謀求生存和發展;而消費服務是站在消費領域的角度出發,是基于消費的質量水平考慮其消費成本最小化和效率的最大化,兩者關系不存在誰服從誰,既存在矛盾的對立,又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這就決定了消費物流是農村物流優先發展的重要環節,農村物流是否能夠以人為本地貫徹科學發展觀,能否站在消費領域的角度,全方位提高社會各界消費方的生產或生活效率與效益,降低其消費成本為己任。
六、農村物流與“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的關系
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核心是農村流通網絡建設,擴大農村消費處于重大發展機遇和階段,隨著農民收入逐步提高,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將覆蓋全國70%鄉鎮、50%自然村,通過建立新型農村市場流通網絡,保障農民方便消費、放心消費。但由于長期受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農村生產力水平的制約,當前農村商品流通產業普遍存在設施不足、設備陳舊、交易成本高、交易方式落后等問題,不僅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也抑制了農村社會各方面的生產和生活消費,延緩了農村市場化進程,成為農村發展面臨的新瓶頸。根據政府調結構、保增長、擴內需和保民生的要求,“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則正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而農村物流作為“規劃”中九大重點工程之一,將會對“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農村物流正當其時和大有用武之地,必將使農村物流與“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兩者找到最佳的切合點。
綜合上述,農村物流與“萬村千鄉”工程建設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它是盤活“萬村千鄉”工程建設的一條“生命線”,作為連接“萬村千鄉”工程的供給物流鏈和消費需求物流鏈,承擔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任務,而 “萬村千鄉”工程建設又是農村物流調整與振興的良好契機,需要農村物流全方位整合農村各方面的社會物流資源,將農村從事運輸、倉儲、加工、包裝及物流信息服務等各類組織的資源,以及農村中國郵政、新華書店、農業企業集團的資源全面整合,構建農村物流網絡體系,搭乘“萬村千鄉”工程建設的快車,配合其工程建設實現自身的跨越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七、物流政策與農村物流科學發展的關系
“農村物流政策”泛指政府公共權力對農村物流的介入與干預,它包括與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策、規劃、計劃等,以及政府對物流的基礎設施、運行載體、執行主體、資源整合、部門協調、技術手段、行業規范、改革開放等方面的直接干預。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村物流政策的主體包括三個部分:立法、司法與行政機構。確保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和科學發展,需要貫徹、落實及執行農村科學發展觀的重點。首先,必須加強農業高技術和基礎研究,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全方位提升我國農業高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其次,進一步強化關鍵技術集成創新研究,為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撐。要圍繞農村與農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全面提高農村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保障經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再次,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力度,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水平。
圍繞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進一步明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工作定位,重點加強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的技術熟化與轉化;最后,強化區域農村科技工作,提高區域農村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通過實施一批重點科技項目,加強技術集成推廣,培育和壯大一批具有較強區域帶動性的特色支柱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農村物流政策則是涉及農村范圍及其以外相關有助于物流經濟增長的制度機制保障體系,它與農村科學發展是一個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互為聯動的關系。農村科學發展的本質是推動經濟的集約化發展,農村物流政策是確保農村物流實現率先發展保障體系,也是實現農村科學發展的主要途徑和關鍵手段。
八、農村物流與物流經濟倫理的關系
從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來看,社會政治、經濟、法律、技術等環境是相對脆弱的,農村物流自身起步晚、技術、信息條件落后,加之,從產業市場結構、產業績效、產業組織集中度、進入壁壘等均處于低層次發展水平。這就決定了農村物流不僅在行業組織結構、管理模式、運作流程等方面,表現出市場競爭秩序、競爭手段的粗放性,市場結構的非完整性,以及競爭環境的復雜性。這使得農村物流經濟活動的行業規范、同業協作、物流要素銜接、流程操作等方面,有關違背經濟規律、違規操作、惡意競爭、物流鏈脆弱等問題層出不窮。
因此,特別需要建立經濟倫理和道德規范機制,構建物流活動的理念或行為的倫理價值導向體系,約束物流行為主體與客體的經濟行為,促進農村物流的健康穩定發展。與其說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信用經濟,還不如說是倫理經濟和道德經濟,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必然是倫理道德在經濟社會的回歸。因而,推動農村物流的健康發展,政府引導,各界參與,行業推進,加快農村物流行業組織的特殊作用,以規范物流行業及組織的市場行為。面對當前農村物流市場無序、零散、粗放的經營環境下,一方面,加強對農村物流行業及其組織和市場行為的規范,加大物流領域經濟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亟需建立農村物流經濟倫理價值體系,依托行業協會及各類農村合作組織,構建和諧物流、生態物流、環保物流、協作物流、誠信物流、安全物流等內容的物流倫理價值體系,盡快實現農村物流的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和持續發展。
總之,上述八大關系貫穿了一個核心,即“規劃”中多次出現“一體化”的概念或理念。農村物流是我國目前調整與振興規劃中的核心,一方面它牽動著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又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等精神實現的重要手段與途徑,意義重大,聯動和帶動性強。如果說“規劃”是推動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奠基石,那么農村物流則是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強勁的動力機。 (完)
作者簡介:李學工,曲阜師范大學運籌與管理學院教授,物流科學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近年主要研究領域:農村物流、農產品物流、港口物流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