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浦東"面積逾1200平方公里 形成五個圈層布局發展
2009-5-25 22: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浦東地圖“有效期”很短。
這幾天,由上海測繪院趕制的首批“新浦東”掛圖新鮮出爐,地圖上,新浦東雄踞東海之濱、杭州灣畔,內連揚子江、外眺太平洋,1210多平方公里腹地,猶如大鵬展翅。這意味著,去年剛問世的最新版浦東地圖又“過時”了。
地圖追新,怎追得上浦東前進的腳步?浦東開發開放19年、綜合配套改革試點4年,翻天覆地變化濃縮在一張張不斷更新的地圖上。這塊中國遼闊版圖上的袖珍土地,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典范,成為上海改革開放的縮影。
總量釋放經濟潛力
老干部沈入群從1991年離休以來,一直受浦東新區領導委托,與測繪院合作編繪內容詳細的浦東地圖,至今已參與了15張浦東地圖的繪制,是名副其實“地圖老人”。他說:“每一張浦東地圖與上一張相比,都有很大變化!
這次“新浦東”地圖的最大的直觀變化,就是兩區合并后面積的擴大。南匯677.66平方公里面積劃入后,“新浦東”面積超過了1200平方公里,整片地區形態更為飽滿。
在這張地圖上,原來南匯和浦東各自的產業布局像兩塊拼圖完全咬合在一起,“新浦東”未來發展的五個圈層已經十分明顯:一是陸家嘴金融城,未來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舞臺;二是由內環線以內和三林世博地區構成的會展旅游貿易圈;三是從外高橋到金橋、張江,向南延伸至康橋工業園區、臨港裝備制造業基地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帶;四是從外高橋、唐鎮、曹路、川沙到惠南鎮、臨港新城的新市鎮圈層;五是從外高橋港區到浦東空港,再到洋山深水港的航運物流產業帶。連成圈,形成閉合回路,產業圈活起來了,真正實現“1+1>2”的戰略整合效應。
浦東開發開放19年的高速成長,可以說濃縮了有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上百年的發展歷程。資料顯示,浦東開發開放之初的目標是“到2000年,GDP預計將超過200億元,比1990年增加2.5倍”。而實際“翻新速度”又是多少呢?2000年,浦東新區GDP已經超過1000億元,2008年達到3150億元以上,平均每天創造8.6億元的經濟價值,占全市近四分之一。
1990年,陸家嘴的制高點是一個七層樓高的消防瞭望塔,當時陸家嘴開發公司總經理在辦公室墻上貼了一幅“百樓畫”,寄托了自己退休前想在浦東建100幢八層以上樓房的夢想。而在兩區合并之前的最后一版浦東新區地圖上,僅15層以上的大廈就有450幢。小陸家嘴地區40多棟商務樓,平均每棟年稅收逾2億元,“樓宇經濟”的量能規模令人驚嘆。
質量提升區域魅力
浦東地圖從1998版起,嵌入了陸家嘴中心綠地。這塊寶地不造高樓賺錢反而投錢造綠,成就了如今林立大廈中的一片都市之肺。這是陸家嘴金融城設計勾畫中的神來之筆,被稱為“鉆石寶地間的綠翡翠”。
錯落在浦東地圖上大片大片的綠色,見證了綠色浦東、生態浦東的內涵及質量提升。這些年來,浦東城區人均公共綠地由原先0.5平方米增加到24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7%;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1%。對于工作和生活在浦東的3萬多外籍人士、每天進出浦東的2萬多各類外籍商務人員、每年來浦東旅游觀光的60多萬境外游客來說,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重總量更重質量的浦東尤顯魅力無限。
浦東的這種可持續發展之美,來自于理性規劃的遠見與卓識。產業結構的變化是力證。開發之初,浦東跳過“三來一補”,直接引進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導、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如今,現代物流、信息服務、旅游會展、商務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產業等作為新的支柱產業異軍突起。2008年,浦東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7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55%。
經過19年高強度開發,浦東在金融、航運、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形成了較強的基礎。但對承擔著引領示范重大功能的浦東而言,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需要更大的“轉身空間”。今后,隨著腹地的擴大,新浦東將形成陸家嘴金融城、世博園區、外高橋保稅區、浦東國際空港、洋山深水港、臨港新城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的“金三角”,成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核心區域。
能量激發龍頭魄力
1991年2月,小平同志視察上海時指出,開發浦東,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系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細看浦東的地圖,不僅能讀出快速增加的經濟總量和不斷提升的內涵質量,更可以讀出浦東在全國經濟中的這種戰略地位。
浦東新區地圖上,除了不斷優化的道路、河流、橋梁、隧道等地理要素網絡,還有不斷增多的社區、醫院、學校、賓館等,顯示出浦東高速城市化的進程。更重要的是,落戶浦東的數百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尤其是規模大、能級高的世界500強企業,具體分布位置,在浦東地圖上都清晰可尋。
浦東是中國開發開放的最前沿,在這里,中外資金融機構總數近55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超過110家,還先后匯聚了證券、期貨、外匯、黃金、鉆石、產權等一批重要市場,成為要素市場最齊全的地方。
在浦東,改革攻堅能量巨大,一批改革試點項目取得重要突破。首批開展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試點,設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和科技金融服務公司,成立陸家嘴金融審判法庭。
浦東已經成為一個杠桿,“撬動”了上海城市功能的重塑,大約40萬浦西居民動遷到浦東,給浦西騰出了形態重塑和產業優化重組的必要空間,新增就業崗位100多萬,助力上海經濟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其次,加速了長三角乃至長江流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帶動這些地區承接國際資本、產業和技術轉移,快速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進而使我國的對外開放呈現出從沿海向沿江縱深推進的嶄新格局。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浦東承載國家戰略,推動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使命和區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