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鋼材期貨求索后的沉淀
2009-5-23 10:4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本報記者王京上海報道
編者按:一代人的激情、追夢和傷痛,一個人十六年的鋼材期貨情結。從初期的運籌、發展到后來的巔峰、摘牌,欣喜、沉痛的背后又意味著并留下些什么?近日,本報記者有幸采訪到這位見證中國鋼材期貨兩次誕生歷程的顏羽女士,透過她所談及的三方面獨家視點,真切映射出了那代人的追尋、理性與積淀。
鋼材期貨上市時至兩月,從盤面交易來看,似乎并無出現預期想像的那般活躍。這確已讓期鋼投資的“外行人”內心一陣瓦涼,而在從業“內行人”看來,對此或早已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究其緣由,或許我們可從十六年前參與設計過首張鋼材期貨合約的原蘇州商品交易所總裁、現任東吳期貨總經理顏羽身上尋到更多答案。
“無論是鋼材期貨,還是正在醞釀推出的聚氯乙烯(PVC)期貨,任何一個新品種的上市,終究都是需要來 ‘養’的。”顏羽一臉欣慰地告訴本報記者,關于鋼材期貨當前的交易狀況,我們需要給它一個基準的評價,事實上,“作為新的上市品種,鋼材期貨的交易表現已經超越了先前任何一個新品種的初期表現”。
任何期貨新品種都需要“養”
一定程度上看,我國鋼材期貨上市的確有著非凡意義,無論是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還是對整個鋼鐵產業鏈條及期貨界的影響都是不容置疑的。
“未來它一定會發揮非常好的、大的正面影響。”顏羽稱,早期業內對鋼材期貨的預期并沒有錯,只是這種期望一定要假以時日,截至目前,鋼材期貨上市也未破兩月。其實,任何新品種的上市都要經歷一個培育的過程,都是需要來“養”的。
眼下,盡管業內大多數對當前期鋼交易盤面并不滿意,但對于行業資深人士、尤其是見證過鋼材期貨在我國發展歷程的顏羽來看,“短時鋼材期貨交易平緩是很正常的”。抑或有人會繼而分析說,是當前世界金融危機大環境影響所致,“其實這存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從交易所的角度來講,為避免期貨新品種在上市短時間內因交易過度活躍從而帶來不可控的風險因素,所以比較謹慎,不鼓勵剛上市交易便很大、很活躍的現象。可以說,大家都在摸索這一新品種,這需要一個過渡時間,一個培養過程。
而從參與者的角度來講,尤其對于那些從事鋼鐵行業的期貨參與者來說,短期還是以觀望心態為主。由于他們是現貨從業者,對期貨這一遠期交易還沒有形成一種習慣意識,尤其在今年各種不確定因素太多的狀況下,譬如世界金融危機,四萬億基建投資,鐵礦石談判等。
鑒于上述情況,大家應該理性認識到,“鋼材期貨沒有輕易起來應該不是壞事”。近日來,多數期貨專家向本報記者表示,“可能到今年7~8月份的時候,螺紋、線材期貨合約的交易會大幅活躍起來。”
行業認知差異或成過去傷痛
業內眾所周知,鋼材期貨并不是首次在我國上市。追溯歷史,國內曾于1992年10月12日在蘇交所率先推出覫6.5mm線材期貨交易,“雖然最高日成交量一度突破300萬噸,創下當時全國所有期貨合約之最,但從其推出到結束僅生存了不足15個月。”
當問及那段難忘歲月,曾親歷了首張鋼材期貨合約設計,并擔任當時蘇交所總裁的顏羽透露,“其實,這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傷痛,更是我們那一代從業人的傷痛”,或許它的結束只應歸于當時的行業認知差異與影響的結果。
不難看出,當時推出鋼材期貨是為順應國內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伴隨當時的鋼材流通體制改革應運而生。
顏羽回憶道,20世紀80年代后期,各地陸續建立的鋼材現貨批發市場,改變了當時生產計劃由國家規定、產品由國家分配的傳統格局,并嘗試建立一種統一、高效、通暢的鋼材流通體系,但因管理經驗不足,配套環境缺失,一度普遍出現了“三角債”及現貨市場本身所具有的價格不透明等眾多弊端,為此業內急需找尋一條交易快捷、履約率高、有質量保證、價格權威的交易方式。
可以說,“每個對于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的業內人都會承認,蘇交所推出的鋼材期貨是中國當時最成功的期貨品種。”據了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米勒還曾對此進行了高度贊揚。
時至今日,鋼材期貨終于再次重出世面,這也驗證了鋼材期貨上市對我國有深遠意義。
此外,面對鋼材期貨的風險,顏羽凝重地說,“初進者一定要理性對待”。眼前不枉只有兩類人:一類是怕進入,一類是貿然進入,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是不應該的。
作為初進者除要充分了解期貨知識以外,還應堅持“保值為主”與“期現結合”兩種心態,要看到期貨利好功效的同時,避免自己對期貨技術層面知識欠缺的忽略。她總結道,無論是鋼廠還是流通貿易商,利用期鋼實現套期保值和風險管理應該是其最根本的目的。
期鋼與電子盤各持“殺手锏”
當談及業內最為關切的鋼材期貨與電子盤市場博弈時,顏羽表示,其實電子盤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某種程度上看,“只要國家不強行干涉,電子盤交易市場的生存空間還是很大的。”
不難想像,期貨乃國家正規開設的規范的投資市場,金融屬性要大一些,而電子盤應該說更具有一些市場流通屬性,但如果電子盤的組織者有很好的股東背景來支持的話,安全性應該還是有一定保障。
正是基于這一情形,在鋼材期貨還沒有完全成熟之際,業內會有更多人偏愛電子盤,認為期貨功能遠不如電子盤顯效明顯。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認知”,在曾經參與創立過鋼材電子交易市場的顏羽腦海里,一旦鋼材期貨“旺”起來,期貨市場的功能作用將要遠遠大于電子盤。
“期貨的最大作用就是燙平價格波動”,她稱,在現貨市場,價格無論向上向下,其“走過頭”的機會和程度都會很少。但是在期貨市場,由于參與者的投機心理和資本的作用,“走過頭”的機會要多一些。當期貨價格“走過頭”時可以給現貨市場一個趨勢信號,理想狀況下現貨市場的主體會根據信號適當調整供求,從而影響現貨價格向反方向移動。由于參與者的不同,這種價格燙平的功能電子盤是無法做到的。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電子盤也有它獨特的優勢。“由于市場上各種各類交易需求很多且經常變化,期貨交易所要順應市場需求開發一個新品種很難(路徑很長);而電子盤則不同,只要自身客戶達到100家便可輕易開辟新品種,譬如上海大宗鋼鐵目前已有數千家客戶,不僅可以輕松地開辟市場需求的新合約,而且交易量也會很快上來。”
顯然,業內應該看得出,鋼材期貨及電子盤市場并非完全水火不相容,只要各自發揮優勢,都能很好地為鋼鐵行業保駕護航。
人物檔案:顏羽1985年蘇州市物資局1995年蘇州商品交易所總裁1999年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總裁1999年恒遠證券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2004年上海大宗鋼鐵電子交易中心首席執行官2007年東吳期貨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