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矛盾凸顯 鐵礦石談判僵局難破
2009-5-23 10:4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陳玉明
2009年鐵礦石談判至今依然未能突破僵局,雖然談判雙方都承認今年的鐵礦石價格應該下降,但究竟應該降多少則說法不一。除降幅上存在分歧外,供需雙方內部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由誰來達成首發價格也是個問題。這種種矛盾使今年的鐵礦石談判局面格外混亂,也格外引人注目。降幅之爭
中國是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今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對鐵礦石的預期降幅是40%以上。與中國相比,全球第四大鋼鐵制造商韓國浦項鋼鐵對降幅的期望值更高,希望至少下降50%。
作為主要賣方的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與巴西淡水河谷,自然不希望降幅太大。力拓4月上旬表示,已經與一些亞洲主要客戶達成協議,鐵礦石暫時降價20%供給亞洲鋼鐵企業,20%的降幅也是力拓對2009年鐵礦石價格談判的試探。
澳大利亞第三大礦石生產商FMG集團則表示,在通盤考慮全球范圍內的減產和目前鐵礦石現貨市場的形勢之后,FMG集團預測2009年的鐵礦石基準價格將會下降30%。
當前談判依然未能打破僵局。中鋼協常務副會長羅冰生說,目前三大礦山寄希望于中國二季度的鋼材市場旺季,不同意我方的降價幅度,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二三季度的鋼材市場仍將處于較困難時期。
目前中國進口的澳礦現貨價格僅在每噸60美元左右,與澳礦2008年的長協價92美元/噸相比,降幅已約40%。而摩根士丹利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稱,為了維持主要客戶 (中國)對鐵礦石的消費,各大礦業公司將不得不接受至少降價35%的條件。
供需雙方內部分歧
鐵礦石現貨價往往比長協價高不少,當前現貨與長協價倒掛是罕見的例外。但在中國國內,只有百余家企業有進口長協礦的資質,而中國大小鋼廠就有1200家左右,大量中小鋼廠買不到長協礦,只能購買現貨礦或者以現貨價購買大鋼廠倒賣的長協礦。由于中小鋼廠只買現貨礦,它們反而希望長協礦價格更高一點,這樣它們可以與大鋼廠更公平地競爭。雖然今年2月中鋼協通過了《鋼鐵行業進口鐵礦石貿易秩序自律公約》,禁止有進口資質的企業倒賣長協礦,只準收取少量的代理費,但公約能否得到很好的執行,依然是一個待解的命題。
而賣方陣營內,巴西淡水河谷與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之間也存在利益分歧。由于巴西到中國的海運費遠高于澳大利亞到中國,淡水河谷對必和必拓本次談判之初力推的指數定價模式不感興趣,因為這種指數定價模式不利于進口商規避海運費市場風險,從而也就不利于淡水河谷穩定市場份額。
鑒于當前慘淡的市場形勢,澳大利亞方面則希望擴大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西澳大利亞州政府駐華商務代表處首席代表莊彬俊表示,由于對中國來說澳礦到岸價最便宜,中國鋼廠要降低成本,就應擴大對澳礦的使用,目前澳礦占中國進口礦的40%,莊彬俊希望這一比例能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