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株潭規劃發展需從七方面重點突破
2009-5-22 1:4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2008年起,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影響,金融業、房地產業和國際貿易急劇滑坡,并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的諸多領域。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福建沿海、山東半島的外向型經濟受到很大影響,傳統出口顯著受阻,其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表現出向內地轉移的趨勢。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2008年湖南GDP達到11000億元,首次邁入我國萬億元俱樂部。全省財政收入130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8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00億元,進出口總額130億美元,萬元GDP能耗下降4.5%。但湖南人口多,農業經濟比重大,人均收入、工業化率、城市化率等重要經濟指標都要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總體來看,湖南既面臨著空前的發展機遇,又面對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基于“兩型社會”建設背景,湖南必須變革發展方式,改進產業結構,調整空間布局,優化成長機制,走又好又快的發展道路。
長株潭城市群的發展定位是: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示范區,湖南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的引導區,中部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具有國際品質的現代化的生態型城市群。試驗區的特色是“兩型”,核心任務是“兩新”,載體是城市群,根本措施是綜合配套改革,著重點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總體要求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長株潭正在規劃建設一系列新城區,其規模之大,起點之高,力度之強,投資之多,是湖南發展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比如長沙的大河西先導區和濱江新城,株洲的云龍新城,湘潭的九華新區,株洲和湘潭的天易新區。這些區域的大規模開發,將使長株潭的面貌發生顯著的變化。長潭西線的開通,長株高速的興建,明顯縮短三市之間的通勤時間,將顯著加速三市一體化建設的進程。
作為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軸心區域,結合“兩型社會”建設,長株潭的規劃發展需要從以下方面重點突破。
一是構建特大型城市群,打造中部崛起的主體增長極。中部六省的競爭,實則是中心城市群的競爭,關鍵在于中原城市群、大武漢、長株潭之間的競爭。目前湖南經濟實力有限,只能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長株潭,在短時期獲取盡可能多的經濟收益,再滾動開發省內其他地區。目前長株潭城區規模明顯偏小,綜合實力也不夠強。湖南現有6800多萬人口,城市化率偏低,大城市也不多,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有限,因此,長株潭的整體規模宜大一些。到2020年,長沙的城市人口規模可達到500萬人,株洲和湘潭的城市人口規模合起來也可達到500萬人。有鑒于此,長沙縣、望城縣、株洲縣、湘潭縣皆可作為新城區的拓展范圍。長株潭中心城區外圍的8個城鎮,即湘陰、汨羅、瀏陽、醴陵、湘鄉、韶山、益陽赫山、寧鄉,可作為長株潭的衛星城鎮,其整體規模可達到500萬人。屆時,長株潭的城市人口規模可達到1500萬人,建成區面積可達到1600平方公里,城市群具備超大規模和強大實力,能夠卓有成效地輻射帶動湖南省乃至周邊地區的發展。
二是以湘江為生態軸,建設高品質的宜居城市群。長株潭區域是開發程度較高的城市-鄉村復合型生態系統,其空間布局的困難在于,株洲、湘潭為重污染的工業城市,但卻位于長沙的湘江上游和夏季盛行風向的上風向。長沙的環境生態要求又明顯地高于株洲、湘潭兩市。因此,長株潭必須作為一個城市區域來統一規劃,統籌建設,共同保護,綜合治理,決不能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現階段可在湘江設置多道環境監測斷面,規定嚴格的環境控制指標,要求各工業區域從嚴控制和抓緊治理,并落實責任制。重點治理區域包括株洲霞灣和湘潭竹埠港。可把湘江作為聯結三市的生態紐帶,建設高品質的湘江風光帶和湘江產業帶。株洲航電樞紐和空靈岸,湘潭易家灣和昭山,長沙岳麓山、橘子洲、三叉磯、月亮島、靖港古鎮、銅官窯遺址以及瀏陽河、撈刀河等,可共同開發為山水景致秀美、文化內涵豐富的濱江風光帶。在長沙香爐洲應抓緊興建湘江航電樞紐,以改善湘江航運條件和旅游景觀。
三是保護好三市結合部,重點加強規劃控制。長株潭結合部包括長沙的暮云、跳馬、大托和坪塘,株洲的云田、龍頭鋪和仙庾,湘潭的易家灣、昭山和九華。三市結合部農田、水面、森林、丘陵較多,在規劃建設過程中,要盡量保持原生態,營造城市群的綠心,開發強度不宜過大。昭山風景名勝區、石燕湖森林公園、暮云野生動物園、蓮花山森林公園、株洲九郎山和仙庾嶺以及附近的湘江兩岸可確定為重點保護區。三市結合部的開發,應綜合三市現有的優勢,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重點發展高層次第三產業和文化產業,比如會展、動漫、印刷、博覽、休閑、旅游、餐飲等。項目準入門檻要高,嚴禁上馬污染型企業。結合部的規劃建設,應引導長株潭城區相向發展,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集聚,但并不主張三市建成區的對接融合,而務必保留有足夠的生態綠地。應以重大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在此打造促進三市一體化的平臺,比如建設長株潭汽車總站、長株潭火車總站、長株潭輕軌總站、昭山風景度假區、長株潭博覽中心和創業大廈、長株潭物流中心、湖南影視動漫基地、暮云野生動物園等,還可開發一系列高檔生態樓盤。
四是加速三市一體化建設,打造高效率城市群。長株潭一體化的核心,在于城市群的綜合開發效益要大于三市各自開發的效益之和,并形成高水平的可持續發展的城鄉復合區域。在“省統籌、市自主、市場化”的總體框架下,三市應共同建設交通網絡、物流網絡、電力系統、信息系統、環保系統、城市預警應急系統。對三市現有的開發區和工業小區進行優化整合,突出比較優勢,形成規模效益,新建的和遷移改造的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注重形成高效益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三市產業設置務必保持較大差異,強調各有側重,倡導優勢互補。建議在長株潭市區范圍內取消所有的公路收費站,即進入長株潭城市群范圍收費,在長株潭三市市區之間不再收費,在城區內部更不要收費。
五是推行3+5城市群發展模式,進而輻射帶動湖南省加速發展。湖南城市布局大致上可分為三大圈層:長株潭為核心城市群,岳陽、益陽、常德、婁底、衡陽為外圍城市圈,張家界、自治州、懷化、邵陽、永州、郴州為輻射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要與岳陽、益陽、常德、婁底、衡陽五市聯動發展,共同形成現代化和高效益的城市網絡體系。3+5城市群的組團式發展,不僅是景觀變化和產業集聚的過程,更是一個現代城市文明向周圍城鎮和廣大鄉村擴散滲透的過程,既強調“有形的城市化”,更注重“無形的城市化”,不僅重視物化建設,更加倡導居民綜合素質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長株潭三市之間,長株潭與岳陽、益陽、常德、婁底、衡陽五市之間,可建立高效率的軌道交通網絡。現階段3+5城市群建設重點包括:高速公路干線;3+5城市群城際軌道;長沙市地鐵以及過江交通;湘江和洞庭湖航運;長沙湘江航電樞紐;城陵磯(含松陽湖)深水港;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擴建和航空城建設;長株潭和一部分中心城市現代物流;高速通信系統;金融服務系統;電子商務平臺;服務外包基地等,再有就是構建有機融合的城市群產業體系。
六是加強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創建綜合配套試驗區。作為“兩型社會”試驗區,長株潭的主要任務包括:探索實現由以傳統制造業為重點向以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龍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升級的新路子;探索實現由粗放型擴張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的新路子;探索實現由單體城市化向注重城市之間的協調分工,形成功能分區、經濟一體化的城市群的新路子;探索實現由城鄉分割向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實現由注重經濟增長向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子。長株潭的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和城市規劃修編,要與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一定時期內,長株潭的建設用地指標和城市發展空間都是有限的,需要酌情合理安排,確保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在三市進行全面的戶籍制度改革,可考慮三市統一戶口,并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差別,以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長株潭區域應作為湖南省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示范區域,工作重點包括戶籍制度改革、人口合理流動、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衛生建設、農產品深加工、農村土地整理、撤村并村建鎮等。為了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要向廣大農村有效延伸,在中心城區狠抓“退二進三”,在衛星城鎮發展特色產業。
七是加大長株潭開發力度,創造條件實現“彎道超車”。眼下湖南省財力有限,自主研發能力明顯不足,順利實現“彎道超車”,單憑自身力量是不夠的,現有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效率也必須大幅度予以提升。要抓住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的契機,在確保必要的準入門檻的前提下,大力引進先進制造企業和現代服務產業。在長株潭開辟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將轉移入湘的企業酌情予以合理安排,推行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注重集聚效益,強調功能互補,搞好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打造高效益的產業鏈、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借助于城市群的創新建設,增強創新源并完善創新鏈,加強創新交流合作,改革不合理的管理體制,在三市之間,在3+5城市群之間,鼓勵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的合理流動,實現大聯合、大協作、大創新,注重培養核心競爭力,實現從“湖南制造”向“湖南創造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