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供應鏈論文

反思全球供應鏈風險

2009-5-20 23:2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 青島大學 段沛佑 逄小赫
    隨著供應鏈的全球化,供應鏈風險問題更多地引起了企業管理者的關注,供應鏈風險已成為影響高層決策的重要因素,只有對效益和風險作出綜合的考量才能夠作出正確的決策。否則,一些風險對企業的影響可能會是致命的。在這次全球經濟的倒退中,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如何應對,成為目前一個熱門的話題。
    全球供應鏈和國內供應鏈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它通常是跨越多個國家,甚至幾個大洲。由于各個國家在地域、規章、法律方面的要求都不同,并且它們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中,這就為供應鏈埋下了無數的潛在風險。此外,供應鏈層次節點越多,潛在的危機也就越多。全球化供應鏈有著眾多不確定性和動態性,從而削弱了離岸作業和采購所帶來的價格成本優勢。
    全球供應鏈動態性遠遠大于國內供應鏈的運作。一個流程就可能有幾十個單證和十幾個實物的交接點,而這種事情在國內供應鏈中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相對于國內來說,國際供應鏈不僅牽扯到多種運輸模式,有海運、空運、陸運、多式聯運等模式可供選擇,同時還要解決諸如匯率、時區、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單證格式等復雜問題。

    隨著我國企業向全球市場的進一步滲透,關于全球供應鏈風險的問題擺在現代企業決策者面前。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整體管理模式不同
    供應鏈上各企業在管理模式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比如有的國外制造商采用的是準時生產制,而其供應商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卻采用的是大批量生產模式,兩者間就會由于不能保持生產的同步性而產生一定的風險。目標的不相容既可表現為供應鏈上下不同企業的經營目標不相容,也可表現為企業自身目標與供應鏈整體目標不相容,帶來供應鏈的沖突。
    (2)組織文化背景不同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供應鏈往往由跨地域、跨文化、跨組織的不同類型的企業組成,即使是同一國家中的不同企業也會由于其歷史沿革的不同、構成人員的不同、所處地域的不同、經營規模的不同等而存在文化差異。跨越多國的供應鏈中的文化差異會更為顯著。文化差異會使得不同企業的組織行為及其員工行為各有自身的特點,并因此產生不協調。除了客觀存在的目標、管理模式、工作習慣、語言、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供應鏈企業的風險外,溝通過程及溝通程序上的問題也會引起企業之間的隔閡和誤解。
    (3)核心業務協同性不同
    供應鏈企業間因為業務關聯的相互依存度大,要完成任務就需要雙方的高度配合,很小的差異性都可能成為任務完成的障礙,都可能演化為大矛盾,導致供應鏈企業間協同關系的極度緊張,從而引發風險,供應鏈企業要實現核心能力的集成,產生協同效應,常常需要合作雙方將各自核心業務的訣竅和能力向對方展示,并且實行共享。但這種共享是有巨大風險的。企業都非常清楚 “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當有朝一日合作伙伴各奔東西時,共享的核心業務就有外泄的風險。
    (4)利益分配機制不同
    供應鏈的整體利益有時會與個體企業的利益相悖,整體利益的獲得常常要以個體利益的犧牲為代價。而企業加入供應鏈是受利益驅動的,如果利益分配不均,必然會引起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企業的不滿。在全球供應鏈的條件下,非核心企業在整條供應鏈中付出的代價十分巨大,往往是犧牲了環境,用較高的相對成本為核心企業傳遞價值,但是自己企業卻沒有得到應該的利益。

    在本次經濟危機中,中國企業正嘗試從國際市場轉戰國內市場,但是也遇到很多的問題,主要如下:
    1.核心價值缺失
    在原來的全球供應鏈的條件下,我國企業的商標與品牌沒有真正得到重視,主要企業做的是OEM、ODM,其核心價值往往掌控在品牌運營商的手里。遇到環境變化就沒有了競爭力,比如,《新勞動法》、外資內資企業兩稅統一、造成我國企業的經營成本的上升,外資品牌運營商就用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地區代工企業替換我國的加工商,造成我國很多企業停產減產。
    我國企業處于供應鏈的上游階段,競爭力主要側重于資源開發和加工環節,隨著基于時間、安全、健康等生產標準不斷提高,設備等固定資產更需要隨時更新,不穩定性為這類企業帶來了直接的隱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國企業沒有關注最終顧客的需求,即顧客只知道下游的品牌商的產成品而不知道上游的加工商,同時,品牌運營商優勢明顯,掌控著品牌、商標和消費者,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調動資源。雖然我們有著“世界加工場”的稱號,在生產能力、生產技術、加工設備、生產管理等方面具有優勢,但沒有品牌和商標讓其處于品牌運營商的后臺。因此,當下這類企業就應轉變思路,從本身優勢做起,即利用生產或原料上的優勢,創造屬于自己品牌來抄底目前市場。
    2.渠道網絡建設
    我國大部分企業原來主要面向國際市場,由于歐美金融危機引發了其新一輪的經濟衰退,國際經濟形勢的進一步惡化,使越來越多的以產品外銷為主的國內企業,開始將眼光轉向國內市場,試圖從通過國內市場提升銷售渡過難關。大量企業處于倒閉邊緣,國外訂單量急劇下降,但是國內企業由于當時的不重視,沒有建立完整的市場渠道和銷售網絡,渠道問題往往是困擾外銷企業轉入內銷的核心問題。很多外銷企業由于長期的外銷操作,對國內市場的一般操作規律不了解,而且往往對于與國內渠道中的各個利益體打交道有些不知所措,外銷企業需要快速建立國內渠道,完成向國內市場的轉移。
    目前國內銷售的渠道模式正在趨于更加多樣,原來常見的批發渠道、流通渠道等正在被更多的直營、直銷、網絡銷售甚至電視銷售等方式所沖擊。這種多樣化的特點對于初入國內市場的外銷企業而言是很不錯的機會,應當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國內市場的營銷渠道模式相對已經比較成熟,這種成熟的渠道體系一方面給外銷企業轉入內銷設置了障礙,另一方面也創造了不錯的條件。初入國內市場的外銷企業首先面對的就是原有企業的已經較為充分的渠道管理操作體系。這種狀態下,試圖通過多級代理,層層批發的舊有的渠道模式將很難與已經進入扁平化狀態的原有國內企業競爭。根據這個特點,如何快速形成扁平化的渠道體系就成為外轉內企業解決渠道網絡建設的重中之重。
    3.產品特征轉型
    作為全球供應鏈的加工企業,我國企業生產的產品無論是產品設計、產品質量、產品價格和產品需求都是適應國外市場的,如果要開發國內市場,首先要對自身的產品特性和企業特點來決定。
    比如對于服裝、裝飾品等,由于這類產品的國內消費習慣和國外市場往往有所不同,這種情況下應當更多的考慮產品對國內市場的適應性,企業必須了解市場的真實需求情況。隨時了解市場的需求情況和變化特點,產品需求可以指導外銷企業進行產品的改進,來占領國內市場。我國企業要對自身各個方面以及市場各個方面的深刻分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才是根本的關鍵。

    在當下的經濟波動下,作為中國企業面對全球挑戰應從戰略創新、管理模式、品牌技術、經營理念、人才知識等方面尋求突破。我國企業應該兩條腿走路,即走規模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之路,走國內和國外并重的發展道路。只有具有核心的品牌商標、完善的渠道網絡、適合的產品類型才能在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危機,是危險和機會并存。我國企業應該利用現有機會,改變經營戰略,提高管理水平,創新盈利模式,提升企業品牌,建立渠道網絡,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核心的驅動力,而不僅僅是全球的加工廠。
    供應鏈上的溝通問題,雖然與幾年前相比,在這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改進,但是還遠沒有達到理想的水平。在諸多情況下,分銷人員與供應商和生產商依然采用的是傳統的溝通方式,雙方圍坐在會議桌前進行溝通,卻沒有真正深入的相互了解對方的企業。
    “收益和風險共存”,這看似只有證券投機者所遵循的金科玉律也同樣適用于供應鏈管理。事實上,供應鏈風險無處不在,全球化的趨勢又在不斷加大這種風險。因此,企業管理者在作出供應鏈決策時,不能一味地追求效率,還必須要綜合的考慮更多的因素,對收益和風險作出科學地評估,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