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產令”能否帶來鋼鐵業回暖
2009-5-19 22:4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楊帆
事件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全國各省市區工業主管部門和各大型鋼鐵企業下發了 《關于遏制鋼鐵行業產量過快增長的緊急通報》,提出對不顧市場需求盲目擴大生產的鋼鐵企業,要商請商業銀行減少或停止貸款。 (詳細內容見今日第1版)
評論
今年以來,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我國鋼鐵行業正在艱難過冬。由于國內外鋼材市場需求萎縮,今年國內鋼材價格長時間下跌,鋼鐵行業進入艱難的調整期。產能過剩的鋼鐵業在寬松貨幣政策下繼續快速增產,終于引發了整肅——中鋼協人士稱之為 “有史以來最嚴厲”的整肅行動。
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向全國各省市區工業主管部門和各大型鋼鐵企業下發了 《關于遏制鋼鐵行業產量過快增長的緊急通報》,提出對不顧市場需求盲目擴大生產的鋼鐵企業,要商請商業銀行減少或停止貸款。 “收到通報后,中鋼協正在配合工信部和發改委做前期行業調研工作。”
5月12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單尚華表示, “遏制產能雖然是老話題,但這次的力度比以往都會大。”
由于國內外鋼材市場需求萎縮,今年國內鋼材價格長時間下跌,鋼鐵行業進入艱難的調整期。減產保價對抑制市場進一步下滑有一定的作用,但很可能是治標不治本。
鋼鐵業界專家認為,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我國的鋼鐵產業在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他們認為,整肅行動是鋼鐵行業適應市場行情、減少虧損的 “止血停損”策略,也是淘汰落后產能、產品檔次升級的 “強身”戰略,以期在鋼鐵產業鏈條價格理順后實現長遠發展。
工信部列舉最新統計數據稱,被納入統計的72家大中型鋼鐵企業第一季度共生產粗鋼1.274億噸,同比增長1.4%,而同期粗鋼的表觀消費量僅為1.263億噸,顯示國內需求依然疲軟,產量仍明顯過高。所以,鋼鐵業并沒有實質性回暖,而只是一種短期價格震蕩,主要是由于二季度是傳統施工高峰期,會短期內吸納一些產品。鋼鐵業率先回暖后,下游的房地產、機械等都沒有回暖。在此情形下,缺乏需求支撐的擴產十分危險。
截至今年3月下旬,我們各大鋼鐵公司的生產能力已經恢復到了5.1億噸左右,而今年國內的鋼鐵需求量則僅為4.3億噸。因而按照這個形勢,五月份可能許多鋼廠又要限產保價了。限產保價就是通過限制產能,減少供應來達到供求平衡,從而穩定產品價格,追求合理利潤。這是市場經濟下一個有效的自我調節手段。那么,限產保價真的能把鋼鐵企業從虧損狀態中挽救起來?
的確,為了應對低迷行情,很多鋼廠通過限產減產試圖保價,但此舉長期來看并非良策,擴大內需拉動實際需求增長才是根本出路。此外,鋼廠也應針對各自實際 “練內功”,調整產品結構、拓展銷售渠道。國家刺激經濟發展的一攬子措施出臺后,中國的鋼鐵業應該從中受益。
“目前鋼鐵生產全國平均開工率低達75%。鋼材價格跌得這么厲害,許多企業都虧損。與其說是限產保價,還不如說是限產保本。”限產保價的作用有多大,還很難說,因為目前總的鋼鐵產能已較兩年前有很大增長,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這種聯盟的基石并不牢固,只要部分價格稍有回調,一些企業肯定會立刻擴大產能,聯盟不攻自破。鋼鐵業是支撐大國崛起的基礎產業,中國是鋼鐵大國,但更需審視短板所在,從這個角度而言,限產也好,保價也罷鋼鐵業應該抓住機遇有所作為,我們期待中國鋼鐵業全面回暖之時,將會更茁壯、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