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
2009-5-16 0:5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省委省政府關于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戰略部署,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推動實現汕頭全面振興和崛起,結合實際,特就加快建設汕頭現代產業體系作如下決定。
一、加快建設汕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意義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戰略部署。《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簡稱《決定》)明確提出“現代產業體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有機產業群為核心,以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高效運轉的產業輔助系統為支撐,以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備、社會保障有力、市場秩序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為依托,并具有創新性、開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續性特征的新型產業體系。”(一)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省《決定》精神,在更高層次上解放思想,推動汕頭科學發展的現實要求。有利于進一步發揮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的排頭兵作用,形成以科技進步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由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實現協調發展、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順應國際產業發展的普遍規律,正確應對全球產業、資本、技術轉移和區域合作進程不斷加快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充分發揮汕頭的地緣區位優勢和僑鄉優勢,強化與港澳的緊密合作及與海峽西岸地區的經濟協作,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有利于強化提升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聚集、輻射、帶動和服務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共生多贏的區域協作發展格局。(三)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化解汕頭經濟發展中資本、資源、環境制約及體制性障礙,實現產業升級發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進一步促進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加快形成適度重型化、高級化的產業體系;有利于加快構筑區域交通航運中心、新型工業中心、綜合服務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是實現“十年大發展”規劃綱要的延伸、深化和完善。
二、建設汕頭現代產業體系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和市委九屆五次、六次全會精神,以新一輪思想大解放為引領,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體制、機制、管理和科技創新,用世界的眼光、戰略的思維,主動融入珠三角地區、粵港澳緊密合作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優化環境,揚長補短,匯聚資本,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綜合服務業雙輪驅動、協調發展的主體產業群,構筑高集聚、強輻射的現代產業載體,營造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備、社會保障有力、市場秩序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形成充分彰顯經濟特區、港口、僑鄉綜合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實現汕頭全面振興和崛起。(二)發展目標。
順應經濟知識化、全球化和消費需求升級趨勢,充分發揮經濟特區及科技、人才基礎相對雄厚的優勢,主動承接先進發達國家(地區)的產業轉移,推動粵東協調共贏發展,落實粵港澳緊密合作,加強與閩西南、贛東南區域合作。依托大港口,發展大工業、大服務,促進大流通。到2012年,三次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先進制造業規模壯大,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4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25%,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生產安全指標和產品質量總體水平保持在省內地級以上城市先進水平。
到2020年,現代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56%。以現代化深水大港為突出特征的海洋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大工業、大交通、大流通、大服務、大文化協調發展,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臨港工業為主體,園區經濟為支撐,高度集群、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新型工業體系;現代物流、金融服務、商務會展、信息咨詢、科技服務、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社區服務等服務業和總部經濟快速發展,形成門類齊全、功能完善的綜合服務業體系;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建成富有亞熱帶海濱特色的現代效益農業基地。建成富有創新性、開放性、融合性、市場適應性和可持續性特征,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面向臺港澳與東南亞,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三)基本原則。———堅持改革創新和擴大開放。充分發揮經濟特區先行先試功能,以改革創新推動科學發展,以體制機制創新化解產業發展的瓶頸,激發要素資源的活力。以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謀劃產業的開放,以開放引導要素資源的匯聚配置,充分利用國際國內資源、資本、市場,不斷增強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集聚。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中心環節,集聚各類科技資源,加強科技平臺建設,大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用世界眼光謀劃、發展對外科技合作,創新產學研合作和“招科引智”等機制,提升集聚配置國內外創新資源的效率,增強自主創新對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撐引領作用。———堅持產業融合和雙輪驅動。堅定走汕頭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促進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業與工業融合互動,加快信息技術對傳統優勢產業的改造提升。加快培育和完善產業前期研發、中期管理和后期營銷服務體系,實現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雙輪驅動”。———堅持市場配置和政府引導。遵循產業發展基本規律,充分發揮政府在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的統籌引導作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科學把握產業升級方向與節奏,優化對市場資源流動的調控和引導,實現政府主導、市場基礎和企業主體“三力融匯”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堅持資源集聚和可持續發展。按照“四規合一”的原則,科學謀劃現代產業發展區劃和重點,引導各類要素向特定功能區、產業園區和專業鎮集聚,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相互配套、專業分工合理高效。高度重視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制定全面嚴格的產業準入標準體系,規范產業準入門檻,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特征明顯、可持續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
三、構筑汕頭現代產業體系的主體框架(一)構筑新型工業體系。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制造業,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構筑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為先導,臨港工業為龍頭,以傳統優勢工業為基礎,園區為載體,特色鮮明、高效集群、競爭力較強的新型工業體系,實現工業經濟對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粵東城鎮群中心的強力支撐。1、致力發展臨港工業。充分發揮現代化大港口優勢,大力發展石化、能源、裝備制造、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裝備等戰略性產業,擴展完善產業鏈,實現工業適度重型化,提升工業集聚輻射功能。爭取以實施大型苯乙烯項目為切入點,推動現有的PS、EPS擴產,規劃建設聚苯乙烯、ABS、AS等乙烯系列樹脂項目,建設南區石化區,延長石化產業鏈,構筑粵東沿海石化基地。加快華能海門電廠、粵東煤炭中轉基地等項目建設;加快海洋新能源技術研究開發,支持南澳、潮南開發利用風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新能源,構筑粵東沿海能源基地。2、著力構筑裝備制造業。在發展壯大印刷包裝機械、食品加工機械、塑料機械、輸配電設備、醫療器械等現有裝備制造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風能發電設備制造等大型項目,力爭在精密機械、大型石化設備、重型建筑機械等領域實現突破;引導船舶修造企業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引進資本技術,發展輕型特種船舶制造業;實施海水利用示范工程,推進海水淡化技術裝備生產基地建設;逐步發展形成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新興裝備制造業基地。3、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引進、開發、應用高新技術,以開發利用信息技術、光機電一體化、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為重點,積極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工業,鼓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帶動全市產業優化升級。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高密度印制線路板設計和制造、軟件等產業,形成信息產業群;生物醫藥產業重點發展海洋藥物、現代中藥、新型疫苗等生物醫藥產業。4、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廣泛運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現代管理方式,推動化工塑料、機械裝備、紡織服裝、工藝玩具、食品醫藥、印刷包裝、音像制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擴張。引導優勢企業加強科學管理,以市場、品牌、資本、專利為紐帶,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增強支柱行業、骨干企業群體的綜合競爭力;引導、鼓勵中小型企業向“特、精、優、專”發展和加強協作配套,實現集聚發展,提升自主參與國內外經貿合作的能力。(二)構筑現代服務業體系。以現代化大港口為依托,綜合運輸體系為支撐,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加快傳統服務業升級擴張,提升擴展生活服務業,致力打造與國際接軌、門類齊全、功能完善,服務周邊、面向世界的區域性綜合服務體系,全面提升現代化港口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建成東南沿海最宜創業、居住和旅游的城市。1、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依托現代化深水大港為主樞紐的綜合運輸體系,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商貿會展業;大力發展技術研發、工程咨詢、投融資顧問、創意設計等先導型產業,促進金融、法律、會計、資產評估、管理咨詢、中介服務等商務服務業快速、高效、優質發展;積極發展服務外包;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提高總部機構業務與我市產業的融合度。重點規劃建設多元化、多功能、多層次的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資本運營中心、現代物流中心、創意研發中心、特色會展名城。2、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務業。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優化傳統服務業,推動產業信息化、信息網絡化和網絡大眾化。以建設宜居城市、吸引高層次人才集聚為目標,大力發展能有效引導消費、促進社會轉型的非義務教育、文化體育、旅游休閑、醫療保健、新聞出版等“資密型”服務業。積極發展連鎖、超市、代理、配送、網上銷售,建設具有汕頭特色的區域性商業網絡。完善郵電通信、交通運輸、供電供水、社區服務等基礎性服務業。積極協調發展保障性住宅和普通商品住宅,擴大房地產有效需求。全面提高服務業發展層次和技術含量,增強為人民生活質量提高、消費方式多樣化的服務功能。(三)大力發展現代效益農業。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面向國內外市場,優質高產高效,區域特色鮮明,服務現代城市生活的生態型效益農業產業。以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加快城鄉林業發展、海洋漁業資源合理利用和治理保護為重點,加快發展五大優勢農業區和產業帶,著力促進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蔬菜水果、水產、畜牧、花卉、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升級擴張,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設施、生態、觀光農業,滿足現代城市生活多樣化需求,實現農業資源的節約、高效和循環利用。加快海洋活性物質創新藥和新一代海洋功能食品研發,促進海洋生物醫藥加工制造業發展。(四)加快建設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全力推進港口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大型化、專業化泊位,打造現代化集裝箱運輸系統和能源運輸系統,把汕頭港建成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的東南沿海深水大港;抓緊建設以“二縱三環九射”為主骨架的干線公路網絡,加快推動汕揭梅高速公路汕頭段、汕頭至揭西高速公路、揭東至惠來高速公路汕頭段、潮州至惠州高速公路汕頭段建設,推動粵東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建設;積極配合推進廈深鐵路汕頭段和汕頭站雙向聯絡線的建設,大力推動阜鷹汕鐵路項目上馬建設,加快規劃建設廣澳港區疏港鐵路,拓展經濟腹地,全面提升港口物流集疏輻射能力。加快發展市域公共交通網,適時規劃發展市域輕軌交通,實現市域交通網絡化。加快建設、完善與粵東能源基地配套的市域骨干輸變電網與城鄉配電網和覆蓋市域城鄉、通達國內國際、大容量、高速率、立體化、多媒體的基礎通信網絡。加快規劃建設以汕頭大圍達標加固工程為重點的水利、水源和城鄉防災減災基礎設施體系。(五)強化現代產業發展功能區劃。1、劃分現代產業功能區。根據市域自然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依照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分類原則,劃分優化發展區、重點發展區、生態發展區和限制開發區等四類產業發展功能區。———優化發展區域。包括中心城區的金平、龍湖區和澄海、潮陽、潮南區的區治所在地,國土開發密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區域。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產業發展層次,嚴格限制發展低水平、占地多,消耗高、有污染的加工業,科學規劃人口、經濟與自然的空間比例,合理劃定區域內的經濟中心、產業聚集區、基礎設施網絡和綠色空間。———重點發展區域。包括工業經濟帶、東部城市經濟帶(新東區)、產業轉移園和濠江新城區、省級中心鎮及技術創新專業鎮的鎮區規劃區等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好,具備較強的集聚經濟和人口能力的區域。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推進特色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與綜合服務功能塑造,增強吸納資金、技術、產業和人口集聚的能力,在保護環境、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大開發力度,引導人口和產業的集聚,逐步發展成為支撐全市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載體。———生態發展區域。包括生態經濟帶、南澳島、潮陽小北山、潮南大南山等區域,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充分兼顧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適當控制城鎮建設和工業發展規模,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限制與禁止開發區域。依法設立的海洋、資源、濕地、動物、文物、地質、基本農田等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的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必須依據法律法規實施強制性保護,嚴禁不符合保護區功能定位的開發建設活動。適當開發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森林生態旅游和文化歷史旅游。2、明晰產業發展定位。在產業發展功能區劃的基礎上,明晰各區域產業發展重點和目標,逐步形成主體功能清晰、發展導向明確、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區域之間分工合理的有序發展格局。———中心城區北區:重點加快現代化港口城市整體形象塑造,積極推進“退二進三”和現有工業區二次改造;發展壯大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印刷包裝、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環保產品、電動汽車等高新技術產業和生態效益、設施農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信息、商務會展、信息咨詢、教育文化、醫療保健、旅游休閑、社區服務等服務業;全面提升經濟金融中心、商務貿易中心、管理服務中心和對外開放中心功能。———中心城區南區:重點發展能源、石化等臨港工業和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等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臨港倉儲物流業、商務會展業、職業教育產業、海濱旅游及體育休閑、現代效益農業,形成臨港產業基地和區域港口物流集散中心、商務會展中心、職業教育中心、海濱旅游與體育休閑產業集聚區。———澄海組團:充分發揮“中國玩具禮品城”、“中國工藝毛衫名城”品牌優勢,重點發展玩具禮品、紡織服裝、塑膠制品、精細化工、新型材料等特色產業和生態效益、設施農業,建成國內外知名的玩具禮品、工藝毛衫生產交易中心、華僑文化觀光旅游度假區。———潮陽組團:以海門港區為依托,大力發展臨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壯大紡織服裝、音像制品、塑料制品、文具紙品、機電設備、食品加工和循環經濟、特色農業,配套發展特色專業市場、物流業,建成國內外知名的紡織服裝與音像制品生產交易中心、海門粵東能源基地、國家中心漁港經濟區和貴嶼廢舊電子電器循環利用基地。———潮南組團:以規劃建設珠三角產業轉移園區為重點,以國道324線和陳沙公路為兩大發展軸,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精細化工、塑料文具、電子信息、機械裝備、食品加工,配套發展特色專業市場和物流業,建成國內外知名的特色輕工產品生產交易中心。———南澳海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發揮海洋優勢和對臺優勢,加快國家一類口岸的綜合功能開發。重點發展海洋產業、風能綜合利用、船舶修造業和對臺經貿;建成國家級“AAAAA”旅游區、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和生態島。
四、建設汕頭現代產業體系的主要載體(一)建設三大經濟帶為主軸的現代城市和產業發展載體
以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東部城市經濟帶、工業經濟帶和生態經濟帶,打造規模化、集約化、帶動力強的城市和產業發展載體。貫通東連潮州(饒平)、西接揭陽(惠來)汕尾(陸豐)的粵東沿海經濟帶,沿韓江、榕江、練江三角洲向流域縱深區域延伸,構建以汕頭中心城區為核心的大潮汕都市圈,形成區域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發展中心。———東部城市經濟帶要建成世界有名、國內一流的最宜創業、最宜居住的生態型濱海新城。加快實施韓江外砂新溪河口綜合整治,以海堤建設為重點,堤路結合建設百年一遇的防洪(潮)大堤、高標準的市政大道;利用圍內灘涂造地近20平方公里,提升外砂、新溪片區80平方公里土地集聚承載資本、人口潛力。重點發展金融、商務、旅游、文化等現代服務業和高尚住宅區,培育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和總部經濟,建設城市高端商務區和商貿會展中心。適時規劃實施澄海六合圍、培隆圍灘涂造地工程,進一步向海洋要資源、要空間、要潛力,實現東部城市經濟帶向澄海鹽鴻延伸,實現城市東擴和由內海灣型向具有內外海灣特色的濱海城市轉變。———工業經濟帶要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要素集聚、產業配套、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濱海工業新城。依托廣澳港區、海門港區和保稅區,適時實施濠江后江灣、潮南海門灣造地工程,擴大臨港產業發展空間。采取“帶中有園,園中有區”的布局結構,整合沿線的濠江石化園區、潮陽經濟開發試驗區和潮南產業轉移園等各類工業園區,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高新區南片區。重點發展臨港石化工業、能源工業、造船工業、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海洋產業和現代物流業,配套發展金融、商貿、住宅和生產性服務業。把工業經濟帶建設成為臨港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基地,成為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成為承接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生態經濟帶要建成生態經濟走廊。從北山灣經南濱路西延,沿榕江南岸延伸,呼應牛田洋周邊區域汕頭大學科技園區。重點加快規劃建設蘇埃過海隧道、南濱大型會展中心、粵東高級技工學校、汕頭數碼科技港,擴建汕頭職業技術學院等,帶動南濱商務區新城市組團開發。重點發展旅游休閑、教育培訓、商務會展和高新技術等職業教育、商務會展、創意產業、旅游度假和環保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觀光農業、設施養殖等生態型產業、建成石風景名勝區、北山灣職業教育產業園區、南濱商務會展組團、牛田洋創意產業與生態農業聚集區為主體的現代化濱水景觀帶和生態產業帶。(二)發展壯大以工業經濟帶為主軸的園區產業帶
積極落實和運用省“雙轉移”政策,加快實施《汕頭市產業轉移園區規劃》,以產業結構優化、功能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體系上水平為導向,加快建設省示范性產業轉移園,全面整合資源,建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有規模、有效益、集聚效應明顯的大型產業轉移園;加快規劃建設區級產業轉移園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結合舊村鎮、工業區二次改造,依托技術創新專業鎮規劃建設特色工業區;全面推行工業投資項目進園區,加快產業資本向工業經濟帶和各級各類園區集聚,形成專業化、多類型產業集群,增強園區集聚資本功能和產業輻射帶動作用。積極規劃建設汕頭高新區南片區(潮南片)、國際華商投資產業園(南山灣)、臺商投資區(濠江、潮陽)、南區石化工業區(河浦大道以西、深汕高速公路以北)。形成以工業經濟帶為主軸,汕頭高新區、保稅區和產業轉移園為主體,鎮(村)特色工業區為基礎,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群化發展,產品流、商流、信息流良性互動、高效集聚的園區經濟新格局。(三)建設以廣澳港區為主樞紐的區域物流圈
充分發揮以廣澳港區為主樞紐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功能,加快構筑基于汕頭港的港口現代物流基地和服務玩具、紡織、機械、化工、食品等優勢產業的特色物流園區、物流市場與配套的交易市場平臺、企業物流平臺、準時運輸系統、社區配送系統。重點規劃建設廣澳(保稅區)、珠池港前、鐵路北貨站三個大型綜合物流(保稅)園區和西交、澄海、潮南三個次大型綜合物流園區,依托特色產業集聚區和交通樞紐規劃建設若干國內外知名的特色商品專業市場;引進國際物流企業和先進技術及裝備,加快物流資源整合利用,發展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物流集團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積極推動廣澳深水港與汕頭保稅區的區港聯動,建設綜合型保稅區;提升港口對外開放度,積極拓展對臺航運,爭取向保稅港區發展。大力發展對臺貿易,爭取盡快在中心城區設立汕頭臺灣農產品交易中心和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建成臺灣商品總匯。發揮國內外潮商網絡優勢,積極引進國際知名商業流通企業,扶持一批本地商業名店做大做強;創新商業發展模式,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商業街(區),依托11街區和南濱片區建設大型商業中心。到2012年,初步建成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小企業物流服務節點和面向臺港澳及東南亞、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現代物流基地。(四)大力打造“創意汕頭”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整合科技資源,支持建設以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創建的技術戰略聯盟實體;加快發展以“京粵博士后汕頭科技開發基地”、“留學人員和博士后創業園”為紐帶的高新技術開發應用網絡和以汕頭大學、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為技術支撐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網絡,建設若干具有行業競爭優勢的國家級和省級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工程技術研究開發院和公共實驗室、全市聯網精密儀器設備協作測試服務中心;鼓勵支柱行業、重點企業創建行業(企業)工程技術開發中心,發展壯大我市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開發中心群體,全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根據產業園區和行業技術創新的要求,加快建設裝備制造、工藝玩具、紡織服裝、海洋科技、中藥現代化等產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和專利技術、工業設計服務平臺、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結合工業經濟帶、產業轉移園的規劃建設和老工業區二次改造,以延伸重點產業鏈為切入點,加快發展、完善生產前期研發、設計,中期管理、融資和后期物流配送、市場銷售、售后服務、信息反饋等服務環節,推動上中下游產業互動發展,在更高層次上實現服務業與新型工業融合、良性互動。以三大經濟帶為主軸,以建設創新資源高度集聚、體系完善、水平領先的科技園,城市功能完善、形態優美、管理先進的新城區和環境良好、生活優越、法制健全、社會和諧的國際化新社區為目標,重點規劃“龍虎灘國際科技園”、“牛田洋國際創意社區”,積極引進戰略性投資機構進行開發建設,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國內大型企業集團總部以及國內外大中型企業的研發、投資、財務和營銷總部入駐,營造東南沿海“總部經濟之都”。(五)做強做大“品牌汕頭”
致力塑造品牌城市形象,發揮“中國品牌經濟城市”的綜合優勢,加快優勢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建設,做強做大澄海“中國玩具禮品城”、“中國工藝毛衫名城”,潮陽“中國針織內衣名鎮”、“中華毛衫名鎮”、“中國內衣名鎮”,潮南“中國家居服裝名鎮”、“中國針織名鎮”等區域性品牌,積極創建“國家印刷包裝名城”和國家火炬計劃光機電、輕工機械裝備、輸配電設備等特色產業基地。重點扶持、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名牌(優勢)產品和龍頭企業,壯大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出口名牌、國家免檢產品、廣東省著名商標、廣東省名牌產品、廣東出口名牌、企業群體,形成一批產業名鎮、商品名城;積極推動以注冊集體商標為載體,創建區域國際品牌。重點規劃建設南區、東部新區大型會展中心,依托特色優勢產業,以中國澄海國際玩具禮品博覽會等專業展會為基礎,積極發展與國內外知名展覽公司的合作,加快發展專業化、國際化為主的特色會展業。爭取舉辦中國國際產品博覽會暨中國進口商品展覽會,積極創辦“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論壇暨投資貿易洽談會”、“國際華商博覽會”等經濟技術交流平臺,拓展汕頭對外開放與合作空間,全面提升“中國品牌經濟城市”綜合競爭力。(六)加快建設“數字汕頭”
積極參與“數字廣東”建設,全面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加快建設覆蓋市、區、鎮各級政府標準統一、功能完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安全可靠、可擴展的電子政務平臺和全市域數字地理信息系統,為城市發展、社會生活提供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務和精確的數字地理信息服務。積極引導扶持投資咨詢、工程設計、工程監理、技術服務、法律援助、物業管理等中介咨詢服務業走信息化道路,積極開展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電子信息服務業,鼓勵社會信息咨詢服務機構向產業化、網絡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形成以汕頭為中心,功能齊全、服務高效的區域性信息網絡。加快推進產業信息化,組織實施一批企業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動產品開發、設計與創新的信息化,加強生產裝備自動化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在企業推行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系統。在規模以上企業推進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MIS)、制造資源計劃(MRPII)、業務流程重組(BPR)和企業資源規劃(ERP)等技術應用,將信息化滲透到生產、銷售、管理全過程。(七)構筑富有僑鄉特色的生態型海濱旅游名城
積極推進省市共建“汕頭濱海生態旅游示范區”,充分發揮潮汕文化和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現代化港口城市景觀的綜合優勢,加快建設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以創建國家級“AAAAA”旅游區為目標,加快南澳島、石風景名勝區、龍虎灘旅游度假區等旅游區功能開發,精心構筑融山、水、橋、過海隧道和現代化城市景觀于一體的環汕頭灣城市核心帶。到2012年,建成一批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國家級、省級旅游區。加快區域旅游資源整合,重點發展具有潮、僑、海、島、食等特色的潮汕文化游、濱海度假和體育休閑游、美食游、生態游、革命教育游等特色旅游產品。積極參與國際旅游市場競爭,發展區域性旅游協作,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務水平。打造汕頭為中心的粵東、閩西南、贛東南區域性旅游網絡,以高品位和高質量的旅游產品集聚國內外人流,引導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到2016年汕頭成為融匯潮汕僑鄉文史特色、現代化港口城市風貌和亞熱帶海濱風光的東南沿海旅游名城。(八)建設現代潮汕文化教育名城
在著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化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同時,加快北山灣教育園區規劃建設,積極營造和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優化整合資源,做大做優市屬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科學布局區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推動職業教育升級擴張。到2012年,建成省級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3所,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達到18所,省級實訓中心8個。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高等次人才。
創造條件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落戶汕頭辦學,重點支持辦好汕頭大學、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和粵東高級技工學校、汕頭高級技工學校。汕頭大學成為綜合實力居國內同類學校前列的研究型綜合大學,汕大醫學院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綜合性醫學院,汕頭職業技術學院成為集文、理、工、技術、教師教育為一體的省級重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加強文化產業政策導向,積極有效地開發潮汕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拓展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辦好汕頭國際潮劇節等特色文藝會展,打造具有濃郁特色的現代潮汕文化品牌。推動文化與經濟的融合,鼓勵、扶持文化制造業、文化商貿業、文化旅游業、演藝娛樂業、文化服務業的發展。重點建設國家級音像制品生產基地、動漫創作產業基地和印刷、文具等文化產業基地,努力培育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企業、產業集團,建立特色鮮明、機制靈活、與國際接軌的文化產業體系。
五、主要措施(一)強化規劃管理和產業政策引導。全面實施《汕頭市“十年大發展”戰略規劃綱要》,抓緊組織修編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形成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依據,城鄉規劃及土地利用規劃為支撐的空間規劃體系。按照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海洋功能區規劃協調統一的原則,制訂實施《汕頭市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與重大項目規劃》等專項規劃和區縣規劃,把總體規劃的主要發展目標、重大項目,在特定區域、領域予以細化和落實。
結合實施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制定實施區域差別化發展產業政策,嚴格按照規劃確定的原則、范圍和標準,統籌安排建設項目,提高重大產業帶動效應,培育優勢產業鏈。制定鼓勵發展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政策,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準入標準,限制人均投資強度低于標準的新建和擴建項目進入。完善產業政策導向機制,強化產業政策執行力,提高土地投資強度、產出效率,確保資源集約高效開發利用。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完善節能減排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落實節能減排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加快推進舊城鎮、舊廠房、舊村居改造,優化用地布局,節約集約土地,建設節約集約用地示范市。(二)強化體制機制創新。繼續發揮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自主創新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窗口、試驗田和示范區作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規范行政審批行為,加強審批管理,減少審批環節,簡化審批手續,改進審批方式,提高審批效率;積極培育、規范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的作用。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市場準入制度,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決策權,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完善政府投資項目決策機制和審批管理制度,抓緊制訂實施《汕頭市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規定》、《汕頭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暫行辦法》等投資項目管理文件。穩步實行政府投資非經營性項目代建制,積極推行預選承包商制度。進一步完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稀缺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強化市政公共產品的成本核算,合理確定價格及投資回報。(三)強力推動自主創新和標準化建設。全面落實國家、省及市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激發各類社會主體的創新活力;充分利用國內外各種創新資源,促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以及業態創新。積極運用高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手段,促進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創新,提高管理效率。加快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和市場環境。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和人才儲備。堅持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加大對關鍵、共性技術開發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突破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加速自主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積極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優化創新環境,爭創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引導企業做好質量體系認證、商標注冊、專利申請,廣泛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組織生產。鼓勵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提升為行業、國家標準。大力推介名牌產品,積極培育發展行業協會、商會,發揮民間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服務促進作用。(四)多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繼續安排和用好“汕頭市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和市級各項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對市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補償資金、產業轉移園建設資金、實施名牌獎勵資金、外貿扶持資金、企業技貸貼息資金、引進外商投資生產型企業獎勵等專項資金進行整合使用,重點引導投向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高端產業,支持關系產業全局的關鍵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領頭項目。加大戰略性產業項目的基礎研究和招商引資工作,力求在引進重大戰略性產業項目上有新突破。引導、鼓勵優勢企業爭取利用國家、省優惠政策,擴大對自主創新和現代產業發展的投入,推動整個產業升級。積極探索建立國有資本參股的信用擔保公司和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基金,扶持信用擔保機構,做大做強信用擔保市場。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中小企業在深圳中小板市場上市,扶持符合條件的大型企業(集團)進入境內外資本市場融資,通過股票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公共資源使用管理,通過有償使用籌措建設資金。(五)加強現代產業人才建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的新機制,營造有利于人才創業發展的環境。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評價、績效考核、選拔任用、分配激勵和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促進各類人才創業和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強人才資源綜合開發,努力建設精干、高效、廉潔的國家公務員隊伍,開發數量眾多、專業結構合理、掌握現代化科技、創新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造就懂經營、善管理、復合型的企業家隊伍,培育富有務實創新能力的農村實用人才。加大“柔性”引進人才力度,以項目吸引、培育和留住人才,實現引進人才與引進“智力”、引進項目、資本的有機結合;積極爭取利用省引進創新和科研團隊計劃、留學人員來粵創業計劃、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人才集聚計劃等“三大引才計劃”,為加快建設現代產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六)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市發展現代產業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及時研究解決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各職能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推動形成發展合力。盡快建立健全現代產業體系的統計指標、監測和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產業安全預警應急機制和政策實施反饋機制,優化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各區縣要結合實際,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和機制,指導、協調和推進本地區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各有關部門要在全面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本決定,抓緊制定相關的實施意見,出臺具體的配套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