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籠換鳥三種模式 三次轉型升級鑄就深圳榜樣
2009-5-16 0:4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個觀點,一個要求,五個字——向深圳學習。”省委書記汪洋在上個月珠三角現場會上給各市布置了新“作業”。珠三角各市陸續踏上深圳的土地,前去“求取真經”。作為緊鄰深圳的“兄弟”,在新一輪區域競合中,東莞何去何從?東莞該如何向深圳學習?
5月11日,到深圳學習考察的市黨政代表團提出,東莞最需要從七個方面向深圳學習。深圳到底有哪些具體經驗可供東莞參考借鑒?本報將推出“向深圳學習”系列報道,今天推出產業升級篇,敬請關注。
改革開放后,深圳從1986年開始第一次經濟轉型,通過抓工業深圳迅速成長為國內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經濟中心。到1994年,深圳開始第二輪轉型升級,將高新技術產業列為第一大支柱產業。到2005年前后,深圳明確開始由以IT制造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轉變為“高增值產業”,尤其是服務業。
三次轉型升級,為深圳應對金融危機奠定了基礎。今年一季度深圳交出的答卷:實現生產總值1740.90億元,增長6.5%,高于廣東5.8%的水平。
經驗1:進與退
三次轉型
步步高升
由5個人的小作坊,到成為中國最大的特種計算機高科技企業,位于深圳市南山區高新科技園里的深圳研祥集團用了16年。研祥的秘訣在哪里?一是自主創新,一是自主品牌。
在深圳,像研祥這樣全國叫得響的企業還有很多。中興、華為、比亞迪……它們代表了深圳從“三來一補”低端制造向自主創新高端轉變的一個個里程碑。
深圳今天的成功看似水到渠成,實則經歷了進與退的艱難抉擇。上世紀80年代初,深圳還是一個農業小鎮,一夜間崛起大批“三來一補”企業,這種情形與東莞當時的境況尤為相似。
1986年,深圳以“殺出一條血路”的氣魄,開始了第一次經濟轉型,重點是抓工業,并為工業化創造基礎設施、金融、物流體系等配套條件。不到10年時間,深圳迅速成長為國內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經濟中心。1994年,深圳GDP上升到全國第6位。
1994年前后,大量“三來一補”加工業外遷至鄰近的東莞等地區。深圳怎么辦?
“以退為進”,深圳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深圳需要高附加值的產業,而不是一味依賴低成本。”深圳確立了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物流業三大支柱,先后制定實施了50多個鼓勵自主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對于遷移到外地的“三來一補”企業,深圳不再惋惜和忐忑,而且成功化解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
本世紀初,深圳又意識到土地、資源、環境、人口“難以為繼”,2005年前后,拉開了第三次經濟轉型,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由工業變更為服務業——工業轉向高增值化,經濟主導力量轉向現代服務業的提升,培育出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等四大支柱產業,和一批名牌產品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在金融海嘯肆虐之時,深圳以華為、中興、比亞迪、邁瑞、大族激光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紛紛取得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長,事實證明,深圳“沒有被拋棄”。
經驗2:攻與守
“騰籠換鳥”的三種模式
深圳的轉型升級,經歷了一次次轉變的陣痛,也是一次次攻與守的抉擇。“三來一補”企業離去后,“金絲雀”又是如何引來的呢?
細致梳理深圳的“騰籠換鳥”,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工改工”發展先進制造業,以上沙創新科技園為典型。
上沙科技園轉型前,集聚著一批低端企業,設施殘舊,環境臟亂差,年產值只有6200萬元,稅收492萬元。福田區痛下決心,開始“廠房再造、產業置換”,對16棟舊廠房進行了產權不變、結構不變、規模不變的再造。
引什么項目?2006年,機遇悄然而來,中國移動通信高峰會上,深圳部分知名手機研發生產企業希望在深圳建立手機檢測機構,福田區幾經努力,引來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在此設南方手機檢測中心。如今,園區入駐企業73家,90%以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去年產值達10多億元,并吸引了30多家手機企業入駐,一時間被人稱為“手機之都”,實現了產業向高端轉變,人口向素質轉變,效益向高產轉變。
來此學習考察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志庚感嘆道,舊廠房搞了新興產業,實現了“騰籠換鳥”、產業轉型、人口優化的良好效果,這對東莞非常有借鑒意義。
第二種模式是以“工改商”發展現代服務業,以華強北為典范。這里發布的“華強北中國電子價格指數”,成為影響全國乃至東南亞電子市場交易的“晴雨表”,華強北商業街的日均客流量50萬人次以上,銷售額躍居全國第一。
華強北的打造,正是深圳發展中央商務區戰略的一個側影,福田區以創新的“城市更新單元”模式開展華強北改造,打造出了全國最具影響力、輻射海內外的電子產品交易中心。
第三種模式,設計之都、文化創意產業是最近深圳提出來的新目標,多數創意園是由傳統制造轉型而來。田面創意園,由田面工業區改造而成,廠房為上世紀80年代所建,改造前51家企業和100多家小租房承租。
轉型中,同樣遭遇了部分人的反對,在經過細致工作和合理補償后,園區成功改造,目前已進駐國內外設計企業70余家,包括全球排名前50位的10位大師的工作室,成為國內首個吸引全國乃至世界頂尖設計公司和人才的聚集園。
經驗3:破與立
超前布局10年發展之策
“深圳的政策都是寫在紙上的,各個部門一有新政策,都會組織企業學習。”深圳研祥集團總經理孫偉對深圳的創業環境感到很滿意,“我們市長(許宗衡)說了,你們企業要學會‘榨干’政府的資源。”
開放的政策體系讓企業安心搞研發,政府甘心當好服務的角色,正是這一破一立,成就了深圳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2007年2月8日,為深圳工業發展未來5~10年奠定了發展主基調的《深圳工業發展策略》白皮書首次對外頒布,這個含金量極高的白皮書,明確了深圳的發展重點和空間布局。
如實施“1136+X”工程,即鞏固電子信息支柱產業競爭優勢,推動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升級突破,培育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精細化工三大戰略產業發展壯大,保持電氣機械、黃金珠寶、印刷包裝、服裝、鐘表、家具六大優勢傳統產業的穩定增長,同時進一步促進高端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發展?
去年,深圳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預言“深圳經濟可能面臨比亞洲金融危機更加嚴峻的挑戰”,深圳如何再度引領發展。
深圳市委、市政府召開了規模空前的全市自主創新大會,推出了《關于加強自主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深圳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2008-2015)》以及一系列突破性的配套政策。
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劉玉浦說,生產方式的演進和創新,成為深圳化危機為機遇、謀劃長遠發展的基礎和重大選擇。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授蔡德麟表示,深圳產業創新也由此呈現出鮮明特點: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資源緊密結合,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以自主創新為特征的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深圳的第一支柱產業。
■專家視野
向深圳學什么?
自主創新、法治經濟和公民社會
這次珠三角現場會之后重提學習深圳,實際上出現在一個更大的新歷史時期條件下。這個背景體現在:經歷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后,未來30年發展的道路往前看,我們要走向哪里?過去30年雖然我們發展得很快,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這次金融危機暴露出我們的很多問題。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下,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發展的路怎么走,發展的模式是什么?經過的改革積累,大家收入增加了,錢包鼓起來了,我們的社會應該是什么樣的?
深圳經驗包括哪些內容,概括起來就是發展上走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之路,市場競爭上往法治的市場經濟發展;社會轉型過渡為公民社會。
改革開放30年,深圳涌現了華為、中興、萬科和招行這樣一批靠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成長起來的企業。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深圳的優勢依然非常明顯,如何借助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在市場中壯大,這是其他城市要學習的,包括以加工貿易為特色的東莞。
搞市場經濟不是完全放開了,更成熟的市場經濟是一種法治經濟,政府既在市場中發揮作用,又不過度干預和代替市場。深圳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東莞也提出了陽光政務和服務型政府。
在社會轉型上,深圳提出逐漸轉向一個以公民為本的民主、法治社會,目前依然在探索。東莞和深圳外來人口非常多,這點很相似,做好外來人口的管理實際上與社會管理體制相關,深圳在這方面做出了一些實踐。
雖然這次珠三角現場會上提出了“向深圳學習”,但東莞在一些方面也做得非常好。第三產業在東莞的比例逐步提高。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 郭萬達
深圳的三次產業升級
次數 時間 升級內容 升級結果
第一次升級 1986年 重點是抓工業,為工業化創造基礎設施、金融、物流體系等配套條件 迅速成長為國內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經濟中心
第二次升級 1994年前后 政策重心轉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量“三來一補”加工業外遷至鄰近的東莞等地區 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深圳第一支柱產業,帶動金融及物流產業迅猛發展
第三次升級 2005年前后 由高新技術產業轉向 “高增值產業”尤其是服務業 2008年,服務業比重超過50%
轉型升級 東莞向深圳學習什么?
高劍
向深圳學什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志庚把學習深圳轉型升級經驗列為第一項。很顯然, 東莞轉型升級殊為急迫, “不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就要被產業結構所調整”,因此,深圳過去的產業升級轉型的經驗,和今天仍然持續展開的產業升級轉型作法,對東莞極具“他山之石”的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珠三角東岸的幾個城市中,東莞與深圳的聯系最為緊密。如果把深圳視為一個經濟增長極,那么,東莞就是這個經濟增長極的第一輻射層。上個世紀90年代,當深圳進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升級轉型時,東莞部分承接了深圳轉移出來的企業,加上直接投資于東莞的臺資和港資企業,才形成了今天東莞龐大的經濟體,成就“東莞制造”的名聲。
東莞當下進行的產業升級轉型,雖然與深圳所進行的幾次產業升級轉型,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已有很大差異,但是,產業升級轉型的機理和邏輯依然相通,同樣是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企業升級,同樣是持續承接國際資本轉移,并在持續承接過程中,逐步提升產業層次。因此, 深圳升級轉型的經驗可為東莞所用。
首先,東莞要學習深圳“忍得住經濟增長暫時放緩”的意識,更要學習深圳如何防止大面積的空心化。當年,在深圳的產業調整中,“騰籠換鳥”曾經讓一些企業外遷,而增長速度放慢,引來許多非議。但是,隨之就有部分企業就地轉型升級,成長為強力企業。深圳能堅持轉型升級不動搖,能防止產業大面積空心化,正是深圳仍然保持領先一步的原因所在。深圳能做到,東莞也能做到。
其次,東莞要學習深圳在升級轉型中適度發展重型化產業,做大做強企業和創造品牌企業。正如專家所言,產業的適度重型化,是深圳產業升級轉型的一個特色,今天這些重型化的企業比如,汽車產業的比亞迪、電子產業的華為,對深圳經濟產生高強度的拉動作用。于東莞而言,加工制造業的中小企業是東莞的主體,但是,對產業適度重型化是維系產業健康所必要的。近期,東莞引進汽車產業和飛機產業就是正確的方向。
第三,東莞要學習深圳大力引進生產性服務業,創建現代產業體系。毫無疑問的是,實現產業升級轉型的目的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因此,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加速成長是產業升級轉型的應有之義。承接國際資本梯次轉移, 深圳已經形成了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等四大支柱產業,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對產業的支撐作用正是深圳經濟強盛的一個原因。東莞要學習借鑒深圳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經驗,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上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