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物流考試

2009年物流師考試操作技能要點總結

2009-5-13 19:4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第二部分 操作技能要點 
  (一)物品采購
  1、認證商品數量=開發樣品需求數量+檢驗測試要求數量+樣品數量+機動數量;
  2、開始認證時間=要求認證結束的時間-認證周期-緩沖時間;
  3、下單數量=生產需求量+計劃入庫量+現有庫存+安全庫存;
  4、下單時間=要求交貨時間-認證周期-訂單周期-緩沖時間;
  5、計算采購柔性。采購柔性=[1-(生產高峰供應及時率-生產低峰供應及時率)÷評均供應及時率]×100%
  (二)倉儲管理
  1、計算庫房高度
  庫房高度的計算公式:庫房高度=(托盤上貨物的高度+叉舉高度+梁高)×N層
  實際作業中高度還要加上電燈、冷氣風管或消防水管等空間高度。
  2、計算物流中心庫存的共同供應天數(DS)

  其中: ——配送中心庫存的共同供給天數;
  ——從工廠倉庫分配的庫存單位數;
  ——用單位數表示的配送中心j的庫存;
  ——配送中心j的日需求量。
  3、計算經濟批量模型(EOQ)

  其中: ——每年的需求量;
  ——每次采購進貨成本;
  ——年保管儲存成本。
  4、用加權平均法計算:
  加權平均單價=(期初結存金額+本期進貨金額合計)÷(期初結存數量+本期進貨數量合計)
  期末存貨成本=加權平均單價×期末結存數量
  5、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數量=(新購進金額+原結存金額)÷(期初結存數量+原結存數量)
  6、成本加成報價法計算:單位產品報價=單位產品成本×(1+利潤加成率)
  (三)配送管理
  1、人均配送量:人均配送量=配送量/配送人員數
  2、人均配送噸公里:人均配送噸公里=配送總噸公里/配送人員數
  3、平均每臺車配送金額:平均每臺車配送金額=配送總金額/總配送車輛數
  總配送車輛數=自有車數+外用車數
  4、滿載車次比率:滿載車次比率=滿載車次/總配送車次
  5、車輛滿載率:車輛滿載率=配送貨物的總體積/(車輛總體積×配送車運轉率×工作天數)
  6、配送時間比率:配送時間比率=配送總時間/(配送人員數×工作天數×正常班工作時數)
  7、配送成本率:配送成本率=(自車配送成本+外車配送成本)/物流總費用
  (四)運輸管理
  1、綜合選擇法的計算
  用戶將運輸商的服務質量、運輸價格、品牌影響、服務網點等參數進行綜合評價,公式表示為:
  式中: S——綜合因素;
  ——不同因素的權數,n=1,2,3,…
  Q——服務質量;
  P——運輸價格;
  B——運輸商的品牌;
  C——運輸商的財務能力狀況;
  N——運輸商的服務網點數量;
  O——其他因素。
  用戶根據自身業務的不同需求,調整不同因素的權數,最后作出決策。
  2、運輸成本控制的總體分析如下:
  (1)干線運輸成本是相對固定的;
  (2)兩端運輸成本變動大;
  (3)市場攬貨成本應在總成本中分攤。
  另外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A、合理選擇運輸工具;B、自有運輸工具與外部資源相結合;C、優化集貨點布局;D、開展集運方式;E、增加值達運輸比例。
  (五)生產物流管理
  1、計算MRP之下的需求計劃表;
  2、將MRP和經濟批量結合計算MRP輸出的采購量;
  3、計算當量物流量。
  (六)國際貨運管理
  1、計算班輪運價:
  F=(R+S1+S2+……+Sn)Q
  式中:F——運費總額;
  R——基本運費率;
  Sn——各項附加費率;
  Q——貨運量。
  步驟:
  (1) 審核托運貨物的名稱、重量、尺碼、裝貨港、中轉港及卸貨港。
  (2) 根據貨物名稱,從有關運價表中查出該貨物的計費標準及運價等級;
  (3) 根據所屬航線的等級費率表,找出該等級貨物的基本費率。
  (4) 查出附加費率。
  (5) 將各項數據代入公式。
  2、計算航次盈虧分析:(歐美式的估算方法)
  航次總收入=預計運費率×航次貨運量+滯期費+虧艙費
  航次凈收入=航次總收入-傭金
  航次毛收益=航次凈收入-航次變動成本
  每天毛收益=航次毛收益/航次時間
  每天凈收益=每天毛收益-每天營運成本
  每天凈利潤=每天凈收益-每天折舊
  相當期租租金費率=(航次總收入-航次變動費用)×30/(船舶夏季載重噸×航次天數)
  (七)物流信息系統管理
  1、物流信息系統的作用:(1)物流作業功能信息系統,如條碼、POS、EOS、EDI等。
  (2)管理信息系統,如MRP、ERP、WMS、TMS等。
  (3)外部信息系統的作用表現在企業網,電子商務和公共信息平臺。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