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物流產業發展裝上強引擎
2009-5-13 14: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政策化——燃起發展新希望
《物流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出臺,惟一非生產領域的產業調整政策給物流產業界人士帶來了大大的驚喜。作為我國物流業第一個專項規劃,也是十大產業中惟一的服務業規劃,對整個物流產業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是肯定的。
“《規劃》的出臺可以用及時雨來形容,張家港市的物流產業、物流企業可以好好研究這一物流產業的好政策,用好、用足政策,由此推動整個物流產業的大發展。”本市一物流產業界人士指出。
很多呼聲很高的產業未被國家放進十大產業調整振興之列,非傳統生產領域的物流產業卻最終擠上了十大產業調整振興的末班車,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業內人士分析,此次物流業會被納入本次振興規劃的原因有二:一是前九個規劃主要是制造業,其發展越來越依賴于自身發展及物流的發展,這些產業的發展需要現代物流的支撐,才能成為完整的體系,生產型服務業,也能落實規劃的思想,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價值鏈的價值,制造業的發展思路是要把產前產后帶起來;二是對物流業本身而言,有國家的宏觀布局也有很多的自身發展機會。第二產業的振興也表現為集約化、產品創新,都為轉變物流業發展方式帶來市場。
專業化——贏得發展新空間
進一步創新服務,做足專業市場,這是物流企業開拓市場、贏得市場的一條必由之路。“很多國外的企業,產品下線以后,就進入了物流行業,可以說從包裝到倉儲到配送,最后到門到門的服務,全部由物流行業承擔了。所以我們相信,未來物流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好,業務也會越來越大。”張家港市大正信(張家港)物流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據悉,這家物流公司的年營業額達到1億元,并且專注于冶金行業的物流配送。
專業化的分工能夠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物流業和制造業互動并進、更好更快地發展。張家港市冶金行業現有規模較大,為全市發展冶金物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依托張家港市冶金產業,為其配套服務和進行鋼材銷售的本地商貿企業在近幾年集聚了較多的資本和較廣的市場銷售渠道,不少企業從純貿易向物流方向轉化。
張家港市物流行業人士表示,《規劃》鼓勵物流產業走專業化、個性化之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為能源、礦產、汽車、農產品、醫藥等行業提供專業化物流是物流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這些專業化公司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專業設備和相關經驗,并在行業中擁有較好的信譽。從國外物流產業來看,專業化服務基本穩定,并且服務內容越分越細,利潤空間也比較大。我國處于工業化的后期,物流業也要走專業化、一體化的道路。
“《規劃》的政策對今后我們企業的專業化發展確實有指導意義,走專業化、個性化道路,進一步發掘自身的優勢,并找準定位占領市場,這是我們當前的發展要務,也必將會促使企業今后的發展。”張家港市物流企業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
信息化——奠定發展新基礎
物流業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化手段的運用。《規劃》也提出要積極推進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并要求物流產業盡快制定物流信息技術標準和信息資源標準,建立物流信息采集、處理和服務的交換共享機制。加快行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全國性公路運輸信息網絡和航空貨運公共信息系統,以及其他運輸與服務方式的信息網絡等,由此進一步扶持物流企業發展。
據悉,目前IT技術物流業的應用熱點主要包括RFID技術(即射頻電子標簽技術)、GPS定位服務、移動溝通(公司與外出司機之間及時傳遞在途信息、天氣交通狀況、其他信息提醒等)和物流管理軟件及客戶服務軟件。
張家港市的物流產業也非常注重在信息化方面的發展,為物流企業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已在全國保稅物流園區中率先建成了區域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液體散化聯網監管系統、通關監管系統,形成了“四位一體”的網絡格局,即H2OOO網絡、保稅物流園區信息化管理網絡、保稅區信息管理網絡、視頻監控網絡,同時卡口電子地秤、車載GPS定位系統、電子關鎖等也得到充分運用,成為了管理的“千里眼、順風耳”,由此為全市物流產業的信息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各類物流企業也在自身的發展中把信息化建設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張家港市一家物流企業負責人向筆者介紹:“發展現代物流企業,我們深深了解到‘信息化’對企業當前以及今后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并且我們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也是這樣做的,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入比較早、也比較多!”
張家港港務集團在數字港口建設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技術管理系統的不斷開發和升級,集成了設備、物資管理現代化的理念,對港口設備管理的管、用、養、修、改5個方面和物資的請購、審批、進出庫等環節進行了全方位的管理。張家港市很多物流企業也都有著一定的網絡規模優勢,“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發展,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物流服務。”一業內人士表示。
聯動化——提升發展加速度
近年來,張家港市始終把發展現代物流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張家港檢驗檢疫局、海關等口岸查驗單位充分發揮聯動功能,配合政府宏觀戰略部署。
張家港檢驗檢疫局設立了保稅港區協調小組,扶持木材、糧油等五大交易市場。會同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加大打造張家港市出口糧油產品公共檢測等平臺力度,進一步提高口岸通關效率,確保到港貨物快進快出。最近,與東海糧油簽訂了檢企合作備忘錄,對其國家認可的14個檢測項目23個檢測方法進行引用,使該公司出口糧油更加快捷。此外,會同張家港保稅區管委會推進毛紡加工業集聚區建設。
“希望政府加快疏港通道建設,做好與蘇州、太倉等虛擬口岸的銜接,不斷提高張家港口岸的對外運輸能力,爭取到港貨物、集裝箱能夠迅速運出,提升口岸綜合競爭力,促進張家港現代物流駛上科學發展的快車道。”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局長袁克還專門向張家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議。
相關鏈接
當前,伴隨整個國際國內物流產業的高速發展,張家港市的物流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紛紛發展起來,整個物流產業的發展勢頭異常迅猛。以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為例,截至目前,園區共吸引了70余家物流企業入駐,全球最大的化工物流企業———荷蘭孚寶,以及荷蘭世天威、博斯勒、意大利曾亞、香港嘉里大通等知名物流企業紛紛落戶。并且這些物流企業去年紛紛出了“大手筆”,荷蘭孚寶、東華能源分別開工建設了13萬和18.6萬立方米的儲罐。
去年9月,經過半年的籌備,江蘇澳洋醫藥物流有限公司正式開業,一期總投資3億元,注冊資本8000萬元人民幣,新建物流基地占地253畝,建筑面積近7萬平方米。預計三年內將形成一個擁有10000個品規、庫存一個億的大型物流企業。
近年來,張家港市進出口羊毛貿易不斷發展,今年一季度,共出口羊毛條4100噸,貨值3571.1萬美元,羊毛產業正日漸成為全市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為此,張家港檢驗檢疫局積極創新毛紡原料及成品管理模式,實施過程監管,變對產品批批檢驗為對企業的監督和產品的驗證抽查。據估計,采用該模式,可為天宇毛紡、揚子紡紗、澳豐毛紡、中奧毛條等企業減少開支150元~200萬元,每批節省時間7~10天。
去年11月,中國目前惟一的縣域口岸保稅港區、江蘇惟一的保稅港區———張家港保稅港區,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復設立后,區內以化工品和紡織原料為主的保稅物流擴張速度迅猛。一批國內外知名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加速向區內集聚,市場潛力巨大。預計到2010年,入駐保稅港區的物流企業將突破150家,進出保稅港區的貨運量突破30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