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主動加入美國337知識產權調查訴訟案勝訴
2009-4-9 23:1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繃緊神經,時刻準備著”
美國《1930年關稅法》的“337條款”殺傷力很強,其附帶的“普遍排除令”和“有限排除令”更是成為美國本土企業打擊外來企業最常用的措施和手段。
2006年1月,作為柳州兩面針旗下的一家子公司,鹽城捷康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在江蘇省射陽縣經濟開發區內順利建廠,主營甜味劑三氯蔗糖生產業務。
當周圍人都沉浸在建廠的欣喜之中時,作為公司總經理的安立軍開始考慮公司下一步的發展,他希望未來的捷康不僅能成為三氯蔗糖國內生產的佼佼者,還能打開歐美等高端市場,走向世界。
而以貿易公司起家的安立軍深知,將中國產品推向國際特別是歐美市場遠沒有想像地那么容易。長期的經驗告訴他,對于高端、高利潤的產品來說,進入歐美市場,很容易遇到知識產權糾紛。其中要數源自美國《1930年關稅法》的“337條款”殺傷力最強,其附帶的“普遍排除令”和“有限排除令”更是成為美國本土企業打擊外來企業最常用的措施和手段。中國的電池、木地板、電子產品、橡膠等產品的生產企業在出口美國時都曾遭受337調查,面臨知識產權訴訟。
同樣關注捷康成長的,公司常年法律顧問———北京仁和律師事務所的董海鋒十分了解安立軍這種擔憂。他知道早在安立軍經營貿易公司的時候,就曾與美國三氯蔗糖生產巨頭泰萊公司產生過一些貿易摩擦和不愉快。另外,從美國泰萊三氯蔗糖公司當時在美國乃至全球所占有的市場份額及壟斷霸主地位來推斷,董海鋒也認為一旦有外來企業想要進軍歐美市場,撼動泰萊的霸主地位,美國泰萊公司一定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反對,甚至不惜動用法律手段。
相同的看法讓兩個人并肩站在了一起。此后一年多時間里,安立軍和董海鋒帶領公司為未來可能發生的訴訟做足了思想和物質上的準備。
除一般提到的參加訴訟所需的人力、物力和金錢外,捷康在三氯蔗糖生產工藝自主知識產權研發上花足了心思,圍繞三氯蔗糖產品就申請了7項中國專利和4項國際專利,并先后通過ISO9001、HACCP、KOSHER、HALAL等多項國際產品認證。在產品準備出口美國之前,還特別聘請美國律師事務所將捷康的生產專利與美國泰萊公司進行了比對和專題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請美國律師事務所出具了專利不侵權的證明,為今后泰萊公司可能發起的“337調查”或專利訴訟做好了準備。
“我就知道,泰萊可能會起訴。所以我們繃緊神經,時刻準備著。”安立軍對記者說。
多年的律師經驗告訴董海鋒,一旦今后美方在主法院對捷康提起訴訟,手頭的材料可以保證公司在主觀上沒有過錯。即使最終美方沒有發起訴訟,在歐美市場上的不侵權調查也可以成全客戶對公司的信任,免除客戶所經營產品被判為侵權產品帶來的連帶賠償責任。
“打他個措手不及”
過去,中國企業在面對美國“337調查”時往往選擇消極避訴,美國企業絕不會想到如今竟會有中國企業主動愿意“趟渾水”。
預感的麻煩果然來了。2007年4月6日,英國泰萊科技有限公司和美國泰萊三氯蔗糖公司果然以泰萊公司5項涉及三氯蔗糖、三氯蔗糖中間體的制造方法專利被侵犯(分別是第4980463號專利、第5498709號專利、第7049435號專利、第5470969號專利和第5034551號專利)為由向ITC提起訴訟,將包括中國三家三氯蔗糖生產企業的國內外25家貿易商告上美國法庭,要求對被告企業發起“337調查”并發布永久性普遍排除令和禁止令。
一向關注美國市場動向的安立軍也在第一時間就得知泰萊對25家中外企業發起“337調查”的事情。當初自己雖然預料到了泰萊公司會就專利侵權對外來企業提起訴訟,但沒想到會來得這么快,竟在本公司三氯蔗糖產品未能大舉“進軍”歐美市場之前。事實上,此次被告企業名單中自然也沒有捷康的名字。究竟是按原有的準備主動申請加入訴訟呢,還是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坐等觀戰呢?一道選擇題就這樣擺在了安立軍面前。
依照“337條款”規定,如果被起訴的中國企業中有一家敗訴或棄權,泰萊就有可能要求ITC對中國整個三氯蔗糖生產行業發出普遍排除令;如果被起訴的三家中國企業全部勝訴,那么在法律上被證明不侵權的產品將會得到客戶的優先選擇,捷康也會變相失去市場機會。
權衡再三,兩種不主動應訴的結果安立軍都不愿意見到,既然其他企業無法代表捷康的利益,何不由捷康自己來爭取在國際上的發言權?何況,捷康手中握有多項三氯蔗糖生產工藝專利,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在一年多的準備過程中,也已對美國聯邦法律和ITC法律程序的基本要求有了詳細的了解和充分的研究,并且和美國律師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應訴方案。
另外,安立軍和他的團隊也考慮到,過去,中國企業在面對美國“337調查”時往往選擇消極避訴,美國企業絕不會想到如今竟會有中國企業愿意“趟渾水”,主動申請加入訴訟,再加上自身充分的材料和證據準備,“一定能打泰萊一個措手不及”。
“2000多萬元的付出,換來市場地位提升”
訴訟的勝利,讓捷康一夜成名。從過去的名不見經傳變身為出口龍頭企業,相比訴訟前,市場地位有了大幅提升。
一波三折。2007年7月5日,懷著100%勝訴信心的安立軍向美國ITC提交主動加入ITC關于三氯蔗糖“337調查”的申請,這馬上就引起泰萊公司對捷康提起主動應訴資格的質疑。
泰萊公司律師提出,據ITC相關條款規定,參加訴訟的企業必須滿足四項條件:分別是在ITC規定時間內,及時提出訴訟申請;正在進行的337調查的確跟申請企業有確實的利害關系;將來的調查結果可能會損害申請參加訴訟企業的利益;通過現有被告的勝訴無法潛在保護申請企業的合法權益。而訴訟法發起時,捷康并沒有三氯蔗糖產品出口到美國,且將來進入美國市場的可能性也不大,泰萊公司律師表示,希望ITC能取消捷康申請加入訴訟的資格。
對泰萊公司的這一說辭,董海鋒早有準備。他拿出2006年1月以來捷康公司向美國出口三氯蔗糖的記錄,證明事實并非如泰萊所述,捷康自建廠以來,一直有通過貿易公司向美國市場輸入三氯蔗糖產品,只是因為公司成立時間較短,生產工藝等各方面都處于調試階段,出口量略小于其他被起訴企業而已。
泰萊試圖將捷康擋在實體訴訟外的“陰謀”沒有達成。提出申請一個多月后的8月15日,ITC正式批準鹽城捷康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主動加入的申請,至此,歷時一年之久,捷康單方花費2000多萬元人民幣的中美企業直接對決正式拉開大幕。
整個訴訟答辯過程中,泰萊轉變方向,將矛頭直指捷康目前正在使用的五項生產技術侵犯了泰萊持有的有效專利。因為在主動應訴之時,安立軍雖為手中的多項技術申請了專利,但一項專利從申請到最終批復、授予專利需要至少三年,而捷康建廠至今也不過區區兩年,申請的專利尚沒能拿到專利證書。
另外,專利法中明確寫明,專利的認定需要具有新穎性和創新性,申請在先的一方在法律上占有絕對優勢;且專利的保護也具有地域性,在所在國申請的專利只有在當地才能有效,一旦走出國門,則需要在目的國重新申請才能繼續維持專利有效。而泰萊公司1976年就為三氯蔗糖生產技術申請了專利,至今已使用了將近20年。
對于泰萊所持的理由,董海峰和他的律師團隊則持完全駁斥的態度,他們認為,雖然現在中國整體科技力量趕不上美國,但并不排除在特定領域中國有超過美國的可能,本案中,捷康在生產三氯蔗糖的部分工藝就已經走在了美國的前列。盡管在技術研發時,捷康的確借鑒了美國方面先進技術的經驗,但卻是通過與美國廠商專家定期互訪交流和高薪聘請相關專家作為技術指導顧問等正常渠道進行的單純技術交流。
而對捷康公司本身的研發力量,董海峰也有相當的信心。他覺得以捷康在國內三氯蔗糖產業數一數二的研發力量,一定不會做出侵犯泰萊工藝專利的行為。可能從技術創新方面,捷康整體超過泰萊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某一個技術點上(精確到某一個固定溫度和反應點)實現突破則是非常有可能的,而專利保護的就是這樣一個技術點。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3日,按照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程序,美國ITC初步裁決表明,鹽城捷康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出口到美國的產品,沒有發現觸犯337條款。ITC同時還宣告泰萊公司的一些涉案專利無效,并且涉案的美國第4980463號專利不存在相關國內工業。
根據此裁定,泰萊公司不僅指控他人侵權不成立,而且還丟掉了涉案專利,甚至都不是一個合格的原告。因為根據美國法律規定,作為337案件的原告,至少要符合兩項條件:一是要擁有美國專利,二是要在美國實施了涉案專利,即存在國內工業。如果不符合上述條件中的任何一項,就沒有資格提起337訴訟。消息一出,泰萊公司股票當天下跌15%!
訴訟的勝利,讓捷康一夜成名。從過去的名不見經傳躍升為現在三氯蔗糖全國出口第一,相比訴訟前的全國二十幾位的排名,市場地位有了大幅提升。
4月7日美國官方網站發布ITC最終裁決:鹽城捷康公司生產工藝不侵犯美國泰萊公司的專利。備受業內各界人士關注的知識產權侵權案,終以中方勝訴落幕。鹽城捷康公司也成為首例在美國337知識產權調查中主動加入并勝訴的企業。
“2000多萬人民幣的付出,不僅沒有為捷康帶來損失,還換來了全球第二大三氯蔗糖供應商的市場地位、出口歐美的‘永久通行證’及主動應訴所帶來的20年時間成本,市場機會估值200多億元。”安立軍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