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龍換鳥造林引鳳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2009-4-9 13:3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世界金融危機沖擊下,珠三角有的地方擔心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了,沒有高端產業進來,“騰籠換鳥”變成“鳥飛籠空”。然而,記者最近在深圳福田區采訪時發現,該區通過舊工業區、舊城區和“城中村”的改造整治,改善軟硬環境,“造林引鳳”,淘汰低端產業,發展高端產業,經濟逆勢增長,形勢令人振奮鼓舞。
統計顯示,福田區2005-2007年外遷工業和服務業企業總數達到904家,合計流失增加值80.53億元,但總部經濟、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增長,使福田地區生產總值這3年分別實現了10.9%、l4.2%和l2.8%的增長。
2008年,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福田區的經濟仍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98.24億元,比上年增長l0.2%,其中高端產業實現增加值950億元,占全區GDP的63%,產業轉型升級取得初步成效:人均GDP達1.85萬美元,地均GDP和地均稅收集約度分別達19.2億元/平方公里和5.2億元/平方公里,為全市平均水平的4.8倍和3.5倍。隨著經濟集約型特征進一步顯現,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了福田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后勁不減。
“騰籠換鳥”,確保工業區實現產業轉型
華強北商業區,是深圳市“工改商”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城市更新改造工程之一。華強北原是以電子產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工商混合區,為適應作為深圳中央商務區的發展需要,福田區以創新的“城市更新單元”模式開展華強北改造,初步建成全國最具影響力、輻射海內外的電子產品交易中心、電子信息服務中心、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和百貨商業中心。
這里發布的“華強北·中國電子(0.71,0.02,2.90%)價格指數”,成為影響全國乃至東南亞電子市場交易的“晴雨表”。2008年10月開業的“國際元器件中心”(ICC),吸引了Intel、AMD等全球50多家電子元器生產商和授權分銷商進駐,為中小企業提供小批量訂貨和解決方案。華強北商業街日均客流量50萬人次以上,銷售額躍居全國第一。
上沙創新科技園——“工改工”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典型。這一“廠房再造、產業置換”的重點項目,由原上沙工業區l6棟舊廠房整體改造而成。改造前的上沙工業區多是以制衣、五金機械、建材、電器、汽車修配等勞動密集型的簡單加工制造業,以農民勞務工為主,設施殘舊,環境臟亂差,安全隱患不少。而改造后的創新科技園,以通信、網絡、信息、軟件、蕊片設計等高科技研發企業為主,入駐65家企業全部為科技企業,企業員工2000多人,其中博士38人、碩士165人、本科l553人。由福田區委書記、區長李平“牽線搭橋”幫助聯系引進的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南方分院,承擔我國手機進網安全檢測職能,并吸引了30家手機企業相繼入駐,被譽為“手機之都”。
而在另一個由傳統制造業向文化創意產業轉型的田面創意園,記者了解到,該園由田面工業區改造而成,原工業區為上世紀80年代蓋起的廠房,主要生產服裝,改造前由51家企業和l00多家小租戶承租。改造工作開始時受到業主和承租人的共同反對,區領導和工作人員對業主和租戶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并給予合理的補償。如今,改造成功后的創意產業園,具有創意設計、研發、制作、交易、展覽、交流、培訓、孵化、評估及公共服務等綜合功能。產業園一期于2007年5月開業,目前已進駐國內外設計企業70余家,包括全球排名前50位的10位大師的工作室,成為國內首個吸引全國乃至世界頂尖設計公司和人才的聚集園。
“造林引鳳”,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福田建區18年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經濟規模不斷擴張,近年已步入高位運行軌道,積累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土地、資源、環境、人口與空間、資源等的緊約速束,對企業擴大再生產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制約加大,特別是土地資源稀缺產生重大影響。為此多種原因,大型外商投資項目和新興的制造業項目難以進駐,經濟持續發展受阻;人口壓力極大,每平方公里已超過2萬人,高于香港和東京等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而且人口結構極不合理。
與此同時,固定資產投資下降、房地產開發萎縮及生產型工業企業外遷“三個不可逆轉”,進一步阻礙中心城區的產業發展。面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出現的困境,福田人并沒有悲觀失望,而是從困境中發掘機遇,抓住大量傳統低端產業企業外遷的時機,大力推進舊工業區和“城中村”改造,發展高端產業,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一是以舊工業區及工商混合區升級改造為切入點,推進產業轉型。福田區深挖原有工業用地潛力,將低效舊工業廠房重新打造成為創新科技產業集聚區、特色都市工業園區、生產性高端服務業基地以及先進制造業總部集聚區。區政府通過產權回購、物業租賃、資金扶持等方式,成功將沙尾、田面和上沙等舊工業區改造成為世紀工藝品文化廣場、“設計之都”創意產業園、“手機之都”創新科技園。
二是以“城中村”和舊住宅區改造整治為重點,改善產業配套環境。在規劃先行的基礎上,全面開展福田區“城中村”和重點舊住宅區的綜合整治,近3年累計投入8.1億元改造“城中村”,完善公共配套設施,基本建成與高端產業發展相配套的新型生態社區。到2008年6月,區政府扶持項目總數達99個,總投資達7.42億元,其中政府補助約3.17億元,帶動股份公司約4.25億元,大大改善“城中村”硬件環境。
三是以制定產業導向政策,扶持高端產業發展。福田區在深圳市率先出臺《扶持總部經濟發展暫行辦法》及配套優惠政策、《關于加快高端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等導向政策;健全以《科技發展資金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為主體,以《科技貸款擔保風險補貼暫行辦法》、《科技園區(孵化器)資助暫行辦法》為配套的高新技術產業扶持政策體系;與《經濟發展資金管理辦法》相配套,陸續出臺了扶持文化產業、循環經濟、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產業技術進步、扶持企業改制上市等一系列實施細則,統籌設立福田區經濟發展資金,資金總規模超過2億元。
四是重點發展“l+3”支柱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區委區政府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構建以總部經濟為龍頭,高端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文化產業為支柱產業的“1+3”經濟體系。2008年,區里為21家總部型企業提供扶持資金935萬元。充分利用深圳CBD的區位優勢,在歐美、中東、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開展推介活動,迄今已引進世界500強企業達l04家,總部型企業338家,納入統計的總部企業實現增加值570億元,同比增長14.6%,占全區GDP的38.0%。
環境立區,促進中心城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福田區“環境立區”戰略的實施和軟資源依賴型“1+3”經濟架構的建立,為破解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受限問題找準了突破口,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心城區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在土地等有形資源零擴張、投資和工業下滑的同時,福田區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已逐步實現從物質性資源向資本、技術、知識、智力、品牌等軟資源轉變。”省委政研室專家這樣評價。
一是第二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轉變。福田區產業轉移加速,勞動密集型、高能耗企業外遷或被市場淘汰。2006—2008年轉出的244家企業,主要分布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紡織服裝、鞋制造業等四大行業。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的退出,帶動低素質勞動人口向外轉移,人口結構日趨合理。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二是產業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福田區經濟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率提升,中心城區有限的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難以承受外延性擴張性工業發展模式的需要,經濟發展對二產的依賴已大大減弱,高端服務業加速發展,到本世紀初,三次產業結構次序已由“二、三、一”發展為“三、二、一”格局。2008年,三大產業比重為0.04∶15.88∶84.08,第三產業成為拉動經濟的主力,產業結構實現質的飛躍。
三是第三產業由傳統服務業向高端服務業轉變。福田區第三產業由進出口貿易、房地產業起步,經歷了以交通、商業、房地產等傳統服務業為主的過程,逐步轉向金融、信息、物流等高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呈現出由低端向高端演進過程。隨著福田中心區作為深圳經濟、金融中心地位逐步確立,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巨大的資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匯集福田,同時物流、中介、會展、文化及法律服務等配套服務進一步完善,促進了服務業特別是高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是經濟增長動力由傳統制造業向高端產業轉變。福田區經濟經過產業轉型、產業結構調整,一些新興行業異軍突起,形成福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亮點。金融業、電子設備制造業、現代物流、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創意設計、星級旅游、品牌會展等高端行業發展勢頭喜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成為新興行業的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