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發展農村市場 促使經濟增長

2009-4-7 1:2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 楊志新
    長期以來,我國外圍經濟的穩定發展,使得依賴外貿、投資的經濟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當前我國受美國金融危機拖累,經濟增速下滑,越發凸顯我國這種經濟增長模式的脆弱性。因此,有必要轉變到以內需為絕對支撐的增長動力上來。
    據發展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美元左右時,世界各國居民消費率為61%,2007年,我國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居民消費率還只有49%。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度比較低,只要能提高農民消費,其對經濟增長的效果是巨大的。據測算,自2001-2007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2.5%、42.3%、35.9%、40.1%、37.9%、38.8%、44.2%,總體上成逐年下降態勢。
    截止2007年統計顯示,農村人口占到總人口比例為55.1%,但其消費額占總消費額的1/4不到,只有24.38%。據估計,在價格可比的情況下,8億農民的人均消費只要增加1400元時,根據GDP乘數計算,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將因此而增加近3萬億元,這一增長量已就能抵消因世界經濟不景氣帶來的出口減少,保持經濟在高位運行。
    制約農村市場成為經濟增長動力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農村消費市場小而分散
    我國農村是由小聚居的形式構成的,由于小而分散,消費者范圍狹窄,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溝通能力差,不易形成一種對商品信息的優良功能評價和宣傳;不能形成對假冒偽劣商品的集體威懾,不利于一個健康的供需市場;不利于供給方與需求方的商品信息交換,供給目標不明確,需求表達不明確,不容易形成穩定的供需雙邊關系,供需失衡是相當普遍的,不利于供給商品價格的降低;大部分企業只是把原來銷到城鎮的消費品簡單地轉移到農村,把依靠進口國低生產的機電產品銷往農村,不利于商家針對農村的特有市場進行細分,來供給適應農村市場的需求產品。
    農村金融體系的支撐作用小
    根據臧旭恒的對1978年后我國農村消費行為分析,肯定了我國自改革開放以后,由于累積了一定資產,消費市場已基本符合跨時期的模型。金融機構在農村的信貸市場相當落后。從農村吸納的存款總額大大超過對農村的貸款總額。農村的信用合作社這樣的惠農金融機構,存在的問題嚴重,國有商業銀行中唯一還在農村設點的農業銀行更多地也是將農村資金轉向收益較高的城市。
    在農村金融機構不發展和儲蓄資金外流的情況下,難以發展農村的信貸市場。在消費的跨時期模型中,由于會受到借貸約束,直接導致當期消費的減少,限制了農村的消費市場拓展,并且我國農村對農村再生產的投資消費占據很大部分。首先,當前我國農業由于受到天氣的制約還很大,難免造成農業收入的不穩定,如果得不到資金支持,則會降低農村的繼續生產的能力。而其次,農村的農機設備采購與維護往往資金需求大,農民在一定時間不可能有能力籌集資金來提高農業生產。
    農村消費環境較差
    雖然近年來農村在通訊和交通上的支出有所增長,但比重還是比較小,這直接影響了農村和外界的交流。良好的交通條件,能夠降低商品到達農村市場的運輸成本,也能減少農民到達城鎮的采購成本。通過交通通訊的投資,可以將外界的新的商品信息引入農村,增加農民對新商品的了解,改善農村消費需求結構。
    處于鄉鎮一級管理部門普遍缺乏對消費商品檢察、監督的能力,加之農村消費市場的分散,使得對農村消費市場的監督就顯得更加困難。制售假冒偽劣農產資料的活動依然猖獗,劣質農藥、種子和劣質農業機械在農村市場屢見不鮮。使得農民對待一些認識陌生的產品不敢輕易消費,雖然這些產品能夠提高農民的效用。而且農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沒有能力分辨產品優劣的能力,并且,當出現利益受損時,不知道通過合理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農村的制度演進緩慢
    農村在改革開放中是首先進行市場化改革的,它不僅突破了傳統體制的約束,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然而,首先,當前農村的制度卻無力再推進農村的發展,鄉鎮企業開始沒落。單個農戶的分散化全能化的生產,已經嚴重制約著農村生產能力的提高,但是當前的土地制度,卻限制了農村形成集中化、專業化的發展。其次,農村的醫療、住房公共基金或者保險的體系沒有形成,完全是農民自己來承擔,無疑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再次,農村沒有形成產權交易市場,產權轉讓面對著很高的費用,制約了農村資金的流動性。
    筆者認為,促使農村消費市場成為經濟增長強勁動力的對策有以下方面:
    (一)增加農民收入
    當前我國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還不高,制約了我國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大。應當使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掛鉤,使居民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上升。農民當前收入主來源于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有必要改革鄉鎮企業制度模式來提升鄉鎮企業的創新能力增加其競爭能力、合理引導農民工進城務工增加工資性收入。對農村進行專業化、集中化、規模化、科學化生產來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以此增加農民的家庭經營收入。
    (二)循序漸進地集中農村村莊
    過度的分散化具有不經濟性。我國的農村相當分散,鄉鎮企業分散于各個村落,不能形成聚集經濟,不利于農村產業的發展和創新;農村市場分散零碎,不利于形成一定規模的能夠降低采購成本的商品流通行業。對鄉村進行集中,能夠降低運輸費用,從而使市場得到擴張;能夠極大地降低信息的搜尋成本、降低交易成本,還可以使第三產業得到發展,直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
    (三)改善農村的消費環境
    第一,要多渠道地籌集資金,改善農村交通道路運輸條件,節省貨物的運輸時間和運輸成本。使農民能夠將其需求信息傳達出去,有助于廠商針對農村這個特定市場,開發出新的特定產品,增加農村消費。
    第二,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發展農村保險,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鼓勵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增加農村的資金供給;發展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形成一定的金融產品市場。以此來降低對農村使用資金成本。支持和鼓勵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對農村耐用品消費的貸款。對農村金融機構進行財政和稅收上的支持。
    第三,加強對農村商品市場的監管,提升監督部門的能力。改善農村消費者和商品供給者之間的商品質量的信息不對稱,。
    第四,在農村建立良好的商品流通渠道,降低因為分散采購的費用支出。組建一些較大的實力雄厚的商品流通企業、增加商品流通效率,靈敏地反應市場需求情況。
    (四)轉移農村過剩人口
    適當地轉移富余農村人口,減少農村的土地負擔,這樣不僅能提高農村資本的生產效率,帶來農村的經營收入,還能為農村帶來更大的工資性收入,從而保證農村強烈的消費需求建立在較高的收入的基礎上。
    (五)創造一個好的宏觀政策環境
    農村消費對物價的變動是非常敏感的,在2007年CPI高企時,農村的邊際消費傾向下降較大。政府需要保持物價水平的穩定,降低居民對價格不穩定性的恐慌所導致的儲蓄傾向加大;保持合理的利率水平,雖然當前我國的消費市場受利率影響較低,但也呈增加趨勢,利率高會導致儲蓄率高而不利于消費,而利率過低則會導致居民尋求其他預防性儲蓄工具,以及廠商的過度投資導致商品的供給過大;維持適當的進出口平衡,積累過多的外匯儲備,不能使居民受益,不利于宏觀經濟的穩定;推進農村制度改革,流通土地使用權,建立統一的農村醫療住房養老基金制度,增加農民的現期消費能力;加大財政對農村教育的支出力度,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有助于提升農村消費結構水平和企業的創新能力。
    農村消費市場是擴大我國消費能力的重要動力部分,由于農村市場分散、消費環境差、農村制度變遷緩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致使農村消費的潛力難以釋放。通過創造一個好的宏觀政策環境、轉移農村過剩人口、改善農村的消費環境、循序漸進地集中農村村莊、增加農民收入能夠解決目前的消費困難,為經濟增長的動力轉移創造條件。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