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解開外貿轉內銷的“死結”
2009-4-28 23:1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解開外貿轉內銷“死結”,必須以法律摧毀地方保護主義,以消費稅作為地方主要收入來源,解決內貿市場信用、采購、銷售渠道問題。
中國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廣交會”,今年向內貿企業打開了大門。
在外貿遭遇滑鐵盧之后,內貿重要性凸顯,今后國內商品交易會內外貿并重是大勢所趨。在全球矚目中國消費市場之時,國內廠家拋棄本土市場顯然不智。但是,外貿企業轉型遭遇尷尬。信用等級與采購方式的不同,使一些外貿企業難以適應國內消費市場。
出口企業遵循的是國際貿易制度,如商檢制度、信用證制度、保險制度等。對中國的出口加工企業而言,賺取利潤雖低,但資金和利益有保障。國內銷售不僅渠道不暢,沒有在全球有影響力的采購商、貿易商,市場覆蓋面小,制造廠商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如廠家需要支付進場費,貨款結算周期長,上下游勾連的三角債多發等等。
出口企業并非不愿改變現狀增加內貿,關鍵是市場分割嚴重,隱形成本過高。表面上外貿出口只能賺3%利潤,內貿利潤可能略高一些,但加上隱形成本,兩者利潤相差無幾,內貿耗費的精力更多。
建立內貿市場,要允許各種資金進入商品流通領域,建立層級分明的批發商、零售商和有能力在國際國內同時經營的綜合商社。在目前遍布全國城鄉的農貿市場的基礎上,建立起覆蓋全國乃至全球的渠道公司,使國內的銷售渠道與國際銷售渠道一致。
改變政府的市場干預之手無所不在的情況。以農資物流為例,按照2007年制訂的《農業部定點農資市場管理辦法》規定,實行農業部定點農資市場制度。綜觀其中條款,除了能夠顯示農資專家與管理部門的權威之外,對擴大物流、建立市場銷售體系無任何好處。
一些地區的維護本地開發商、買本地車、買本地酒等做法,思維僵化到了令人難以容忍的地步,必須以法律摧毀畫地為牢的地方保護主義,以確保國內統一市場暢通無阻。
另一方面,要從稅收方面改變激勵機制,如果地方政府主要靠消費稅作為收入來源,那么,政府就會對所有能增進消費的優質企業大力扶持,不分本地外地。
最后,內貿市場的信用問題亟須解決。為什么在國際市場上的中國制造通常比國內便宜?在香港市場的比內地便宜?最需要發展、消費能力相對薄弱的本土市場反而價格最高?因為國內貿易交易制度一般是,廠家需要支付“進場費”等通道費用,貨款結算有一定期限的賬期、非食品類商品要實行退換貨制等。內銷零售商“很牛”,市場覆蓋面窄但壟斷程度高,他們肆無忌憚地擠占制造企業的利潤,使本就處于融資難困境中的制造企業不得不成為銷售商的現金奶牛。生產廠商為彌補賬期風險,而抬高了價格。這反過來抑制了消費,增加了社會成本。
我國有反壟斷法,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政府有必要保護制造企業的基本權利,該出手時就出手,或允許制造企業建立強有力的行業協會進行博弈,或者禁止擠占挪用,建立資金第三方托管模式,或者以信用保險公司解決資金占用。既然網上銷售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網下銷售為什么不能解決?
內銷制度死結要靠政府解開,家電下鄉、農資補貼之際正是建立中國基礎商業信用體制的大好時機。(作者葉檀,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