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重構 迎來契機

2009-4-26 22:3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中國經濟第一季度數據出臺后,令人關注的是中國區域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珠三角的主體廣東省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創下20年內的最低水平,僅為5.55%。長三角的龍頭上海市第一季度數據仍未報出,但弱勢運行已成定局。 
  反觀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金融危機下,亮點頗多。今年一季度內蒙古地區GDP增速達15%,安徽省增長11.6%,四川省增長10.8%,湖北省增長為10%。中國城市的競爭進一步強化這種特點,根據中國社科院的信息顯示,2008年經濟增速最快的10座中國城市中,有8個城市來自內蒙古、遼寧和吉林。 
  這些數據顯示出一種趨勢性的線索——中國經濟的區域增長點正在由南向北,由東向西轉變,區域經濟格局正在重構。在4萬億元投資刺激下,繼珠三角和長三角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正在發力,可能率先回暖。遼寧省的大連、沈陽,吉林省的長春和湖北省的武漢等城市,如果未來3年仍然保持GDP在15%左右的強勁增速,將可能在這次區域結構變局中脫穎而出,成為未來的新城市明星。可以確定,這種區域結構的變化將有力地改善中國區域經濟的不平衡,對于平抑金融危機,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區域經濟的重構有其必然性。一是金融危機導致外需的回落,使得以出口為主的東部沿海省份經濟受到打擊;二是4萬億元投資計劃以基建項目和工業項目為主,東部沿海地區基建項目基本完善,所以此次大項目投資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東北區域。這一退一進,反映到GDP和投資增速度上,第一季度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就成為經濟增長的亮點了。 
  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由于國防建設需要,中國開始推行三線建設,改變工業過度集中沿海地區的格局,在中國經濟60年發展史上,這一時期的投資計劃是最有利于內陸的,但這僅僅是個插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特區建設、沿海開放等重大區域戰略,推動了中國經濟30年來的騰飛。然而,地區間的差距日益拉大,區域經濟的不平衡日益嚴重。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東部沿海地區有近20個城市的GDP總量超過3000億元,堪稱富可抵省! 
  30年來的梯度區域發展戰略,客觀上將全國的人力、資源和資金引向東部沿海地區,使得東部成為外資加工基地,并直接促成了中國外向出口型經濟模式,引發了外貿爆發性增長。這種區域發展模式產生了兩種隱性補貼——在外部,中國補貼世界;在內部,內陸省份補貼東部。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不斷通過再分配來改善區域經濟不平衡,但并未啟動系統性的區域新政。因而,幾十年的資金投入并未突破區域發展瓶頸的桎梏,東部、中西和東北等經濟發展依然處于條塊分割的狀態,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和傳導機制還未形成。由于地區發展差別較大,使得各區域之間出現鴻溝和落差,導致人流、物流統一的大市場框架難以形成,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難以全面施行和落實。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正在深刻影響中國區域經濟格局,這給中國區域發展戰略調整帶來契機。當外需持續回落時,決策者應該將目光轉向內陸省份,現在是大規模填平這一地區之間鴻溝和落差的時候了! 
  我們認為,填平這一鴻溝不僅僅在于再分配,更要從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來梳理和推進。關鍵是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投入,包括基礎設施環境、交通設施條件、人力資源教育和衛生事業等。造成地區間發展差異最大的原因在于經濟發展環境和條件,只有上述環境和條件真正得以改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才能順利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大規模轉移;而對于東部沿海地區,當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后,也可以加快自身產業升級和換代。若此,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才能真正平衡起來。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