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聯合采購是否會成為一種趨勢?
2009-4-2 16:2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日前,有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江淮、吉利、長城、海馬、力帆共5家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有意聯合起來采購鋼材和輪胎。這一意向是前不久5家車企主要負責人在北京召開的一次會議上達成的。據了解,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自發提出在采購環節上進行聯合合作,這還是第一次。
此前,江淮、吉利、長城等5家自主品牌車企已經決定聯合開發自動變速器,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這一次,這些企業又決定聯合采購鋼材和輪胎。知情人士說:“這些企業希望通過聯合采購來降低生產成本,緩解資金壓力,提高競爭力。”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汽車企業資金、成本控制壓力陡增,少數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資金鏈出現裂縫。企業不得不通過改善內部管理、提高經營效率來縮減開支,從采購環節降成本也納入企業考慮的范圍。
記者2月10日向海馬汽車有關人員求證時,該公司宣傳部人士告訴記者,還不知道有這件事。長城汽車有關人士也對記者說,他們沒有聽說聯合采購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此事還沒有明確的進展。
一位參與了會議的企業人士告訴記者,在會議上,5家汽車企業只是達成了初步意向,真正實施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聯合采購鋼材和輪胎,在我國沒有先例,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鑒,只能摸索著走。二是各汽車企業都已經有相對穩固的原材料采購渠道和供應商體系,要整合起來,需要協調各方利益,甚至犧牲單個企業的一部分利益。三是聯合采購涉及面很廣,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敲定,因而不可能很快有結果。
不過,這位人士向記者透露:“這幾家企業的老總都非常看好這一項目,也下了很大決心。應該能成。”
專題鏈接:在我國整車廠聯合采購會成為一種趨勢嗎?
【要聞點評】
聯合采購的難點
聯合采購在全球來說不是很新鮮的事情,在汽車行業一直都有發生。理論上非常好,但實施起來非常困難。具體有以下難點:第一,汽車行業非常不標準化。不像電腦IT行業,鼠標啊,CPU接口都是一樣的,這個行業很標準,既然大家標準差不多,一起來買很容易。但是汽車行業最大的特點,標準差異千差萬別,兩個整車廠之間的標準,基本上很難是一樣的,即使同一個公司,不同車型,它的標準都不一樣的。如果要聯合采購做得好的話,首先是在研發和標準領域先確定,先要統一,如果這個不統一,前面雙方車都定好了,然后再這個車子某個相同的部件進行聯合采購的話,其實它對于供應商來講沒有意義,意義不大,因為它的東西不是一樣的東西,要重新開模來做,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第二供應商也是比較強勢的。供應商真正符合OE配套能力的供應商也不是特別多。比如寶鋼等原材料供應商也很強勢,其實你聯合采購從標準角度來講容易統一,從實際談判角度來講也很難去實現。
第三適合聯合采購的產品很少。比較適合聯合采購的還是一些通用件。標準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比方說油品,甚至像輪胎標準件也不一樣,很難說輪胎是通用件,因為不同的車型,它的輪胎,比如說安全性啊,還有速度啊,噪音,是有差異的,油品是最容易的。還有最標準的標準件,原材料,比如說鋼材啊,或者是塑料金屬啊,因為鋼材和塑料金屬又涉及到二次配套了。剛才講總結起來吧,就是有這么一類類型的特點的產品比較適合聯合采購,一個是它的標準,幾乎整個整車廠之間是統一的。還有一些產品,它的供應商沒有特別強的談判能力,在供應商的層面,是相對比較分散的,不是那么壟斷。
第四聯合采購能降的成本是很有限的。從優先級別來講自然就會靠后。如果你公司一年是采購一百個億,符合聯合采購的可能才五千萬,你五千萬屬于10%,也就只有500萬,花這么大的心思,還不如在一百個億里面想辦法降低一點。因此實際上萌生這種想法的企業很多,但是最終把它落到實處,實踐的很少。
第五操作流程是非常的復雜,涉及利益較多。因為采購體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政府的利益,集團里面的利益,集團下面的公司,甚至采購經理、采購員的利益。這么多的抵觸實際上讓聯合采購的那么一點優勢,在實際操作面前就顯得非常的少了。
聯合采購的需求點
有聯合采購需求的企業主要會有幾種情況:有資產關系的一些企業;另外像寶馬奔馳這種配件生產規模量小,不經濟,攤銷到車上成本非常高;國內無資產關系的企業聯合采購通俗的講是某領域偏弱者的聯合。
比方說一些成功案例雷諾和日產聯合采購,他們聯合采購進行的比較徹底,因為他們有資產上的關系。就像國內南北大眾他們為什么可以聯合操作呢?因為他們兩家是同一個老板,發動機等都是一樣的,那么研發就可以公開。其在中國很多的東西都外包,直接簽一個協議外包給同一個研發公司,建立同樣的標準。供應商也就是那么幾個,后面采購層面去聯合的話,這個難度就小很多。
其他的沒有特別的資產關系的,也會找到一些在某些領域里面一起合作的這個例子。包括寶馬,奔馳之類的也在嘗試。那么高端車寶馬和奔馳為什么想聯合采購呢,他們雖然是競爭者,但是他們同時又受一個經濟規律的困擾,有些部件雖然質量上也只比經濟型車只好一點點,但是它整個的規模量非常小,規模不經濟,之后別的公司做模具之后,攤銷到車上成本非常高。從這個角度來講,雖然是競爭者,更多的是對待這種特殊的經濟規律而進行聯合采購。
中國為什么現在有些沒有資產關系的企業會聯合采購,就是更像中國的競爭態勢。在這一個競爭的新時期,一般提出聯合采購需求的是某個細分領域里面實力不是最強大的,規模較小公司。提出聯合采購的幾個公司,更多的是剛剛進入這個領域里面,供應鏈非常脆弱。進入全新的領域里面,本來是應該采取低成本進入策略的,但是實際上它的供應鏈成本比發展成熟的汽車公司還要高。所謂供應鏈成本就是達到一定質量的情況下,由于其規模較小,成本較高。類似此類企業自然而然就很容易想到一起去。這種聯合采購實際是種偏弱者的聯合。
在我國聯合采購是否會成為一種趨勢
聯合采購不會成為主流,但是可能會在一些小的領域有一些嘗試。實際上五家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有些沒有資產關系的一些企業提出聯合采購往往是某個細分領域里面實力較弱,規模較小公司。這種聯合采購其實是種偏弱者的聯合。所以這個不會成為一種特別大的主流,但是可能是在部分的細分領域里面,部分的車廠去探索。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董建平提出對此的看法,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聯合采購鋼材和輪胎是一件好事,值得肯定。此次5家車企聯合采購的計劃,若能順利推進,將開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聯合采購零部件和原材料之先河,也將為我國汽車企業聯合發展開辟一條新路。
多家汽車企業聯合起來,直接面對鋼鐵廠、輪胎供應商,可以提高議價能力,獲得更低的采購價格。而且此次聯合采購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采購原材料和零部件看似簡單,其實繁冗復雜。每家汽車企業車型眾多,產品種類各異,所采用零部件和原材料五花八門,要統一采購有一定難度,但如果企業之間能夠揚長避短,實現聯合采購,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