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羅清泉:武漢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2009-3-9 14:4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專訪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武漢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武漢經濟圈今后將承擔什么樣的使命?這一問題在湖北官員的口中往往表達得十分含蓄。但實際上,他們已經將其勾畫成長江經濟帶中新的增長極,他們暗下決心準備將武漢打造成長江中游的經濟引擎。
武漢經濟圈今后會給湖北帶來什么?會給中部地區將帶來怎樣的發展契機?作為武漢經濟圈的勾劃者,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在“兩會”期間就這些問題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的專訪。
打造“1+8”經濟圈
《中國經濟周刊》:湖北是中部農業大省,目前在金融危機的狀況下,湖北該如何突圍?
羅清泉:湖北有一個特大級城市武漢市。發揮武漢的龍頭作用,對湖北是至關重要的。武漢在湖北城市中的首位度很高,生產總值占全省37%,發揮武漢的輻射作用和帶動作用,是湖北重要的戰略措施。
國家也很重視武漢城市圈,已經將其列入“十一五”城市發展規劃。去年,國務院批準武漢城市圈作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綜合改革配套實驗區。這也是對湖北關心支持的一個重要措施。現在我們正在圍繞城市圈綜合配套做實驗,加快推進城市圈建設。目前效果是很好的。這就是我們在危機中突圍的重要措施,這也是我們重要的戰略突破口。
《中國經濟周刊》:打造武漢城市圈,目前是否已經有了明確的時間表?
羅清泉:當然不能說什么時間一定會成為什么什么,我們就要求武漢城市圈要加快發展,大體上它的發展速度要高于全省兩到三個點,實際上現在也達到了。去年形勢很好,整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都在展開,包括高速公路以及今年開通的城際鐵路。目前,城市圈之內各城市間交通時間是1小時,今年武漢城市圈要開通四條城際鐵路,鐵路建成了,城市圈就成為半小時經濟圈了,整個城市圈的居民生活方式、產業布局都會隨著交通的便利發生大的變化。
現在,投資140億的武漢天河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馬上又開工了,完工后,武漢的航空客運量將達到年送旅客4500萬人次。而目前這一數字僅為1300萬人次。武漢還將成為鐵路樞紐,在物流方面將成為國內重要基地。
肩負帶動長江中游發展使命
《中國經濟周刊》: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湖北省似乎已經賦予了武漢“長江流域的增長極”的使命。
羅清泉:的確是這樣。我們現在就是要讓武漢在更大的范圍內來整合資源,原來它是在900萬人范圍內整合資源,現在“1+8”(武漢加上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以后,就變成在3000萬人范圍內、5萬平方公里范圍的整合資源,這將大大促進它的成長。將來的競爭不是單個城市的競爭,而是城市組合、城市群。這就是我們的基本想法。
《中國經濟周刊》:武漢的帶動作用會不會繼續擴張,甚至拉動長江流域的經濟增長?
羅清泉:武漢有這個目標。去年武漢的經濟總量接近3560億。武漢就處于中游,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增長極。實際上武漢的經濟規模,就城市來講,它不是很弱,它比南京的經濟總量還大。武漢本身完全有希望將來帶動整個湖北這一段的發展,所以我們做了兩圈一帶。
《中國經濟周刊》:您剛才講的武漢經濟圈,很謙虛地說能帶動湖北這一段,但是武漢從經濟增長和它的發展潛力來看,從教育、人才儲備和潛力上面,它可能會帶動長江中游經濟帶嗎?
羅清泉:整個產業經濟帶是這樣的,武漢肯定會帶動中游地區。像安徽天柱山的旅游,九江的巫山也是,相當一部分是武漢人,相互之間歷史上都有聯系,武漢發展是很有潛力的,在長江流域來講,可能會成為新的增長極。
拉動內需是新機遇
《中國經濟周刊》:當前國家確定的擴大內需的政策,會不會成為武漢的新的發展機遇?
羅清泉:擴大內需政策對我們兩圈一帶的建設,對我們城建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們現在正在布局的這些大的項目,都是這次擴大內需帶來的機遇。我們經濟發展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湖北的經濟因為外向相對低一點,從去年四季度到現在,總的來看受影響還是較小,再加上湖北自身的一些產業還是有一定的競爭力,如汽車產業、鋼鐵產業、化工產業,以農業為原料的食品工業,都很有競爭力。到今年2月份,我們輕工業增長了三十多個百分點。再加上湖北在教育方面也是全國領先,大學在校生規模位列全國前幾位,重點大學也比較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態勢很好,擁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我們在發展中會趨利避害,發揮自己的優勢,克服自己的短處。
成為長江中游金融消費中心
《中國經濟周刊》:重慶現在已經提出一個口號,要“打造長江上游地區的金融中心”,那么,武漢除了基礎設施以外,在其他領域還有哪些建設規劃?
羅清泉:我們也支持武漢成為區域的金融中心。首先,在金融上,我們組建漢口銀行,銀監會批準了,允許它走出去,先在武漢城市圈內設分行、支行,然后在省內設分行、支行。我們還吸納全國各方面的商業銀行到武漢來,包括外資銀行,現在發展態勢不錯;其次,產權交易上,湖北把全省產權交易市場都交給了武漢市。
《中國經濟周刊》:武漢經濟圈要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它與上海、重慶相比,有什么差異?
羅清泉:上海是龍頭,它的功能應該是在承東接西方面,南北交流方面發揮作用;和重慶相比,各有各的優勢。
《中國經濟周刊》:成為一個經濟增長極,很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很大的消費市場,武漢具備這種條件嗎?
羅清泉:武漢整個戶籍人口不算很多,城市人口接近500萬,加上流動人口共1000萬人,商業很發達,消費市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