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長"如何才能可持續 建言:瞄準主攻方向"調結構”
2009-3-9 11:4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調結構,上水平。”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這是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須把握好的原則之一。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經濟“拐彎”之時,“調結構”恰逢其時。代表委員們認為,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把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主攻方向。這是使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后勁源泉和基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迎來一個以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為亮點的“新增長時代”。
為新一輪增長打開空間
金融海嘯影響下的中國,經濟在放慢腳步。張全代表說,就像高速公路上一直快速行駛的汽車,正面臨“過檻”、“爬坡”、“拐彎”諸多考驗。
“壓力既來自外部金融動蕩的沖擊,也源于內部結構性矛盾的積蓄。”曾華委員說,眼下,經濟下行壓力的不斷增大,使得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逐漸暴露,尤其是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和一些重要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
金興明代表分析當前產業經濟中存在的幾大問題:工業出口依存度過高;發展過快,重復建設造成部分產能過剩;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工業產業發展過散過廣,缺少龍頭企業;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扶持力度不夠。王霞代表認為,產業布局分散,產業集群化程度低,區域產業鏈不完整,資源利用水平不高。“這些結構性矛盾到了必須要解決的時候。”
“歷史經驗證明,外部經濟形勢嚴峻,會對經濟調整產生‘倒逼’作用,從而為新一輪增長打開空間。所以一定要抓住當前經濟周期性回調的絕好時機,促進結構優化、技術進步,將‘保增長’和‘調結構’有機結合。”孫菊生代表說。
“晚調不如早調好。”金興明說,應該抓住時機,進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這就好比,如果體質差,人就容易患感冒,恢復周期也較長。如果體質好,這場風暴就可以躲過去。即使染上,休息一晚上就可恢復。”
“‘保增長’要以‘調結構’為本。”代表委員們認為,要保持經濟較長時期內平穩較快增長,就必須把“保增長”建立在“調結構”的基礎之上,遵循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優勝劣汰的規律,緩解和消除發展的瓶頸制約,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快產品更新換代,才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優勢,這樣的“保增長”才可持續。
“振興”要與“調整”并重
“轉型升級,并非一蹴而就。”代表委員們說,重視結構調整,要將短期保增長與長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
“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張全代表說,在產業配套問題上,對兩高一低的產業、產品調整的力度還應加大,地域配置等關系要處理好。過去幾年的經濟發展,資源和環境的代價太大,這樣的發展模式不能維持下去。金興明代表說,調結構,政府要加強產業導向、產業規劃、產業布局和政策引導。一手抓先進產能的培育,一手抓落后產能的淘汰。
“不能為了保增長而‘飲鴆止渴’,把那些已經或準備淘汰的落后產能再重新扶持上馬。”陸永蘭代表說,要嚴防一些地方不顧其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市場條件等借機亂上項目。王霞代表說,在嚴格行業準入機制的同時,落后產能的退出機制也要有具體的導向和政策。
戎光道代表舉例說,目前國內“小煉油”企業仍然不少,這些企業由于沒有實現規模化生產,生產工藝落后,效率低下,能耗、物耗又相當高。此次石化行業調整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只有借此機會徹底淘汰“小煉油”,才能真正提升石化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杜斌代表也談到,寶鋼今年1月贏利主要靠低端產品拉動,高端產品恢復程度不夠,但在各大振興政策的帶動下,接下來的時間內高端產品的生產能力會增強。
“‘調整’與‘振興’并重,正是這次出臺的十大產業規劃的最大特點。”代表委員們認為,這背后則蘊藏著國家著眼長遠的戰略意圖,通過這一輪的調整為產業將來的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和潛力。對此,鄭杰代表有兩個體會,第一要從中國價格向中國價值提升,第二要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跨越。
提到上海面臨的現代服務業“短腿”,一些代表說,完成經濟轉型,要注重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服務業軟環境建設,促進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咨詢、軟件和創意產業發展,拓展新興服務領域。
競爭力來自“自主創新”
企業要在市場中站穩腳跟,其競爭力來自“自主創新”,這是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
對此,王海代表深有感觸:在金融危機沖擊下,受影響嚴重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勞動密集的加工貿易型企業,由于不掌握核心技術,只能依靠廉價的勞動力與同行競爭。市場形勢好時,這些企業還能夠生存,一旦市場需求出現風吹草動,首先陷入困境的就是這些企業。一些代表指出,這次金融危機中,外向度較高、產業能級較低、低端產能過剩的行業,受到的沖擊最明顯。
“資金鏈斷裂是一些企業倒閉的直接原因,但也是表面原因,而深層次原因是中小企業沒有自己的設計力量,沒有創新團隊。”潘公凱委員說,這次金融危機也促使中小企業進一步思考生存問題,轉型問題和提高創新能力問題。鄭杰說,“中小企業要練好內功,將其產品提高到高附加值上來。”
“產業升級的基礎是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大力度推進自主創新,以科技進步完成經濟轉型。”代表委員們欣喜發現,科技創新的投入在今年預算中比重已有了較大的增長,中央財政安排科學技術支出1461.03億元,增加297.74億元,增長25.6%。
怎么用好這筆錢?代表們認為,要以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為重點,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高水平建設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加快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團隊,提高產業和企業競爭力。
顧逸東代表說,國家在科技上的投入不斷增加,但投入渠道比較分散,需要加強頂層的規劃布局,有效利用資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復。馬德秀代表說,加強經濟與科技的交融促進,打破經濟與科技各自封閉的運行狀況,要更加重視基礎原創和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的攻克。
如何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吳忠澤代表帶來喜訊:國務院最近研究決定,將采取多項措施動員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主動服務企業,動員更多科技人員投身經濟建設第一線。其中包括將加大科研院所向企業開放的改革力度,加快技術成果向企業轉移,促進人才向企業流動;建立科技人員與企業的溝通機制和交流平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