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物流行業(yè)分析

魏際剛:應加快國內應急物流體系建設

2009-3-31 22:1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所謂應急物流,是指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災害損失及不利影響最小化為目標,通過現代信息和管理技術整合采購、運輸、儲存、分撥、配送等各種功能活動,對各類突發(fā)性公共事件所需的應急物資實施從起始地向目的地高效率的計劃、組織、實施和控制過程。應急物流體系,就是圍繞著應急物流目標,由相關人員、技術裝備、應急物資、信息管理、軟硬件基礎設施、相關主體以及法律、法規(guī)、政策等因素共同構成的特殊物流系統。 
在應對各類重大突發(fā)性公共事件實踐中,我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應急物資保障能力,但多數情形下,第一時間的應急物資保障總體上還難以實現。究其原因,主要是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嚴重滯后。 
國內應急物流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應急物流體系的完善和發(fā)達程度,直接影響和決定著應急物資的保障能力。國內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嚴重滯后,其問題突出表現為: 
第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骨干運輸通道能力不足,鐵路網絡結構薄弱,民航支線機場數量缺乏,公路通達度與銜接度明顯不足,內河航道等級偏低等。東、中、西三大地帶交通設施依次弱化,部分區(qū)域運網稀疏。此外,應急物流信息網絡不夠完善,信息傳遞不及時,缺乏信息發(fā)布和共享平臺。 
第二,組織機制不健全。應急物流的組織協調人員大多臨時從各單位抽調,各類應急物資的采購、運輸、儲存、調撥、配送、回收等職能分散在不同部門、地區(qū)和企業(yè),尚未形成中央有關部門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以及中央、地方和有關企業(yè)之間聯動的組織機制。應急物流組織更多為臨時性的,彼此間缺乏有效協調、溝通和整合,缺乏系統性和預見性,組織效率不高。 
第三,應急物流企業(yè)發(fā)展嚴重不足。專業(yè)化的應急物流企業(yè)是應急物流體系中的重要市場實施主體,而國內專門從事應急物流的企業(yè)(如應急物流基地、應急物流中心、應急配送中心、第三方應急物流企業(yè)等)還相當缺乏。 
第四,應急物資儲備系統不合理。一是救災儲備中心布局不合理。從物流合理化角度看,救災儲備中心應盡可能靠近受災地區(qū),以對災情作出快速響應。二是救災物資儲備分散于各部門,物資保障成本較高。三是救災物資供需失衡。我國救災物資捐贈基本屬于應急捐贈,而社會捐助物資很容易出現種類、時間上的供需失衡以及救援初期易出現應急物資缺乏而后期物資超常飽和,造成供應過多、浪費嚴重等問題。 
第五,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體系建設滯后。國內尚未形成完備的應急物流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立法空白甚多。現存的一些法規(guī)和規(guī)章,通常以“試行”、“暫行”、“意見”、“通知”等方式存在,立法層次低,權威性不夠。一些指導性政策原則缺少可操作性。 
加快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 
第一,完善網絡化立體化交通運輸系統。 
重點投資和建設交通運輸薄弱環(huán)節(jié),構建網絡化交通運輸線。交通運輸線路與線路之間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既有直達線路,又有迂回線路,保證應急交通運輸線路全時暢通。建立公路、鐵路、航空、水路多維立體的運輸網絡,確保一種方式中斷時,其他方式能及時補充。 
第二,重視應急物流信息系統建設。 
一要加強對應急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這是因為全社會應急物資來源廣泛,涉及層面多,活動環(huán)節(jié)多,各類信息都要依靠共用的應急物流信息平臺傳遞;二要使應急物流信息傳遞方式先進、穩(wěn)定。由于應急物資的剛性需求,必須確保應急物流信息傳遞手段比常態(tài)下的信息傳遞方式更為先進、穩(wěn)定和更具抗干擾能力。 
第三,構建應急物流組織指揮機構。 
建議根據我國政府機構設置和物流的運作流程,整合國家、軍隊、地方的相關機構,建立常設的專業(yè)應急物流指揮系統。專門負責應急物資的供應保障工作,協調應急物流的運行和實施。應急物流指揮系統的設立和運作,必須由強有力的公共權力部門主導,即由政府來領導和組織實施。 
第四,提升應急物流運作能力。 
應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在全國建立適當數量的應急物流中心,形成高效的應急物流配送系統。鑒于應急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具有相當的特殊性,大量專門建設將占用太多費用,因此原則上除部分地區(qū)根據需要新建一些專業(yè)應急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外,大部分地區(qū)可以利用社會資源,以市場化方式與具備條件的國內大型專業(yè)物流企業(yè)簽訂協議,明確其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啟動應急物流運作;同時要探索“軍地物流一體化”的應急物流模式,對軍地物流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實現軍地物流兼容部分高度統一、相互融合、協調發(fā)展。此外,政府應鼓勵應急物流社會化和產業(yè)化。 
第五,加強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 
一是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合理安排物資儲備布局、規(guī)模及結構;二是發(fā)揮市場機制,保障應急物資儲備。在災害救援救濟中,應事先對當地市場進行調查,提前協商好各種用品的價格;三是做好應急人力資源儲備,培訓一些能夠使用和操作應急裝備和設備的人員;四是加強應急資金儲備,中央及省、直轄市地方財政在年度財政預算中,應當設立應急儲備專款,確定應急資金儲備規(guī)模;五是學習借鑒國外經驗,實現應急物資儲備的專業(yè)化與社會化的有機結合,建成國家、地方、軍隊、企事業(yè)單位甚至家庭的一體化儲備體系。 
第六,大力整合應急物流資源。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運用系統理念,有意識地對應急物流資源或物流功能進行規(guī)劃、配置、重新組合和取舍,對分散的物流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對相關功能進行協調與集成,對物流管理與運作實施重組與優(yōu)化,提升組織能力與服務水平,實現對應急物資的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功能環(huán)節(jié)的有效集成或協調,合理布局應急物流中心,提升組織能力與服務水平,提高應急物流效率。 
第七,完善應急物流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 
一是要完善應急物資采購、儲備、運輸、組織機構設立及其職能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在法律上明確應急物流運作的各利益相關主體的責權利;二是要完善應急物流各環(huán)節(jié)標準、應急物流企業(yè)發(fā)展、應急物流社會化以及應急物流技術裝備自主創(chuàng)新等政策措施;三是盡快出臺合理的應急物流運作補償政策。(作者單位: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產業(yè)經濟研究部)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