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機中學會成長
2009-3-23 11:0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韓國營
對企業來說,其實是時時刻刻生存在危機之中的。經濟危機的實質就是由企業危機引起的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突出的就是市場混亂、需求疲軟、消費低迷等。
危機考驗的是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經濟危機的影響一般是行業性的、全面的,有可能是某個行業爆發的危機,也有可能是整個社會經濟爆發危機,今年的經濟危機就是由金融危機引起的全面危機。應對經濟危機,企業自身能力好還不夠,企業必須要比同行競爭者強才行。因為經濟危機考驗的是企業的競爭力 。
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待經濟危機:把經濟危機多方面的影響最終歸結到市場萎縮上來,市場暫時不能夠支撐起現有數量企業的生存,結果就是必定要有部分企業破產倒閉。那么,最先倒閉的會是哪些企業?不一定是小企業,也不一定是大企業,而一定是那些因為市場競爭力不足導致無法持續經營的企業。很多專家提出行業聯合共度危機,而很多聯合的結果是合并或兼并,最終占據主導權的還是優勢企業。在聯合中,有優勢和競爭力的企業才有話語權,否則就是以破產的形式消亡。然而競爭力來自哪里?溫總理給了我們答案:研發、創新和產品。
首先產品是市場競爭的根本載體,任何優勢都無法替代。
我們買東西,首先考慮的就是東西好不好,這個 “好”就代表著產品本身的競爭力,包括質量、品質、性能等物理條件,然后才會考慮這個東西的價格、服務等。任何企業最終吸引消費者的必定是能夠滿足其需求的產品,這也是營銷的根本問題。回過頭來看看企業的眾多營銷措施和手段,無一例外地都是為了增加產品的競爭力。
其次產品競爭力源自于研發和創新。
研發不是技術性企業的專利,任何企業都需要研發。研發解決的是把握產品趨勢和以產品引領市場的問題,通過研發掌握產品關鍵技術,保證產品走在行業前列, 領先于競爭對手。更高要求的研發是制定行業標準,通過標準掌控市場話語權。然而研發意味著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在我國平均研發投入不足3%,而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發投入要在10%以上,很多行業的關鍵技術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里,這也是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屢屢受制于人的主要原因。
創新讓企業更具競爭力和生命力,也是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的不二法門。在企業中,創新要被鼓勵,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來,讓人人具有創新意識,發展成為企業的一種文化,否則將會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創新不在于多少,而貴在實用和推廣,將創新應用于實際工作中遠比天天空喊口號來得重要。
危機并不可怕,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可怕的是企業沒有危機意識,不能或者不愿意對自己可能面臨的危機加以管理。中國企業要做百年老店,必須學會居安思危,必須學會危機管理,必須加強研發和創新,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