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再啟海爾轉型 產業轉移成關鍵
2009-3-2 14:5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海爾集團又有新動作了。繼今年初,海爾集團6位副總裁因受經營業績考核排名靠后影響而被免職之后,日前,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再度發布了一個令全球家電業關注的話題,海爾將棄制造型向營銷型公司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張瑞敏拋出這一理念,首先是向英國《金融時報》透露,后經國內媒體報道才得以讓業界熟悉。筆者以為,這從一個側重表明,海爾此次轉型,從企業發展戰略和商業模式方面,在國內尚無法找到成功模式。而海外媒體的傳播或將在一定層面上為海爾未來實施轉型提供更廣泛空間和參謀。
海爾轉型事出有因
有跡象表明,張瑞敏此次透露的轉型方向,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作為一家傳統家電產品制造商,海爾集團近年來在白電業務上的發展正遭遇雙重制約:一方面,全球家電產業步入了平穩發展期,欲通過產品技術革新刺激新增消費需求的難度極大;另一方面,海爾旗下的家電業務,特別是白電業務的發展遭遇了瓶頸期,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率不斷走低。
近年來海爾集團積極實施向其它領域的快速擴張,在白電業務基礎上,海爾又繼續向數碼通訊、電腦IT、金融投資、家居集成、物流倉儲、藥品新能源等眾多領域實施快速擴張。多元化擴張不僅需要時間的沉淀,更需要快速尋找到有效的切入點與市場機遇。否則,企業必然遭遇多元化擴張危機。同時,現階段在海爾集團年銷售超千億的規模中,白電業務仍占據了較大的比重。海爾啟動對旗下白電業務的轉型,這既符合海爾集團的戰略效益,也是張瑞敏最為熟悉和了解的領域。
張瑞敏推著海爾跑
雖然以家電發家,但張瑞敏的企業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影響力絕非只局限于家電業。近年來,海爾集團的穩健發展,特別是階段性進行企業發展方向和經營業務的調整,都足以讓張瑞敏從一名企業家變身為企業管理專家。
有業內人士評價,在海爾集團多年來的發展中,張瑞敏作為一名舵手,通過自身修煉與提升,不斷推動著海爾在每個發展瓶頸期到來之前進行及時地轉型與調整,實現了發展與壯大。一直以為,張瑞敏的思想,特別是對未來走勢的判斷力都遠遠領先于海爾集團的發展,更領先于國內家電產業的發展。同樣,這種領先在現階段的行業環境和市場競爭中,難免會遭遇“理念領先于現實”而帶來的執行難、執行效果差等問題。
對于推動此次轉型,張瑞敏對媒體表示,與其它產品相比,白色家電行業的競爭已不再由技術革命推動。企業的競爭力只能在商業模式當中。海爾接下來的轉型,就是脫手大部分生產業務,以削減成本并加快為客戶提供服務和對市場趨勢作出反應的步伐。張瑞敏透露,海爾接下來的戰略將是進行越來越多的產品外包。首先,會與一些臺灣的家電產品制造商洽談,成立雙方合資的產品制造工廠。然后,隨著企業轉型的快速推動,海爾將逐步退出這些合資公司,最終實現營銷化模式的運營。
轉型關鍵是產業轉移
盡管存在很多爭議,但張瑞敏決定的事情肯定是要執行。不過,面對一個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存在成功先例的營銷型家電集團打造,面對一個近5萬名員工中60%為制造工人的大型集團,張瑞敏此次啟動的轉型與前幾次相比,面臨著巨大風險。既無成功案例可以借鑒,又無良好環境和空間支撐,海爾集團接下來的這輪轉型絕非從產品逐步外包向營銷型公司過渡如此簡單。
筆者以為,耐人尋味的是,張瑞敏眼中的獨特商業模式,絕非簡單地停止制造邁向營銷。而是希望逐步減少企業在制造方面的投入和資金占有,通過對以營銷為主導的模式摸索,加快資金流轉和項目收益率,找到一條建立在穩定的制造能力基礎上,融合實體與貿易、納入諸多現代管理手段和人績效益提升的未來發展捷徑。不過,就現階段的中國制造產業群體狀況,以及現階段的中國企業國際化運作水平而言,理念與現實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現階段,對于海爾而言,首要考慮的問題并不是最終的商業模式是什么?這一模式之下又包括哪些項目和內容的支撐。而是如何將現有的產生基地和一線員工進行有效性釋放和職能轉移。隨后,海爾將更多的員工進行職能轉移投入兩端產業,一是上游的新產品和新功能的研發;二是下游的消費者需求把握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