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物流規劃制定:咨詢預測如何做?
2009-3-17 10:2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徐文靜
隨著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頒布,一些地方的物流發展思路或物流規劃有必要進行調整,或者修訂,或者制定,具體形式因地制宜。
面對中央的決策,現在的問題不是做發展現代物流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而是發展現代物流的規劃了——因為沒有什么地方是不需要物流的。此時的地方政府再也不能只停留在心動而不行動的局面上,行動的第一步是制定物流發展規劃或綱要。
回顧過去10年來的物流發展規劃,其軟肋是什么?那些在甲乙雙方之間難以言喻的心語是什么?讓決策者舉棋不定或猶豫不決的緣由是什么?一句話,眾多的物流規劃缺乏足以支撐結論的科學數據,核心問題是物流規劃的需求分析和預測分析令人難以信服。
在國內物流咨詢領域,筆者稱之為的 “GDP法”是十分流行的,很多規劃都是依據GDP及相關統計數據來分析一個地方或項目的物流需求。比如,在一個具體城市,一個項目運用這些數據,十個項目也運用這些數據,根據這些數據推導出物流成本,計算出貨運量(以貨運量代替物流量?)等等,雖然這些是官方數據,但是千人一面的數據缺乏有針對性的說服力。
可能當地的領導都十分清楚這些數據的,你知道人家更知道,因此,僅僅運用這些數據難以打動人家。在這種條件下,無論運用什么復雜的公式和模型,其結論都難以讓客戶滿意,因為這種方法人人都會。
沒有科學的數據就沒有科學的結論,科學的數據作為科學結論的支撐是必要的。如果沒有科學可靠的數據,再好的模型和公式也會變得蒼白無力。因此,在新一輪的物流規劃過程中,我們要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挖掘出對決策者、投資者和運作者有價值的物流數據,為物流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數據和知識。
科學地收集數據
運用分析模型和軟件的前提是掌握并運用一定的數據收集工具,數據收集工具不是簡單的幾頁調查表,也不是單純的問答或訪問,涉及到對物流現狀的評估或診斷。人們經常提到國際知名咨詢機構向客戶提供的數百頁調查表或問卷,我們只有掌握了這樣的 “利器”才能做好物流規劃。我們可以根據國內的實際開發出本地化需求的工具,也可以借鑒國外的相應工具。總之,我們不能是 “赤膊上陣”或 “赤手空拳”,不能是 “經驗主義”或 “英雄主義”。否則,就會敗下陣來。
以企業的物流需求為例。企業是物流產業和市場的主體,我國的物流統計體系尚未建立,企業的物流統計體系也不具備,企業的物流成本常常是隱形的——即所謂的 “冰山說”。因此,在調查過程中,必須經過深入細致的調研,采集足夠的數據并對其進行處理,起碼要推算出企業的物流成本,至少讓一部分物流成本成為顯形的。又比如,很多企業沒有統一的物流組織機構,物流分散在采購、制造和銷售等諸多環節和部門,必須通過科學的調研方法,將企業的所有需求挖掘并匯總起來。
大膽地預測未來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膽識是建立在科學數據基礎上的,對于規劃者而言,如果沒有扎實的數據,未免會有膽怯或心虛的感覺,生怕被別人問倒。但是,如果掌握了大量的詳實的數據,就應當大膽地對未來進行預測,免得規劃的項目隨著需求增加變得跟 “過家家”一樣,在物流需求預測方面,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實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要把一個物流項目放在城市經濟、區域經濟、國內經濟或全球經濟的位置上分析,很多物流設施規劃時都會覺得規模過大,一旦運行起來,幾年后就飽和了,我們完全有理由和有信心根據中國30年發展的成功經驗解放思想地預見未來的物流需求。
沒有數據支撐,再小的規模也覺得大;有了數據支撐,規模再大也不嫌大。
規劃要落到實處
一是開發和挖掘企業的物流需求。振興物流也存在著 “擴大內需”問題,盡管10多年來,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一直在積極推動物流業發展。但是,物流的概念并不是深入到每個企業當中,包括一些大中型企業在內,企業物流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還必須通過論壇、研討會和培訓等形式來提高本地企業領導者對物流價值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挖掘出企業的物流需求,讓企業物流的冰山浮出水面,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市場空間。
二是培育物流供給主體。物流企業是市場的供給主體。目前,除了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少數發達地區已經涌現出一批物流企業外,我國大多數地方的物流企業無論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還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培育本地的物流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型物流企業是國內外發展物流的成功經驗,不能只關注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要將引進外阜大型物流企業與培育本地中小型物流企業結合起來,二者形成互補和共贏的關系。
三是明確物流設施的運營模式。發展物流離不開物流設施,特別是基礎設施,物流設施具有投資回報期較長的特點,這些物流設施不能完全依賴于企業的投資,政府的投入是必需的,在政府投資過程中,可以借鑒國際上流行的公共設施投資的公私合營模式 (即3P模式),篩選出適合本地物流設施發展的公私合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