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珠江西岸都圍著珠海轉
2009-3-16 23:3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被冷落多年的珠海突然又被擺到了重要位置———國務院正式通過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將珠海定位為“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珠三角西岸的核心城市”。珠海人有些驚喜,有些雀躍,一個投資3000億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正在推進中。
從30年前改革開放的“窗口”到今天,珠海的位置在廣東乃至全國的戰略版圖上幾經變動,為什么此時將珠海定位為珠三角西岸的核心城市?珠海為什么能被定位為核心城市?為什么改革開放30年,珠海一直沒能成為核心城市?
廣東能否再奮蹄就看西岸
按照經濟學家的理想規劃,廣東應該有三個龍頭———廣州、深圳、珠海,廣州應向北輻射珠三角中部、粵北和湖南;深圳輻射珠三角東岸和粵東,甚至福建、江西;珠海輻射珠三角西岸、粵西,乃至廣西、云貴。然而,事實與理想相距甚遠。
由于香港這只引擎的強大輻射力,珠三角東岸發展迅速,廣深軸線成為珠三角城市群最重要的增長通道。而澳門產業單一、特殊,缺乏輻射力和帶動力。設立經濟特區時,深圳人口33萬,生產總值2.7億;東莞人口113萬,生產總值7億;珠海人口37萬,生產總值2.6億;中山人口101萬,生產總值7.2億。東西兩岸基本均衡。到2007年,變化是翻天覆地的,這一年珠海人口只有深圳1/6,生產總值是深圳的1/8,東莞常住人口是中山的2.7倍,生產總值是中山的2.5倍。珠三角西岸四市(珠海、中山、江門、肇慶)面積大于東岸,人口少于東岸,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和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卻都遠低于東岸。
廣東也主動地向香港靠攏。廣深鐵路已建成四線,廣港高速鐵路也將于2013年通車。廣深高速公路比京珠高速(廣珠段)早6年通車,廣深第二條高速公路將于明年建成。而廣珠之間只有一條高速,一條國道兩條省道。交通上明顯地“東強西弱”。
廣東已明顯地形成了深廣“雙核”。但在經濟上狂跑了30年后它忽然感到有點乏力,珠三角西岸這條短腿令廣東難以繼續奮蹄疾行。2005年在深圳第四次黨代會上,市委書記李鴻忠道出“四個難以為繼”:“深圳土地空間難以為繼,能源和水資源難以為繼,人口和勞動力難以為繼,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當年深圳剩余可開發地只有200多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5487人,深莞兩地人口密度超過了同期的上海,達到3370人/平方公里。深圳成為全國7大缺水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資源僅全國的1/4,廣東的1/5。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學者王一鳴說,廣東“十一五”規劃綱要目標:到2010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達33500元,2020年達68800元。目前,珠三角東岸經濟總量占廣東的70%,如果珠三角西岸經濟仍處于低水平,即使東岸改變增長方式和產業升級,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目標也是非常困難的。而珠三角西岸人口密度遠低于東岸,每平方公里僅691人,水資源豐富。廣東今后30年的發展取決于珠江西岸的騰飛,西岸崛起是廣東再上新臺階的必由之路。
西岸的崛起關鍵在于珠海
比較珠三角西岸四個城市的現狀,專家們發現,珠海擁有最多的優勢:具有得天獨厚的特區優勢,具有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具有大型海空港口綜合交通優勢,具有明顯的人力資本優勢,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王一鳴說:“廣東率先實現現代化,關鍵在于珠江西岸的崛起,珠江西岸的崛起關鍵在于珠海的騰飛。”
眼下的珠三角西岸是典型的“諸侯經濟”。西岸四市人口和經濟規模相去不遠,互相不服,于是城市定位相同———區域性中心城市。四市間缺乏專業化分工,珠海、江門、中山均以電子、化工和電器機械為主導產業,招商引資上無序競爭,未能形成上下游互補或橫向配套。小噸位港星羅棋布:中山有中山港、小欖港、神灣港、黃圃港,江門有江門港、新會港,肇慶也有港,而且都在計劃擴建。專家們認為,一盤散沙的西岸落后于東岸的戰略性因素之一,就是缺少一個能夠整合區域資源和組織分工合作的龍頭老大。
以什么標準定龍頭?珠海一位官員說:“眼下核心城市沒有定性定量數據目標,是單打冠軍,還是團體冠軍?若以環境和人均GDP而論,珠海始終居廣東前三位。但做龍頭老大沒有相當的經濟總量肯定不行。”
專家們說,并非GDP多就能話事。“必須是在特定范圍內具有市場集散、技術傳遞、資源整合、生產服務、創新示范等綜合服務功能,能夠引領區域發展方向,是區域城市網絡體系中的核心和樞紐,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帶動能力,也是推動區域崛起的關鍵‘著力點’。”珠海處于珠江西岸對外主要經濟聯系方向上的門戶區位,海港、空港、口岸俱全,有7個國家一類口岸,8個二類口岸,背靠粵西和大西南。珠海港是珠三角唯一具有建設30萬噸碼頭條件的國際深水港,而且已經被定為國家沿海主樞紐港。專家們認為,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基礎設施的建成,將使珠海門戶地位愈發明顯,這些條件是西岸其它城市所不具備的,珠海的城市位勢也是難以取代的。
珠海市委書記甘霖認為,港口、環境、土地、大學是珠海最可貴的財富。王一鳴說:“雖然珠海現有的經濟規模不如中山和江門,但城市規模大,創新能力強,對外資吸引力強,綜合分析產業結構、科技創新、人力資本、聚集能力等要素條件,唯有珠海能夠擔當西岸龍頭城市的重任。”
珠海硬傷致失去很多機會
其實,早在20多年前,珠海人就看到了自己所處的戰略地位,所以才提出了“跳出珠海看珠海”,所以才“超前”地建大港口,大機場,建連通香港的伶仃洋大橋。但是,港口有了,機場建了,為什么現實中珠海并沒有成為核心城市?位于西江之門的珠海至今仍處交通末梢?
有一種很普遍的觀點:珠海30年來定位不清,搖來擺去———出口加工?高新技術?重化工業?這影響了珠海向一個目標持續發展。甘霖說:“這意味著珠海一直在探索科學發展的道路。珠海最早有環保意識,最早統一規劃,最早限制三來一補和高污染項目。又想環境好又想經濟發展快,這是矛盾的。一直困擾珠海的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雙贏。”
探索的過程的確失去了一些機會,而真正的硬傷是珠海30年來一直未能突破交通格局。由于沒有鐵路,沒有連接高速公路網,由于為了大局不得不做的一些犧牲,珠海上世紀90年代初為求突破瓶頸而建設的一批“命運工程”要么不能發揮效益,如機場、港口;要么功虧一簣———1997年立項的伶仃洋大橋“犧牲”了;1993年立項的廣珠鐵路打打停停,直到去年才正式復工;1988年提出的經濟重心向西部轉移,以大港口帶來大工業,促進大繁榮歷經坎坷,未能修成正果,使珠海能夠發揮城市效應的只有香洲一個區;橫琴更是命運多舛。“命運工程”未能改變珠海腹地受限,輻射空間不足的命運。
由于交通設施的“東強西弱”,特別是深圳鹽田港和虎門大橋投入使用,珠江東岸磁力大增,強力吸取著周邊經濟要素,于是弱者更弱,西岸失去了更多機會。
珠海獲得國家和省支持的“硬件”不多。2005年,廣東大力發展平板顯示器,投入9億元打造全國規模最大的深圳光電基地,明年產值將達3000億。珠海在汽配蛋糕上也沒能分得一杯羹,失去與廣東主導產業互動機會。從1988年起,珠海就夢想著臨港重化工業帶,但總是在臨門起腳時,球被別人帶走了。與科威特談的煉油項目落到南沙;與中石油、委內瑞拉牽手的2000萬噸煉油去了揭陽;A320項目在天津著陸;唐老鴨飛去了香港……就是機場、港口的建設也全靠自力更生。常感覺珠海就像一個與NBA壯漢搶球的孩子,雖有創意,雖志存高遠卻人小力薄。珠海一位干部很沮喪地說:“珠海至今沒有大型國企或外資企業投入舉足輕重的項目,可以拉動整條產業鏈的項目。無論資金、人才、政策、理論,我們與深圳比都矮半頭。”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核心,交通配套不足使珠海難以聚集起強勢的產業群。產業不強,腰桿不硬,龍頭抬不起來。
機會又來先打通“奇經八脈”
有人形容“西岸核心城市”的定位仿佛給了珠海一頂博士帽,可珠海人自己很清楚,自己大學還沒畢業。甘霖說:“西岸核心城市是珠海的未來展望,而不是現實的認可,珠海還必須埋頭苦干才能達到這一目標。”
一份8頁紙66項的珠海重點建設工程計劃表為珠海人勾勒了兩年內政府將要完成的藍圖:港口樞紐工程、機場樞紐工程、口岸樞紐工程、石化、船舶和海洋裝備制造工程、航空及高新技術產業工程、商務休閑旅游工程、生態環保工程、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公共服務工程、能源保障工程。珠海市常務副市長何寧卡說:“3000多億元的大筆投資是珠海建市以來從未有過的,這一系列的工程對珠海具有重大意義,是珠海保增長擴內需的強大引擎,也是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交通先行,建成交通樞紐城市是珠海構建交通、產業、城市格局的首要之舉和關鍵。”可以說這是珠海新的“命運工程”。
66個項目中超過1/3為交通、物流項目,珠海試圖以“一橋、雙港、三鐵、八高速”打通珠海的奇經八脈。廣珠鐵路被排在第一號,因為它可以點活經濟的靈魂———珠海港,形成一條與廣州到深圳、香港一樣強大的客貨運輸走廊。而港珠澳大橋則將完全改變珠海在華南經濟圈中的地位和“氣場”,“一步入豪門”。
專家們的共識是:一個城市是否擁有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將直接影響城市在地區的地位和作用。而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擁有現代化的大型港口,有由鐵路、高速公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構成的、發達的集疏運通道,要在1至3小時內達到所輻射的周邊城市。所以,珠海要成為西岸核心城市,首要戰略目標就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從當地一些小新聞中可以嗅到交通對城市物流的影響:1月20日,珠海快捷通機場海鮮打包場啟用,當日,60多件共1100多公斤的鮮活花蝦、河蝦、小白蝦、筍殼魚在打包場打包后通過珠海機場的航班運往北京、上海等地。穗佳物流作為第三方物流進駐珠海機場,開通“廣州—珠海”、“深圳、廣州至東莞—珠海”兩條貨運班車,以珠海機場為圓心向上海、北京、成都、南寧等地發貨。一直由廣州白云機場始發集散的珠海郵政速遞業務也在2月將部分業務轉場珠海機場……
再奮斗十二年一舉成“核心”
港珠澳大橋將于今年內動工。早在幾年前就有人對心熱的珠海人潑了冷水:如果沒有準備,大橋經濟可能是過橋經濟!
這并非不可能。京珠高速廣珠段和江中高速通車后,中山、江門迅速向廣州靠攏,接受廣佛的輻射,經濟總量不僅趕上了珠海而且把珠海甩到了后面。
珠海發改局局長黃銳從物理學角度給記者詮釋“核心”:原子是由原子核與圍著它高速運轉的電子組成。一個核心城市就必須有衛星城圍著它運轉,如果你沒有吸引力,人家不圍著你轉,你也就不是核心城市。港珠澳大橋可以讓珠海更方便地圍著香港轉,誰又會圍著珠海轉?汕頭主動提出融入福建的海西經濟圈,珠江東岸和中、北部的棋局也已很清楚了,而珠海是否能輻射西岸、輻射大西南,成為交通樞紐還是僅僅是交通端點,都是未知數。
據預測,珠海今年GDP將突破1000億元,財政收入過100億元。黃銳認為,珠海要成為核心城市,GDP應達5000億元,財政收入過500億元。而珠海眼下二、三產業都還沒有完全發育,有龍頭企業沒有產業集群。看起來這條路還挺遠。黃銳說:“珠海必須踩著高蹺跨越式發展,否則既追不上廣深,也趕不上莞佛。”
從66個重點項目中可以窺見珠海的一攬子計劃———靠交通設施撐大肚子,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業、航空產業及現代物流等現代產業裝實肚子。過去30年,珠海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沿海的東部。甘霖說:“珠海的東部太陰柔了,珠海經濟的發展不能沒有西部的陽剛,如此才能剛柔相濟。”
去年,珠海西部的斗門、金灣兩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247億元,占全市50.4%,工業總產值也比東部地區高出18.9%。西部地區工業貢獻首次超過東部地區。
給珠海的時間不多,只有12年。
2005年珠三角西岸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比較
城市珠海江門肇慶中山
發明專利數(件)4013841192
地方財政預算內支出5487419718791964
(科學類)(萬元)
資料來源:各城市《2006年統計公報》、《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6》
2008年珠三角西岸城市的產業結構比較(%)
城市珠海江門肇慶中山
第一產業2.98.122.73.2
第二產業54.757.636.760.2
第三產業42.434.340.636.6
資料來源:政府工作報告及統計局資料
2008年珠三角西岸城市的集聚強度比較
城市珠海江門肇慶中山
建成區面積(平方公里)105.694.752.133.4
人均GDP(元)675913097356034
居民可支配收入(元)20949171961364221536
FDI(億美元)11.49.178.588.33
資料來源: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城市統計年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