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水路陸路兩相宜

2009-3-16 13:3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文旅潮起,煙水依舊如夢古時,水路、堤路的建設成就了江蘇千年富庶;改革開放30年,江蘇的公路建設推動了現代產業經濟建設的進程;產業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今天,休閑時代來臨了,民族文化振興的時代來臨了。古時的水路與現代的公路咬合在一起、碰撞在一起,江蘇千年沉淀下來的文化財富,要在這個依靠現代交通、服務業的時代重放光芒。一張古代的網絡與一張現代的網絡疊加,氧化,意欲生成一個魅力四射的新江蘇這是多么偉大的時代呢? 
  周莊:千年水鄉的當代光輝周莊位于蘇州城東南,昆山的西南處,古稱貞豐里。春秋戰國時期,周莊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周莊舊名貞體里。北宋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為廟產。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將貞體里更名為周莊。元代中期,江南巨商沈萬三利用周莊鎮北白蜆江水運之便,通藩貿易,周莊因此成為其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遂為江南巨鎮。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為周莊鎮。周莊鎮為澤國,因河成街,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小橋流水人家是水鄉的特色,在水鄉幾乎家家都有自己的碼頭。“轎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周莊雖歷經900多年的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之風貌和格局,宛如一顆鑲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咫尺往來,皆須舟楫”,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橋梁,吳冠中撰文“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稱周莊為“中國第一水鄉”。 
  關于周莊有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國留學的陳逸飛以周莊的雙橋為素材,創作了一幅題為《故鄉的回憶》的油畫,連同他的其他37幅作品,于紐約的10月金秋,在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畫廊展出,引起了轟動,尤其是那些運用油畫和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手法創作的作品,描繪了姑蘇的小橋流水、江南的田園風光,將美國觀眾帶到了神話般的境地。美國權威雜志《藝術新聞》發表了題為《向西方潮流大膽挑戰》的評論,專門介紹陳逸飛的藝術成就。足見江蘇文化、中華文化這朵奇葩在世界面前的獨特魅力。 
  若說,文人、藝術家能夠先行一步,去發現美、傳播美,休閑旅游時代來臨則是普羅大眾去追逐美、追逐文化沉淀的大舞臺。周莊鎮位于蘇州市東南38公里,距上海約70公里,借助長三角地區的繁榮市場,周莊在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方面走在了全國古鎮的前面。20多年來,周莊經歷了10年保護、10年旅游開發,又提出“10年提升”的戰略發展概念,建設“國際周莊”,建設國際休閑勝地。2007年周莊旅游收入達20億元,旅游業產值占到全鎮G D P的50%。千年水鄉古鎮,在現代社會休閑產業大發展背景下走得越來越有自信。 
  現代交通服務業更是為周莊的休閑旅游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蘇南地區高速公路成網,周莊北有蘇滬高速、南有滬青平高速、西有蘇嘉杭高速,連同上海、蘇州、杭州以及長三角。今天,當你從城市出發,經高速公路、國省道來到周莊,而后下車,乘坐畫舫游進古鎮,這不正是時空的穿梭嗎?從江蘇現代陸路網絡到古代水網的穿梭,從現代社會到古代文明的穿梭。這是多么有趣的旅程。 
  江蘇不僅僅有周莊,分布在周莊附近還有同里、甪直,與周莊一起,江蘇正在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除卻水鄉古鎮,還有很多未開發的古樸的水鄉煙路,等待你從公路轉換過來,感受江蘇千年的富庶與文明。暢想未來,204 國道探索改革開放30年間,江蘇公路建設的成就在行業中讓人羨慕,在社會上廣受贊譽。 
  未來江蘇公路或中國公路應該有怎樣能夠與時俱進的更高形式?江蘇省公路局張立早局長和他的同事們在這一兩年里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或者說這是一個需要創意的課題。 
  是的,公路的發展,從簡易的形式到如今的暢、潔、綠、美、安,其功能和形式應該有一個新的升了。公路局請來了方方面面的專家,結合對204國道江蘇段改擴建工程的實施,在全國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公路”的概念。 
  可以說,“文化公路”是公路文化發展到較高水平時的必然產物。作為公路文化的載體,“文化公路”將融合和發揮各種公路文化資源,突破單一的交通功能,而賦予一條路以更多的人文色彩、美學價值和服務內涵。 
  204國道江蘇段成為了一種中國大陸公路建設新理念的試驗路段。張立早局長和他的班子成員再一次擔當起了敢為天下先的角色。交通部規劃研究院戰略所、《中國公路文化》雜志、江蘇省有關研究院和植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承擔了課題的研究工作。 
  204國道的淵源在江蘇境內,即北宋時期范仲淹主持修建的防洪堤壩范公堤。它北起山東煙臺,途經江蘇,南止上海,全長1000多公里,在江蘇境內的這一段里程最長,達549公里,而且穿過蘇北、蘇中、蘇南,不僅是江蘇的一條經濟大通道,也是縱覽江蘇南北風情和地域文化的景觀道。 
  選擇204國道江蘇段打造“文化公路”,就是因為這段路富有歷史文化的元素和蘇北、蘇中、蘇南不同的地域文化資源。 
  沒有現存的模式可以借用,課題組首先從理念入手,從時代文化、行業文化和地域文化3個方面展開研究,通過對204國道江蘇段的歷史、現狀、沿線地域文化和服務需求的調研分析,并借鑒境外的相關理念和經驗,以公路主體工程、服務區設計、綠化景觀、數字公路、安保工程為5大載體,開始了對能夠體現時代文化、行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文化公路”的規劃。 
  精于心,簡于行,是“文化公路”規劃的總體理念和原則。規劃以“和諧、創新、節約、環!钡脑瓌t以體現時代文化特征,也就是,堅持自然和諧、尊重規律、因勢利導的原則,堅持靈活創新、運用新理念、獨具特色的原則,堅持資源節約、適地、適量、新材節能的原則,堅持環境友好、保護生態、維護平衡的原則。以“服務至上、追求卓越、實現自我”體現江蘇公路的行業文化,也就是,堅持服務至上的原則,需求引導、合理布局、滿足功能、保障安全、體貼關懷、標準服務。堅持追求卓越的原則,把握大局、精于細部、利用科技、考慮未來。堅持實現自我的原則,統一標示、創造品牌、樹立典型、舉辦儀式、宣傳行業。 
  蘇北、蘇中、蘇南,景色不同,風情各異。對于地域文化的展現,就是要把握展現204國道江蘇段沿線歷史人文的原則,利用各種公路構件外觀及空間平臺,吸納地域文化元素。把握展現204國道江蘇段沿線風景名勝的原則,利用標志標示、手繪地圖、電子檢索屏等方式作旅游指引。堅持促進204國道江蘇段沿線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則,開展工藝展示、產品展賣、戲劇演出、宣傳地方盛事、組織經貿活動等。把握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則,結合地域建筑風格,開辟地方特產專賣,引入地方美食民俗!拔幕贰钡囊巹澇浞秩谶M了途經的連云港、鹽城、南通、蘇州4座城市的地域文化元素!拔幕贰敝黧w工程要體現出時代文化特征,課題組確定了幾項措施,首先是修整并恢復自然景觀,盡量減少改建工程對原來自然景觀的影響,在建設完成的同時,做好修整與恢復的工作。其次,利用新材料與新技術,充分利用已有的環保材料和節能技術,采用新材料、新技術,降低工程建設及運營費用。同時,還要靈活運用標準與指標,考慮公路個性,因地制宜,靈活運用標準指標,保證公路使用功能、確保安全。最后,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土建與綠化單位的協作。在建設中,綠化工程與土建工程同時進行,土建單位與綠化單位共同協作;施工過程中,以設計開挖線而不是征地紅線作為施工控制線,施工中嚴格控制,不破壞紅線外一草一木。主體工程對于行業文化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工程的細部處理環節上,如對路肩和平齊路緣石的細部處理等,同時建立紀念標志等等。主體工程對于地域文化的體現,主要表現在擋墻、護欄以及橋梁與建筑的特色設計上,利用地域題材,吸納地域文化元素。 
  “文化公路”的其他載體,也都確定了相應的原則和措施,以體現時代文化、行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征。服務區作為重要的服務設施,對于時代文化的體現,就是結合自然巧妙選址,合理規劃布局場區,將服務區與公路的線形、沿線構造物的分布結合起來,場區布局充分考慮項目特點,房屋建筑建設規劃布局合理、結構緊湊、功能完善,建筑單體結合當地自然人文景觀的特點,適應地形、地勢,因地制宜,形成高低錯落。觀景臺合理選點、保障安全,避免全線設置過多的獨立式觀景臺,應結合服務區、停車區合并設置,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服務區妥善利用空間、合理布局。采用各種節能新材料和環保裝置,條件許可可設置雨水回收裝置,獲取再生水,作為衛生間沖廁、停車場沖洗、室外道路和綠化澆灑用水的補充,減少對自來水的消耗。服務區設計要充分考慮所處地區的位置與特點、歷史與文化、公路使用者的構成與需求、挑戰與機遇,將設計融入周邊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尋求協調和統一,各個服務區體現獨一無二的特色設計。服務設施對于行業文化的體現,就是要分析需求、科學選址,要滿足溫馨舒適、體貼關懷的服務,考慮到各種交通參與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則和措施,以體現時代文化、行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征。服務區作為重要的服務設施,對于時代文化的體現,就是結合自然巧妙選址,合理規劃布局場區,將服喂養嬰幼兒的哺乳室、不同裝修檔次的賓館客房等,根據各地的經濟情況和實際需求分階段進行?紤]到私家車增長迅猛,大型拖掛車、集裝箱汽車繼續增長,因而場區布置上實現人車分離、安全高效。服務設施設計以實用為主、感受文化,服務區與停車區采取一次規劃、分期實施。對于地域文化的體現,服務區主要是從建筑風格上展現地方特色,計劃設立地域特產專賣區,設立電子地圖檢索屏,設立文化歷史展示墻,開展實物展示與各種活動等等。 
  “文化公路”的景觀綠化設計,重在營造公路“動”感行駛氛圍,樹種選擇及栽植適地適量,易于養護,采用露、透、封、誘的設計手段,近景好的要“露”,遠景好的要“透”,景色不好的通過綠化“封”,景色不好又無法“封”的要“誘”開視線。同時要滿足功能性要求,保障行車安全,交通誘導,交通隔離,防眩,綠化作背景,突出標識,緩解駕乘心理,生態優先(吸收污染,保持水土,降低噪音、滯塵)。注重人性化景觀設計,體現以人為本。由于沿途4個地區的地域文化各不相同,在沿線綠化與景觀設計上,要突出各自的歷史文化特色。 
  “文化公路”的數字化工程,要在需求引導下,合理利用新技術展現文化,計劃通過可變情報板、觸摸屏或文字材料,實時顯示周邊路網的交通運行狀況和到達主要目的地的預計時間、服務設施分布,同時要考慮整個建管周期內的綜合成本,以滿足功能需要為主要目標,確定沿線設施規模,本著經濟合理的精神,確保系統較好的性能價格比,為公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優化和完善業務流程,建立統一、高效、信息共享的指揮調度管理系統,實現跨部門的聯合協作。計劃應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將人、車、路、天氣等交通因素加以統一考慮,顯示在路邊的電子可變情報板上,并計劃利用可變情報板、電子觸摸屏來介紹公路沿線特殊景點、相關游覽指南及沿線特產或珍貴物種等,為展現204國道江蘇段沿線地域文化提供電子平臺。 
  “文化公路”的安保工程,確定的原則就是護欄設置要適當合理,交通標志要簡潔清晰,沿線設施、震動標線要充分利用,柵欄高度要按需設置,標志立柱要使用新材等等。 
  從2007年開始,204國道江蘇段開始逐段啟動擴建工程。全線將由二級公路改擴建成一級公路,其中許多路段將另辟新線,把老線留作城市道路使用。全線建成后,204國道江蘇段的總長將由現在的549公里縮短為538公里。我們期待看到一條別具一格的“文化公路”,一條展示著江蘇歷史文化和江蘇公路先進管理理念和時代風貌的“文化公路”。 
  行走在這條路上,你將體會到黃、淮改造自然的力量,你會感受到范仲淹為民執政的情懷,你會聆聽到生活在那里的古江蘇人的生活之音,你會體味到千年未變的清新的空氣和陽光。你不僅會被現代交通帶回到過去,還可以在那里留下你的感悟,就像游歷在路上的文人一樣, 可以是詩, 可以是畫,留下的那一刻,你也在創造新的文化、新的歷史。這條寬容的大道,曾經是護佑民眾的海堤,今天敞開胸懷告訴你他的歷史故事,也接納你的一切想象與文墨。 
  感悟煙水、共創未來。這是204國道的理想與胸懷,也是當代江蘇公路人的理想與胸懷。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