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入江南煙水路
2009-3-16 13: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路之起源:吳漢之風
最早的陸路
公元前4000多年,江蘇地區產生了原始氏族公社,人們開始定居,從事采集、漁獵、原始農業和家畜飼養,并創造了大墩子文化、劉林文化、青蓮崗文化、良渚文化、湖熟文化等。這些古文化遺址是古人類生活相對集中的地方,道路的形成與人類生息活動密切相關。
江蘇古人類的活動范圍主要在淮河以北、長江以南,在這些地區經過人們反復行走形成了江蘇最早的一批原始村落道路。
人居活動令道路發展成為必須。3000多年前的商朝,當周邊還是“荊蠻之地”時,如今的蘇北地區就出現了供“車”行駛的道路。
公元前1122年,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二人南奔,在江南創建吳國,并在太湖北岸的沙堤上筑起江蘇地區最古老的城邑——太伯城(城址在今無錫縣梅村)。太伯城周長“三里二百步”,城內的道路是江蘇最早的城邑道路。周朝將道路由大到小劃分為路、道、涂、畛、徑5種,路最寬,通行3軌寬度為24尺,徑最窄,供人步行寬度為5尺。并要求在道路旁植樹,以作道路的標記和利于行人,還規定“男子右行,女子左行,車在中央行”。這一時期,徐淮地區成為江蘇道路交通發展最快的一個區域。公元前826年,周宣王命將領召虎“既我出車”(出動兵車),征討淮河以南,并親自出征,“率彼淮浦(沿著淮河的岸旁行走),省此徐土”,向江淮流域用兵。《詩經》“常武”和“江漢”均記載了這場戰爭,是江蘇最早見諸文字記載與外界連接的道路。
最早的水郭、堤路春秋戰國時期, 各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使江蘇各地區之間的道路聯接起來,各種運輸工具,尤其是“ 車” 在戰爭中得到廣泛應用。公元前5 1 4年,闔閭在姑蘇(蘇州)建造了周長達“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的巨大城郭為吳國都城,城里“水陸八門,舟車并便”。城外則是北邸中原,西至楚國,南通越國的大道,可見當時陸路交通之通達。
公元前473年,越滅吳,越國為了加強對吳地的控制,在蘇州南鑿“陵道”,挖土筑堤成陸行大道,筑堤完畢時,堤側形成一條人工河流,古書上又寫為“通江陵道”,反映了江蘇道路形成的特點之一——河堤道路之源遠流長。
秦漢馳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為了鞏固統治,秦朝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修筑“東窮燕齊,南極吳楚”的馳道、統一車軌等。馳道以咸陽為中心,有向東和向南兩條。向東的馳道通至今河北、山東海邊,向南的馳道經過江蘇、浙江。秦始皇為了“服海內”,先后5次通過馳道進行大規模外出巡游,“親巡遠方黎民”,其中有兩次經過江蘇,所經今徐州、連云港、丹陽、宜興、蘇州、句容等地。江蘇馳道沿線很多地方都留有秦始皇東巡的遺跡:贛榆縣有“下駕溝”,丹陽東北有“隨駕山”,江陰、武進、金壇等地有“秦望山”。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東巡到朐縣,立石闕“朐界”,為秦東門。秦朝的馳道,至漢朝仍被沿用,并在路上建立始于周的發達的驛傳制度,十里一亭、五里一郵、三十里設一驛或一傳。
江蘇較早有史料記載的渡口是秦朝的江乘渡口,位于句容縣北。秦始皇巡游到江蘇時,曾從這個渡口登舟,沿長江“并海上,北至瑯玡”。現已不存在。
移民之路:衣冠南渡三國鼎盛時期,東吳控制東南半壁,建都于建鄴(南京)。雖然吳地經濟發展較之前代要快,但交通建設主要是對河道的開挖疏通和對造船技術的改進,對道路并沒有多少建樹。直至西晉末年、十六國時北方的混亂導致北方人不斷大量南遷,北方大族“衣冠南渡”,促進了江蘇農業和商業的發展,繁榮的經濟對江蘇地區的道路交通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至南朝時,江蘇地區的道路有了一定規模。
〖永嘉亂,衣冠南渡,流落南泉,作憶昔吟。〗
——詹
憶昔永嘉際,中原板蕩年。衣冠墜涂炭,輿輅染腥膻。國勢多危厄,宗人苦播遷。南來頻灑淚,渴驥每思泉。每當北方的游牧民族揮師南下,中原的漢政權無法抵擋之時,江南就是偏安之地。江南使中華文明避免了滅絕的命運。江南是中華文明的“避難所”、大后方。中華文明就像候鳥,當嚴冬來臨,就遷到了江南,春暖花開之時,又飛往北方。杜牧有詩“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這句詩贈給中原的漢文明是貼切的。中原的漢文明在與游牧民族的拉鋸戰中,正是靠退居江南而得以休養生息,待羽翼豐滿,又卷土重來的。歷史上許多古老的文明都在游牧民族的鐵蹄下滅絕了,幸運的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綿綿不絕,是因為我們有江南。
北方游牧民族每一次大規模南下,都是一次中原文明向江南的推進。在中原文明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中,江南是回旋之地。中原文明曾經遭受過游牧民族的多次重創,引起大規模南遷的有這樣幾次:一次是西晉末年(311年)的永嘉之亂。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陽,擄走晉懷帝,晉室政權流亡南方,建立了東晉。北方士族豪門紛紛南遷,進入長江以南。一次大規模中原文明的南遷是發生在唐代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之時。另一次是宋代的“靖康之恥”,金兵滅亡北宋帝國并擄走宋朝徽、欽二帝,宋室被迫南遷,建都臨安(杭州),史稱南宋。這次中原文明的大舉南遷,規模之大,超過以往各次。
3次衣冠南渡,中國的農業中心從北向南轉移,文化的中心亦隨之南移,造就了江南的經濟和人文基礎。而每一次游牧民族的南向牧馬,漢文明的衣冠南渡都是對江南的一次開發、拓展和提升。正是在這一次次的錘煉中,江南長大了,成熟了,江南的形象也越來越鮮明,中原文明以南渡的方式空間移動到江南,江蘇千年富庶的路途也從南渡的腳下開始。
塘堤之路:唐宋之盛
隋朝時期,全國經濟重心逐步南移,江蘇地區經濟日趨繁榮。隋朝開始挖掘、疏通江淮運河,并在開挖運河的過程中,用河泥在河旁筑成河堤道路。唐建立后實行“均田制”,對江蘇的道路發展產生很大影響。采取“均田制”后,江蘇水網稠密地帶的居民在自己的家園圍湖造田,渠道圩塘伴隨著農田灌溉而出現,唐代江蘇的城市日益繁榮,揚州為長江南北的貿易中心,是漕糧和鹽鐵的重要轉運點。海邊的住民為了生存,筑堤捍海,形成了海堤道路。宋代江淮流域和徐州地區的農業又有發展,徐淮地區有“一熟可資數歲食用”之產,在唐代的基礎上,人們繼續在湖泊地大量開辟圩田。圩田的周圍筑有堤岸,每一圍方數十里,中有河渠,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澇則閉閘拒江水害”。隋唐時期,江蘇因造農田、興水利而產生了大批圩堤道路,主要包括:河堤道路、圩塘道路、海堤道路。
大運河與河堤道路:隋唐宋時期,江蘇地區開挖疏通人工河流,最著名的當屬大運河。
大運河肇始于春秋時期,形成于隋代,發展于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隋煬帝時,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了一條以洛陽為中心,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隋朝時大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后開鑿了3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筑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更使蘇州水多糧豐。
隋時,開挖運河并將挖出的泥土在河旁筑成道路,起名“御道”。疏通河道的同時,將泥土堆積在道旁筑成河堤,既保護河床,又供行人及車行走,稱之為河堤道路。元朝京杭大運河修成后,江蘇境內沿大運河的堤岸道路成為一條溝通南北的重要陸路交通線。大運河的開鑿更使江蘇富甲一方,經濟的繁榮昌盛奠定了江蘇人文淵藪的基礎。
圩塘道路:
唐宋時期,江蘇淮河以南、江南的居民在湖泊旁開墾農田,種植水稻。在湖泊邊筑堤、塘、堰,既利灌溉,又利行走。這些因開墾農田而筑的圩、塘,稱為圩塘道路。唐宋兩朝皆支持圩塘道路的建設,南宋時朝廷為發展經濟,獎勵并幫助民間興修堤、塘。同時一些大官僚為占有更多田地,還私人出錢筑塘。
海堤道路:
江蘇蘇北地區,東濱黃海。運河以東的廣大土地是海灘逐步堆積形成的灘涂。自漢代起沿海一帶陸續開辟連綿相接的鹽亭和鹽場,同時也有不少農民將灘涂開墾為農田,種植各種農作物。秋冬之時,每遇海潮上漲、大風驟起,自東向西,海濤一瀉數千里。頃刻間,村莊摧毀,鹽亭倒塌,田地淹沒。隋唐時期,沿海人民在海邊筑長堰,既攔海潮,又利行走,稱之為捍海堰,也是海堤道路。現今江蘇境內204國道古時便是范仲淹主持修建的著名的捍海大堰,后人為紀念范仲淹,將其稱為“范公堤”。
海堤道路成為隋、唐、宋時期江蘇道路的一大特色,并一直影響著江蘇道路的發展。
文人心路:楓橋夜泊
人生在途,歷朝歷代的文人俠客皆熱衷于游歷。在路上,求自由的人性奔騰,追究未知之徑,盡情發露秘藏在胸底的、過去被拘禁在人間世故中的性情。在路上,也時時撥弄著文人們的旅愁、客愁、孤愁。
《楓橋夜泊》這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出自唐朝詩人張繼之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表達旅途中孤寂憂愁情緒的意境深遠的小詩。
月亮落下去了,烏鴉不時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彌漫著滿天的霜華,面對巖上隱約的楓樹和江中閃爍的漁火,愁緒使人難以入眠。夜半時分,蘇州城外寒山寺里凄冷的鐘聲悠悠然飄蕩到了客船。
中國文人的游愁,游在江中,愁在心頭,江南渺渺的景致令詩人觸景生情。江南,江蘇,你究竟背負了多少文人的游愁?為什么那么多人去到那里,看到你,都會心生情意?
詩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樓里,遠離了家鄉,心里不免泛起一陣淡淡的鄉愁。胸懷愁悶,深夜難眠,在小山樓上推窗遠望,只見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煙籠寒水的茫茫江面上,忽見遠處有幾點星火閃爍,詩人不由脫口而出:“兩三星火是瓜州”。瓜州渡和今陵津是長江南北交通要津,對接揚州、京口兩個長江重鎮,溝通南北要道。另有詩人白居易詞:“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反映了瓜州渡地理位置的重要。
除卻張繼在蘇州城外楓橋邊的感嘆,你看,還有王安石南京鐘山旁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除此之外描繪江南的,還有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張祜的《題金陵渡》、韋莊的《菩薩蠻》、寇準的《江南春》、晏幾道的《蝶戀花》、白居易的《江南憶》、杜牧的《江南春》……
夢境里進入了煙水微茫的江南路,走遍江南也未與離別的情侶相遇。睡夢里離情消魂無處訴,夢醒來更覺惆悵,消魂離情將人誤。為要訴盡消魂離情寫封書信,高浮的雁兒深藏的魚,借它們傳書終無憑據。卻和著舒緩的琴弦唱出離別緒,為奏斷腸悲曲,將秦箏的弦柱遍移。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戀人的無窮相思和無盡的離愁別緒。明陣地上,堅守著漢風,傳承著光明,也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夢境里進入了煙水微茫的江南路,走遍江南也未與離別的情侶相遇。睡夢里離情消魂無處訴,夢醒來更覺惆悵,消魂離情將人誤。為要訴盡消魂離情寫封書信,高浮的雁兒深藏的魚,借它們傳書終無憑據。卻和著舒緩的琴弦唱出離別緒,為奏斷腸悲曲,將秦箏的弦柱遍移。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戀人的無窮相思和無盡的離愁別緒。
特立獨行:霞客傳奇
一個奇人,一本奇書,一段奇異的人生旅程,我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年)以他的雙腳丈量人生,同時也書寫了一個千古傳奇。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乃中國以旅行為畢生事業的第一人。徐霞客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幼年好學,博覽史籍及圖經地志。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尤鐘情于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應試不第后,感慨于明末政治黑暗,黨爭劇烈,遂斷功名之念,以“問奇于名山大川”為志。自21歲起出游,30余年間,徐霞客東涉閩海,西登華山,北及燕晉,南抵云貴兩廣,游歷了今日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云南等地。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游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飽嘗河山美 收盡天下奇
初春的江南,雖大地回春,萬物萌生,微風吹來,卻不免還帶有一絲寒意。這季節交替之時,正是出外旅行的大好季節。生活在江南水鄉的徐霞客衣冠整齊,身背行囊,踏上了外出旅游的征程。這時的徐霞客血氣方剛,年僅21歲。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是徐霞客邁向旅游生涯的開端。這一年,他肩負行囊,手持油傘,告別了家人,徒步南行,被譽為“江南明珠”的太湖成了他第一個出游的地方。碧波萬頃的湖面,銀光粼粼。遠處的山巒,郁郁蔥蔥,真可謂山清水秀,初出茅廬的徐霞客大飽眼福。他一鼓作氣,游覽了斜插在太湖中的西山和東山,然后滿載著內心的喜悅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至此以后,徐霞客差不多每年都要外出旅游考察,歷時3 0余年。徐霞客在外出旅游考察過程中,得到了母親的大力支持。母親激勵他說:“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徐霞客的母親甚至不顧70歲高齡,還滿懷豪情伴同徐霞客游覽了荊溪、勾曲(今江蘇宜興一帶)。每次當徐霞客旅游考察歸來,向母親和家人談起所見所聞、各地風土人情以及靈怪驚險之舉時,母親總是發出朗朗笑聲,從心底里感到滿足和高興。懷著自己的宏偉志向,加上家庭的大力支持,徐霞客不畏寒暑,中華大地名山大川盡收眼底,真可謂“飽嘗河山美,收盡天下奇”。徐霞客在應舉成風的時代,不入世俗,以考察大自然為己任,可算得上我國亙古第一人。
不避風雨 不憚虎狼
長年累月,不分寒暑,攀山越嶺,奔波在荒山野林之中,徐霞客不僅接受著大自然的嚴酷考驗,還時時受到種種人為因素的挑戰。他甚至作好了犧牲一切的打算,豪言壯語道:“我已背著挖土的工具,什么地方不能埋我的骨頭?”他不信邪,不信鬼,無論是“神龍精怪”,還是巨蟒猛獸,都無所畏懼。
一次他在湖南茶陵欲考察麻葉洞時,消息傳出,轟動了周圍的鄉親,短時間里砍柴的拿著鐮刀,種田的拿著鋤耙,燒飯的停下煙火,織布的停住機梭,甚至連十幾歲的牧童也好奇地趕來,密密麻麻地把洞口包圍起來。當徐霞客準備下洞時,圍觀的人群一下子沸騰起來了,有人說“洞中有神龍”,有人說“洞中有精怪,不會法術的人是不能降服這些東西的。”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探頭下望,沒有一個人不為徐霞客擔心。然而徐霞客卻毫不畏懼,從容地脫下衣服,拿著火把下洞進行探察。在洞中,他不僅沒有遇到人們傳說的各種神龍精怪,反而親身感受了“石幻異形,膚理頓換,片竅俱靈”的另一番大千世界。當徐霞客考察完畢回到洞口時,疑慮、焦急地守候在洞口的近百人一下子將他圍了起來,他們的疑惑和擔心煙消云散,無不對徐霞客的驚人之舉投以敬佩的目光。
我國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曾經說過:“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徐霞客所具備的“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饑則啖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的大無畏精神,正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也是他在科學上做出諸多貢獻所必備的最為可貴的品格。中華大地的神采,也因為徐霞客的路途更加熠熠生輝。
道網縱橫:商運之盛
明清兩朝,江蘇的道路交通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業的興盛,鄉鎮的興起等,也得到了發展。明初形成了以南京為中心的驛道網絡,遷都北京后,南京與北京之間的道路交通聯系密切,由北至南通向江蘇的驛道有3條,分別由冊東德州、郯城、登州方向入江蘇的徐州、淮安,3條路歸至南京后繼續向東南,分兩路通至浙江。清代將驛道分為官路、大路、小路3等,通過江蘇的官路有兩條,一由山東臨沂入江蘇,達宿遷后沿運河至丹徒;二自山東兗州達江蘇利國驛,過徐州、入安徽,復由安徽滁州入江蘇達浦口,過長江至江寧(南京),在丹徒與第一路相重,再沿運河經常州、無錫、蘇州而入浙江省。
通過江蘇的大路有一條,自安徽蕪湖經當涂至南京。明清時期,自周開始歷代沿襲的驛郵制更加全面,驛站的分布也更加廣泛。明代萬歷年間江蘇地區有驛站33處,清代雍正年間有驛站40處、鋪582處。運輸方式也更加多樣化了,明代有專門運糧的遞運所,清代鹽運發達,在連云港青口一帶還產生了草運業,淮陰一帶民間客運業也已具有一定規模。
清朝,江蘇地區的鹽運業興盛,是運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朝的鹽運分水、陸兩種運輸,均由戶部都轉運使司鹽運司掌管。陸路運鹽有官運、商運、民運3種。當時全國有13個產鹽區,江蘇地區的鹽受兩淮(江蘇安徽一帶)管理。當時,江蘇地區的鹽場分布在板浦、中正、金沙、呂四、余西、掘港、角斜、拼茶、富安、丁溪、江臺等地。產鹽主要銷往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所以,這些地區的鹽運一直很興盛。
清朝江蘇地區陸路運輸除了運鹽業外,還有其他一些貨物運輸業,如贛榆青口一帶的青口草運業就是其中的一種。
贛榆縣青口地區地處南北要道、海舶港口。自清道光年間,青口地區的商品市場開始繁盛,商行、飯店、坊店相繼設置,柴草的需求量隨之猛增,因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運輸業——青口草運業。青口草運以秋季的秋秸運輸為最多,每天運送的秫苗多達1000多公斤,豆秸運輸量也很大。一年之中,以陰歷十月為草運最興旺的時節,每天拉秫秸的小車、大車、挑子更無以計數。秫秸主要來源于附近地區,一般為短途運輸。到春季,青口附近雜草少,草運路線相應拉長,要從臨洪、淮安等地運往青口。
清朝,江蘇淮河南北的民間陸路客運業有一定規模。地處“北轅南楫”交匯區的清河到家營鎮,各類商家常常“各以其車馳行北道”進行貨物運輸。同時,轎車廠、騾廠都有專門雇給旅人騎乘車、騾、轎的業務,并按里程收費。王家營鎮上還設有專門介紹車輛給雇車旅客的腳行(趕車者的經紀人),行戶從車資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傭金。隨著運輸業尤其是貨物運輸業的興旺,社會上還產生了鏢局,即在運輸途中專門為雇主保護財產的組織。鏢局的人都有武術功底,凡在途中遇有攔路搶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