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結構 5年能調整好
2009-2-4 15:2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如果中國的出口結構用5年的時間能調整好,應該是不錯的表現,但在這個調整完成之前,出口部門一定會有很困難的路要走。 中國出口減速勢頭明顯
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9%,GDP總額達到30萬億元。隨著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今年出口形勢估計好不到哪里去。
從實體經濟層面來看,金融危機已經沖擊全球實體經濟領域,造成出口行業困難。一是出口行業的困難已從服裝行業開始蔓延到鋼鐵、汽車、家電、玩具等內生性較強的行業,產業結構面臨著調整的壓力。二是危機最終會使房地產投資下降,它也帶來的經濟增長減速。
現在來看,似乎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個引擎”動力都不如從前了。但并不是所有的情況都看起來那么糟,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宗商品市場的下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降低了中國的成本壓力和由成本導致的通脹水平,能夠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如果這一利好能夠抵消股票下跌帶來的財富負效應,在短期內,房地產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力還沒有其他力量可以替代。
全球經濟持續20年的繁榮受阻
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企業必然開工不足,這意味著企業銷售的凈利潤率等財富指標會出現惡化,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會沖擊企業的現金流和負債表,以及銀行的負債表,造成銀行不良資產的上升,這會導致銀行惜貸,造成經濟低迷。
現在,我們所面臨的是70年都不曾面臨過的危機。危機的根源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房地產價格泡沫,這不僅僅局限在美國,基本上擴散到講英語的國家;二是房地產泡沫增長的財富損失,摧毀了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從這個層面看,危機的深度非常大。美國要想在3年內恢復估計有點困難。日本的問題之所以這樣大,是因為他們一直在隱蔽問題。到1998年實在隱瞞不住了,才把問題拿出來,如果說全球經濟在前20年經歷了持續的繁榮,那么現在可以肯定這個繁榮已經受阻了。
政府需強有力反應
相對而言,政府的反應總是落后于金融市場,因為金融市場是參與者,需要將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對金融市場正確判斷的基礎上,而政府并不是一個有效的市場主體,因此,政府的決策總是滯后于經濟和市場的需求。正因為如此,政府應對現在經濟形勢做出一個全面清晰的評估。我認為,在2009年上半年,經濟下行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強有力的財政貨幣政策和其他的一些產業政策調整的背景下,也許會重新產生反彈。一點一點去追加刺激規模是不行的,必須在短期內防止企業和銀行資產負債形成連鎖反應。
我們還有一個壓力,就是全球經濟的再平衡。過去,中國人把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不吃不喝賣給美國人,美國人給了中國人債券等。因此,全球經濟需要再平衡。當然,如果以破壞的方式來平衡是不行的。這就需要一種協調,但是我們發現在國際金融領域并沒有這樣的協調框架。
不過,中國經濟結構并不存在比較明顯的內外脆弱性,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的可能性較小。因為中國企業的杠桿比都控制得比較好。但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如果我們的政策對這樣的危機響應不夠,也會造成慘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