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蜂擁”而入 零售新戰在二三線城市引發
2009-2-28 5:2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昨日,普華永道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是跨國公司在亞洲最主要的投資目的地,這份報告涉及100多家跨國企業。該調查報告還顯示,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也吸引著眾多跨國公司,超過33%的受訪者在中國設有地區總部,78%的受訪者將中國列為最主要投資地。
在去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后,跨國公司本土經濟頻頻告急,相對穩定發展的中國成為不少外資投資的避風港。
來自北京市商務局的消息顯示,新加坡、英國的百貨品牌目前正在北京考察,將首次進京開店。與此同時,日本高屋島百貨、來自瑞典的時裝零售業巨頭H&M等也都將進入中國市場。而已經進入的外資零售企業也紛紛開始追加投資開店布局(見表)。
外資零售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成熟的管理經驗以及物流配送能力,其進入國內市場,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先進管理經驗的同時,也在搶戰既有的國內市場。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外商連鎖零售企業的單位營業面積創造的月銷售額和門店月均零售額,都遠遠高于內資企業。不少關心國內零售市場發展的人士擔憂,在市場出現萎縮不利的情況下,又面臨外資“大兵”壓境,國內零售業以及零售市場是否會受到新一輪的沖擊?
商報記者 吳文治 于士凱
專家觀點
競爭推動中等城市商業面貌改進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黃國雄教授認為,目前一線城市市場相對飽和,二三線城市區域廣闊且擁有更多市場空白,外資零售企業已開始向此進行戰略調整。對于中國整體市場而言,內外資零售企業的競爭開始轉向中等城市,這將引發新的競爭格局。
針對目前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重點進入二三線城市擴張局面,黃國雄認為,外資的進入可以推動中等城市商業機構和市場面貌的改進,但對于當地零售企業來講,不僅有外資零售企業的競爭,還有金融風暴的考驗。而內資企業也早于外資企業進入二三線城市。
競爭能力差的商家必然被淘汰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表示,外資進入國內市場經營,將會按照其在國外的經營模式進行,這樣一來在經營上會出現新的特點,而這些新的特點恰恰是國內商場缺乏的。比如像外國百貨促銷方式,直接減價,不搞“滿減”、“打折”;還有帶來忠誠度較高的會員服務等。
與此同時,外資進入國內市場會促進本土百貨企業改進,也會淘汰掉部分競爭能力差的商場。如商品更新慢、購物環境差、服務質量低、促銷手段老套的商場。
業內看法
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外資零售企業資金雄厚,在店面選址、商品采購等方面都占有優勢,其品牌知名度高,門店的客流量較大。”某內資超市負責人表示。此前公司曾洽談好一處物業,但由于外資品牌知名度和商圈帶動力更大,最后本已談妥的商鋪轉“嫁”給了外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場經營者告訴記者,目前準備在北京開店的新世界百貨、BHG百貨等與本土傳統百貨定位相同,“增加一家零售企業就會分流走一部分客流”。
與上述“危機論”不同,部分商家則靜對外來競爭者。“內外零售企業可以把市場做大。”聯華快客北京公司總經理楊愛國表示,本土企業在競爭中會比外資企業更熟悉顧客的消費習慣和國情,外資零售企業的商業理念和營銷技術可以為內資企業借鑒,雙方在競爭中各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