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物流RFID應用要從“點”突破
2009-2-25 0:4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身為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交通物流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魏鳳主任從事物流RFID應用研究已經多年。物流RFID應用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在人們看來物流是最能彰顯RFID價值的,是最能夠產生RFID應用規模效應的。所以,人們一直期盼RFID在物流上能率先有一個大的突破。然而,幾年過去了,物流RFID應用似乎并沒有象人們所期待的那樣蓬勃發展。那么,物流RFID應用存在哪些瓶頸,到底該如何發展呢?讓我們在這里共同分享一下魏鳳主任的觀點吧。
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交通部物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魏鳳
本文的訪談對象是: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交通部物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魏鳳,文章作者是RFID中國網總編
精彩觀點:
1、現在很多人有一種困惑,不知道RFID在物流中,究竟應該從哪方面著手。我認為RFID在物流中的應用,應采取 “以點帶面”的策略。先從一個點做起,逐漸形成有輻射性地規模應用,將RFID的價值實際地彰顯出來,通過這樣點的應用產生宣傳和示范效應。只有這樣,才能夠務實推進。我認為物流領域RFID的應用不是以面扣點,而應該是“以點帶面”的發展。
2、我認為標準是制約中國RFID發展的一個瓶頸,但是,單純講標準是沒有用的,必須針對某一個具體領域的應用說標準才有價值。在標準問題上,我認為應該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礎性標準,包括編碼標準,通訊頻率標準、一些管理規范等等,這些基礎性標準一定要先行,由國家統籌規劃,設定專門部門研究,持續不斷地去研究、深化這些基礎性標準體系。 第二個層次是應用相關的標準。制定的原則必須結合某一縱向具體應用。以物流來講,泛泛談物流標準沒有意義,一定要談物流什么什么的標準,必須有針對性,而針對性一定是一個縱向應用的需求,而不是橫向、面上的概念。例如,全國駕乘人員管理,全國配送中心管理等等,這些應用都有各自共性的特點,可以圍繞這些共性做出相應標準和技術方案。所以,應用標準是和具體需求緊密關聯的。
3 、RFID產業要快速發展應該和應用密切互動,在做技術產品與方案研發時,一定要找準一個行業作為立足點,針對這一行業特定的普遍性需求,進行深層次挖掘、開發相應產品與解決方案。要抓點,做小而精,不一定要做大而全。作為行業應用方,需要針對自身特定需求,經過綜合歸納,給產業提出需求規范,使產業能夠針對行業綜合應用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相關特定產品。我認為這樣一種產業與應用的互動,將非常有助于中國RFID市場的快速推進。
徐東英:現在交通行業RFID應用特別引人關注,您能介紹一下這幾年交通行業在RFID方面發展的進程嗎?
魏鳳:交通行業從交通部、省交通廳到一些交通骨干企業目前都非常重視并在積極推進RFID在交通領域中的應用。這種推進的體現并不是靠喊什么口號,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實施來務實帶動。目前,交通行業在各個層面都已開展了一些RFID應用的試驗、示范性項目。
例如,2008年交通部重點試點工程:船員IC卡工程,要求所有船員均要佩戴IC卡證件上崗,總計已發放十幾萬張卡。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已在北京、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做示范工程,近期已有幾條線開通,當北京、廣東等地示范運行成功后,這一項目未來的推廣會是全國各個省交通廳同時推進,力度會很大。另外,在一些港口的貨物裝卸和貨物運輸相關的RFID示范性工程,目前也都取得了很好的進展。集裝箱運輸、貨物車輛管理、機場貨運等等,都會是未來RFID應用的廣闊領域。
為了推進交通行業RFID的發展,交通部正在啟動一個“交通行業發展IC卡及RFID技術應用研究”的課題,這一個課題預計2009年6月份完成,其成果將為交通行業RFID應用的發展提出一個系統性的總體框架結構和指導方針。
總之,我認為:目前RFID在交通行業的應用還處于試點、示范性階段,未來交通行業很多方面都非常需要RFID技術,RFID在交通行業的應用市場前景將非常廣闊。
徐東英:物流RFID應用一直是人們特別關注的焦點,但物流的概念又很大,您是怎樣看待物流的呢?您所負責的物流工程中心主要的研究重點是什么?
魏鳳:我所負責的物流工程中心的重點工作任務是:基于智能交通、一體化交通范疇,研究物流方方面面的需求,制定物流相關發展規劃、進行標準制定、政策研究、技術研發、以及工程化實施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我認為物流,并不是指運輸、搬運、倉儲等某一個或某幾個單獨環節,真正的物流是要把這些分散的作業環節,通過系統性整合,形成一體化運營的系統。物流是一種運營,一種整合,一種整合一體化后管理的手段。因此物流也有自身的產業鏈,有為物流進行技術支持的公司,有為物流提供運營的各環節企業,如運輸、倉儲、分撿服務等等。把這些環節銜接起來,就是物流產業。
物流要實現的目標是一體化運營。要實現這一目標,物流各環節必須有相應技術手段的支撐。例如,從甲地到乙地,要想使貨運很順暢地流轉起來,必須要有良好的信息化系統作為基礎,如果沒有這一基礎,貨運管理就難以順暢實現。目前,物流碰到的最大問題是:由于各環節信息化基礎均比較薄弱,所以,物流一體化運營目標難以實現。目前對于物流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尋找有效突破口,提升各環節基礎信息化水平,只有當物流各環節的基礎信息化水平全面得到提升,才能夠真正實施物流間系統與系統的整合、銜接,協同與優化,才能夠真正使物流產生高效、低成本、社會化的影響力,實現物流一體化高效運營的目標。
徐東英:基于這樣一種現實,在中國推動物流RFID的應用,會不會很艱難?
魏鳳: 我不認為是很艱難,但確實需要有一個過程。因為,物流各個環節是一個鏈的關系,配送中心效率提升了,倉儲環節的效率有沒有提升?運輸過程中的效率是否提升?等等,只有各環節效率都提升,同時,運營銜接做好,協調管理做好,整個物流鏈條的效益才能夠顯現出來。要想實現物流一體化運營的目標,就需要有多項信息技術的支撐,需要信息的互聯互通,需要在業務模式上的創新和發展。而對于物流這樣一個大的系統工程,RFID僅僅是物流多項信息化技術支撐體系當中的一個環節。其主要作用是對物品進行標識和自動采集信息。所以,不是說把每個物品貼上電子標簽,就可以提升物流效率。
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大家才覺得物流RFID的應用推進才比較難。但我認為隨著RFID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RFID技術給物流提供了更快速的信息識別和信息采集的手段,對物流系統化的建立和對社會物流成本的降低,具有極大地促進作用,是物流一體化運營系統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措施。應用RFID,一定會使物流的效率大幅度提升了。RFID在物流上的應用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但需要有一個過程。需要產業界、應用行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現在很多人有一種困惑,不知道RFID在物流中,究竟應該從哪方面著手。我認為RFID在物流中的應用,應采取 “以點帶面”的策略。先從一個點做起,逐漸形成有輻射性地規模應用,將RFID的價值實際地彰顯出來,通過這樣點的應用產生宣傳和示范效應。只有這樣,才能夠務實推進。我認為物流領域RFID的應用不是以面扣點,而應該是“以點帶面”的發展。
徐東英:根據您現在的研究,有沒有找到“以點帶面”發展策略中的這樣的“點”呢?
魏鳳:針對物流鏈中RFID的應用,交通領域已經有些試點在做了。例如,有些配送中心已經在應用RFID進行分撿,物品追蹤等等,但總體而言,目前,物流中的一些試點還僅僅處于閉環的小規模應用階段。對于物流中點的突破,我認為應該從一些很有共性特點的方面來突破,例如,交通領域中貨運管理、機場行李分撿等都是比較有代表性、比較有共性的RFID應用,可以提煉出有共性的技術需求。我認為:如果能夠對一個個縱向、有代表性的應用做好技術需求和標準規范,讓產業開發出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方案,整個物流鏈的RFID應用就會穩步發展,取得突破。
從物流的需要并結合我們的重點工作,我們認為:口岸是國際道路運輸的一個重要環節。口岸管理目前無論是從監管需要、防偽需要、貨物跟綜管理等等方面,都存在迫切需求。所以,我們準備把RFID在路陸口岸管理和國際道路運輸管理中的應用,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推進,目前我們中心已經在做一系列相關工作。
徐東英:物流是RFID應用的一個很重要方面,您認為物流RFID應用采用的技術方向是低頻、高頻、還是超高頻?
魏鳳:對于物流RFID應用的技術方向, 我個人認為:由于物流是涉及到多環節、多層次的應用,所以,物流RFID的技術體系也應該是多層次的,采用什么頻段產品的技術方案應取決于特定的需求環節,也許在同一個物流鏈里面,某一個環節會用高頻,某一個環節會用超高頻,某一個環節還會用到微波。在物流整個系統建設方面,采用什么頻段的產品,完全是由不同應用特點的需要所決定的。
如果僅僅說物流RFID就要用超高頻,這個觀點我認為并不準確,例如,人員管理一定要用超高頻的嗎?我認為不一定,為什么不能用高頻呢?車輛管理一定要用超高頻嗎?為什么不能用微波?物流包含的內容很豐富。有的時候需要短、近距離的,有的時候是長距離的。RFID技術本身也是多頻段的,有一個最佳組合和選擇的優勢。所以物流RFID的技術方案,一定要結合具體應用需求來選擇,不能講“物流一定是要用超高頻”,這樣的觀點我認為是不專業的。
徐東英:從您一個行業用戶的角度來看中國RFID產業鏈的現狀,您認為中國RFID產業鏈現在成熟了嗎?
魏鳳:我認為現在中國RFID產業還很小,雖然,目前國內RFID產業鏈已基本形成,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和產品研發實力,但是,即使某些帶頭的企業,無論是技術實力、還是產業規模等方面與國外一些大的公司相比還是有差距的。中國RFID產業要想真正滿足用戶需求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首先,從基礎技術層面,例如,芯片的可靠性與穩定性、與芯片相結合的天線設計、以及標簽封裝工藝等方面,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苦練內功。 其二,在軟件方面,需要進行技術深層次的研發,整體上需要有一個系統性地提升。其三:在產業服務端面,目前有效的、科學的產品測試手段并不齊備,不具備專業化。以上這些問題,都是產業層面要想有效支撐應用,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另外,不論是RFID產品還是方案,目前存在著在技術的開發和挖掘上缺乏針對性,做出的產品質量不夠高,難以滿足用戶需求的問題。RFID產業要快速發展應該和應用密切互動,在做技術產品與方案研發時,一定要找準一個行業作為立足點,針對這一行業特定的普遍性需求,進行深層次挖掘、開發相應產品與解決方案。要抓點,做小而精,不一定要做大而全。作為行業應用方,需要針對自身特定需求,經過綜合歸納,給產業提出需求規范,使產業能夠針對行業綜合應用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相關特定產品。我認為這樣一種產業與應用的互動,將非常有助于中國RFID市場的快速推進。
徐東英:站在應用的角度,您認為標準是制約中國RFID發展的瓶頸嗎?
魏鳳:我認為標準是制約中國RFID發展的一個瓶頸,但是,單純講標準是沒有用的,必須針對某一個具體領域的應用說標準才有價值。在標準問題上,我認為應該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礎性標準,包括編碼標準,通訊頻率標準、一些管理規范等等,這些基礎性標準一定要先行,由國家統籌規劃,設定專門部門研究,持續不斷地去研究、深化這些基礎性標準體系。
第二個層次是應用相關的標準。制定的原則必須結合某一縱向具體應用。以物流來講,泛泛談物流標準沒有意義,一定要談物流什么什么的標準,必須有針對性,而針對性一定是一個縱向應用的需求,而不是橫向、面上的概念。例如,全國駕乘人員管理,全國配送中心管理等等,這些應用都有各自共性的特點,可以圍繞這些共性做出相應標準和技術方案。所以,應用標準是和具體需求緊密關聯的。
在標準制定方面,目前我們中心已經開始做了一些工作。我們承擔的 “RFID電子編碼體系研究及注冊機制的研究”的課題,就是在交通部支持下的一個應用基礎標準的課題。這個課題的任務是要建設一個交通行業電子編碼基礎服務平臺,形成RFID在交通行業應用的一個基礎管理平臺。
總之,我們國家自身是一個擁有巨大需求的RFID應用市場,所以,制定自己的標準體系,應用規范是非常必要的。從國家層面要抓好基礎標準制定工作,從應用層面要制定好具體行業和領域的應用規范,這樣建成的一個標準體系,一定會極大地促進中國RFID產業和應用的快速發展。
通過和魏鳳主任的交流,筆者感到產業與應用的密切互動,是推進中國RFID市場快速發展的關鍵。目前,交通行業RFID應用剛剛處于試點、示范階段,未來將有著巨大的空間。而誰能把握住這一機會,關鍵將取決于能否和用戶建立起深層次互動關系,能否根據用戶需求,開發出高水平的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在當今RFID市場上,做小而精,不做大而全,看來是企業發展的最佳選擇。